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卡尔.波普尔的理解理论是其科学哲学的重要内容,他在“物理世界”和“精神世界”之外提出了一个“第三世界”,即概念的世界或称知识的世界,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其理解理论,即解释学。波普尔将客观知识的世界或第三世界作为理解活动的生存空间和活动范围,认为理解的本质就是解题,并提出理解度与理解的逻辑等影响理解过程完成的重要概念。波普尔的理解理论对于实现解释学与科学哲学的对话、沟通等具有重要价值,但也有其局限。  相似文献   

2.
翻译的本质:间接认识,易语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来看翻译,原语文本属于第三世界,即文本世界,它所反映的是原文作者对其所经历的第一世界(即客观世界)的认识,而这种认识则属于第二世界,也即思维世界.翻译是译者借助原文作者生成的文本世界(即原文)去认识原文作者的思维世界和原文作者所经历的客观世界,从而形成自己的思维世界,然后在此基础上,再用另一种语言创造出一个新的文本世界(即译文).由此可见,翻译就其本质而言是译者对原文作者的思维世界及其所经历的客观世界的一种间接认识和易语表达.  相似文献   

3.
波普尔客观知识自主性观念的试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解波普尔的客观知识自主性观念,需要对自主性概念作强弱之分,前者用于属人的领域,后者则可以推广至其他领域。客观知识的自主性,可以在"弱自主性"的意义上得到论证:一者,客观知识能够延伸出属于自己的自主性领域;二者,客观知识具有被理解的可能性和潜在性。客观知识自主性观念的建立,在准确理解波普尔"第三世界"理论、全面把握客观知识的性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并分析了波普尔的世界 3理论 ,对波普尔关于客观知识的有关论述给予了肯定 ,但同时也指出了波普尔世界 3理论同马克思关于改变整个属人世界的观点的重大区别。  相似文献   

5.
樊斌 (荆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 ) :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认为人是“符号动物” ,那么中学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 ,就是通过阅读教学 ,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这个符号系统 ,得以进入“符号宇宙”———“人类文化的世界”中去。这个世界被英国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称为“第三世界”或曰“世界 3”。按波普尔的理论 ,每个人都生活在物理世界之中 ,每个人又都有其各自的心理世界 ,但并不是每人都能进入“世界 3”———人类精神产物的世界。只有具备一定阅读能力的人 ,才既可欣赏文学艺术的美景 ,又可品味科学领域的佳境 ;既可在白话文中遨游 ,…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起源、内容及其特征等方面对波普尔的“第三世界理论”进行阐释,从科学史、哲学史和文化学等多角度揭示其合理性,并且指出其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波普尔"三个世界"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他的"世界3"理论。根据波普尔的论述,人类精神产物的世界即世界3具有实在性、客观性、自主性、反馈作用等基本特性。尽管他的世界3理论存在着不少瑕疵,但世界3理论的提出,对于我们进一步分析和研究人类的意识现象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摘耍:波普尔的“客客观知识”在其客观性属性上,类似于超脱贝多芬的自我性、体现客观美感的巴赫型音乐。巴赫音乐音符与音符之间具有严谨又不失美感的客观秩序、不能被理性所摒弃的严密的数的逻辑构架,其客观性诉求与波普尔寻求超脱于主观、从而能够在客观形式中达到统一的知识类型——“客观知识”学说建构之间,存在发生学关联,直接导致波普尔对世界2与世界3的医分。巴赫型音乐对于波普尔科学哲学的深刻影响,为音乐与科学、哲学之间的彼此通约,提供了典型的个案。关键词:波普尔;巴赫型音乐;贝多芬;客观知识;世界3  相似文献   

9.
20世纪英国科学哲学家波普尔在其著作《客观知识》中提出了一种反对传统知识观的客观知识理论。尽管波普尔的客观知识理论存在一些局限性,但无论是对自然科学还是对社会科学研究都产生了广泛影响。中国学者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主要从科学划界、证伪方法论、知识进化观等单一层面对这一知识理论进行了述评、辩护或批判,而对波普尔知识理论客观性、自主性和进化性却未能给予整体性的观照,从而在评价波普尔的客观知识理论时出现了见仁见智甚至“盲人摸象”的图景。文章旨在通过对客观知识理论本质与特性进行整体性解读,一则对波普尔的知识理论作出合理的评价,二则对人们建构新的知识观提供方法论借鉴。  相似文献   

