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方志敏同志是我党、我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方志敏同志不仅领导创建了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和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而且为中国革命积累与提供了“方志敏式”根据地的经验。在赣东北的具体条件下,采取波浪式向前扩大的策略,是创建“方志敏式”根据地的一个重要策略,是方志敏同志对土地革命战争的一个重要贡献。这也是研究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发展史必定要融及的一个重要问题。现就此问题,作一初步探讨,意在抛砖引玉,望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2.
方志敏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历史地位及其深远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一代民族英雄方志敏,是“方志敏式”的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是荣获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苏维埃模范省”称号的卓越代表,是高举抗日救国旗帜“以身殉志”的民族英雄,是中国共产党人廉洁自律的杰出楷模,是中华民族精神传统与共产主义思想理念融汇一体的优秀典范,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并产生了极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唐志全、陈学明教授,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史研究。1984年,他们参与了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史稿》的研究与编写工作,之后一直有写一本《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史研究》作为《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史稿》配套和深入研究的设想,先后有一批这方面的论文问世。在此基础上,1996年他们共同申报了《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史研究》,被列为江西省社会科学“九五规划课题”。2002年11月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方志敏式’革命根据地研究》,是这一课题的最终研究成果。方志敏领导的闽浙赣革命根据地,是中共在土地革命时期创建的“…  相似文献   

4.
以党的十六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为标志 ,江泽民的政治伦理思想逐步走向成熟。“以德治国”的行政理念 ,“三个代表”的价值标准 ,“永做人民公仆”的伦理德性等 ,构成了江泽民政治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并成为其伦理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论方邵情     
方志敏和邵式平是我党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赣东北根据地和红十军的卓越创始人。他们同是江西弋阳人,同在弋阳、南昌读书,同在赣东北闹革命,他们之间的伟大战斗情谊,在我党我军的历史上堪称典范,值得代代传扬。曾经与方邵并肩战斗、共同生活多年的方志敏的堂弟方志纯和邵式平的夫人胡德兰,是方邵情谊的权威的历史见证人。胡德兰回忆说:“方志敏同志是邵式平同志的同窗好友,同心奋战的同志加兄弟,是共同创造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发展红军的创始人。在战斗岁月,志敏同志与式平同志心心相印、肝胆相照,给我留下…  相似文献   

6.
两宋道教政治伦理思想包括三方面基本内容即以“敬神与德治”为要义的君王政治伦理思想,以“忠君”为核心的臣民政治伦理思想,以“积善成仙,积恶致祸”为特色的政治伦理控制手段。通过对两宋道教政治伦理思想的研究,可以看出两宋道教以宗教特有的方式服务于两宋政治体系,从而对赵宋政权的稳定起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一九一六年九月,弋阳发生了有名的“漆工镇暴动”。在方志敏同志的领导下,经过五年的艰苦卓绝的奋战,这一点星星之火,漫燃到闽浙皖赣四省的几十个县。中心地区的弋阳、横峰等八县,人口达四十余万,主力红军三万余人,成为中央根据地的坚强一翼。这就是闽浙赣皖(赣东北)根据地。 赣东北根据地在长期的斗争中,摸索了一套根据地建设的有效方法,在党的建设、军事建设、土地革命、政权建设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被毛泽东同志称之为“方志敏式”的  相似文献   

8.
自董仲舒“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以来 ,儒家政治伦理作为儒家学说的一个重要组织部分 ,确立了在中华文明史上的霸主地位。就董仲舒政治伦理思想来说 ,以“天”为依据的政治观是其理论基础 ;“大一统”是其政治伦理思想的核心 ;中和政治论则是其政治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天不变道亦不变”是政治伦理发展观 ;“更化”的政治伦理改革措施使儒家的一尊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强化  相似文献   

9.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作为整个革命事业一部的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同样是“方志敏式”根据地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并且,它的蓬勃发展还应该是被毛泽东同志誉为苏维埃模范省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年,方志敏及其战友在创建根据地、建立苏维埃的艰苦斗争中,一直十分注重文化建设,并明确提出了“为工农和革命战争服务的方向”的文艺思想。在苏区范围内,各种群众性的文化活动空前繁荣活跃,在革命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今天,我们回忆这一段革命历程,认真总结评述赣东北苏区文化繁荣景况,并探讨苏区领导的杰出代表方志敏与其关系,是件十分有意义的工作。  相似文献   

10.
论先秦儒家政治伦理思想的人性预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皮伟兵 《云梦学刊》2007,28(5):58-60
先秦儒家的政治伦理是以仁政、德治为价值指向的。因此,提倡“仁”,强调“礼”,追求德治和等级秩序和谐的先秦儒家,势必要寻找一个合理而有力的人性依据。人皆向善的人性预设,就不可避免地成为其政治伦理思想的人性根基。  相似文献   

11.
“当”是中国古代墨家辩学的核心概念 ,对“当”概念的理解关系到对墨家辩学的认识。依据西方言语行为理论的“恰当性”对前后期墨家“当”的分析 ,可以看出墨家“言”的依据标准不是客观事实 ,而是墨家政治伦理思想 ,即符合其政治伦理思想的“言”就是“当”的 ,否则就是“不当”,也就是说“当”要与语境相符合 ,因此墨家的“当”有丰富的语用学思想。  相似文献   

12.
尽管孙中山先生未能留下完整系统的伦理专著,其有关道德的论述大都散见于其他思想特别是政治思想之中,但他的伦理思想的丰富的内涵至今仍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互助”是孙中山伦理思想的基础。从人道主义思想出发,孙中山批判地继承了西方