10.
柏拉图和波普尔都认为存在一个超验的客观世界,这个客观世界是人类知识的对象,柏拉图将其称为理念的世界,波普尔称其为"世界3"。理念世界和"世界3"的思想虽有共同之处,但两者之间存在实质上的差别,二者之间的差别造成了柏拉图和波普尔知识观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1.
邬焜先生在《自然辩证法新编》中,从哲学角度将信息分为客观(不实在)信息与主观(不实在)信息,并用所谓的客观信息取代物质第一性的地位,使物质成为没有认知内容的空壳;以信息进化取代物质进化;主张认识物质世界就是将客观信息变为主观信息,就是创造主观信息;世界统一于全息境界。其观点的推渲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50年代是苏联世界战略形成的主要时期,苏联的世界战略格局大致经历了斯大林的“积极防御”战略(指东西两线的防御,主要是对欧洲的防御)以及赫鲁晓夫提出的“三和政策”,并以此为核心提出“与美国平起平坐”的美苏争霸的对外战略,同时开始在第三世界积极扩张自已的势力。但是从总体上而言,一直到50年代末,苏联的对外战略基本上没有突破雅尔塔体系的框架。  相似文献   

13.
作为批判理性主义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卡尔·波普尔,其一生主要的精力都放在批判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特别是他的历史决定论上。波普尔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的驳斥,即他的“历史非决定论”思想从总体上讲是站不住脚的。但他的这些错误思想在世界上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人们中间得到了相当广泛的认同。究其原因,我认为这首先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理论与实践本身存在严重问题有关;其次与他批判的特点有关——用貌似纯科学的方法作纯学术的批判;三是其批判锋芒所指虽然也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但主要是指17—18世纪历史决定论,特别是指被教条化、庸俗化和曲解了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理论;更深层的原因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决定论是在实践中运用辩证逻辑概括出来的,而波普尔的批判主要运用的是形式逻辑和自然科学的方法,这样的逻辑和方法是人们通常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道与世界3     
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为学界所熟知,波兰尼关于知识的理论也与"三个世界"理论密切相关。将"道"与世界3联系起来,一方面为理解"道"提供一个新视角,另一方面也会丰富对世界3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波普尔的实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来说,实在论的含义比较模糊,但实在能通过真理、可检验性等概念在语义学中得到严格的规定。波普尔并没有很好地理解塔尔斯基的真理定义和语义学方法,他的第三世界理论建立在一些语义学概念的误用之上。实际上,从波普尔确认的哲学前提出发,语义学要求他应该是“内部实在论”者,而形而上学实在论却是他所信奉的先验教条。  相似文献   

16.
波普尔在继承马克思的反心理主义立场以及积极扬弃穆勒等人的方法论心理主义的基础上创建了不同于传统方法论个人主义的、独特的方法论个人主义,以反对和颠覆方法论本质主义,并最终为他的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建构奠定理论基础。波普尔的方法论个人主义指的是依据每个人以及他们的态度、期望、关系等情况来建立和分析社会学模式的设定,它具有既不同于传统的方法论个人主义又不同于哈耶克的方法论个人主义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7.
魯敏是一位敏锐和深刻的作家,具有对世界的整体概括想象能力。《惹尘埃》继续她对现实的敏锐和深刻,为我们揭示出我们身体感知到的一个谎言世界,并且把这个世界背后的政治、历史、文化、制度等因素呈现出来。"同情性理解"是作品的叙事风格,这种叙事把人性叙事的深刻展现的淋漓尽致,但同时也暴露出作家人性叙事的困境。这也是当下作家共存的问题,所以如何突破对底层的"同情性理解"的人性叙事困境,就成为魯敏也是当下作家共有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自古以来中西方思想家的儿童观有各自的逻辑,这可以从几个方面展开分析。第一,西方从"性恶"的角度,中国从"礼"的角度各自提出儿童世界是"充满‘应该’的世界";第二,西方以柏拉图的"相论"为基础,古代中国文学中提出了儿童世界是"游戏的世界";第三,西方在文艺复兴以后,中国以道家思想为基础,认为儿童世界是"理想的世界";第四,中国缺少工具主义的理论,因此也缺少儿童本位理论的复兴;第五,西方的心理学和早期中国的看法认为儿童世界是"蒙昧"的世界;第六,中西方的教育思想都不约而同地认可"交互"儿童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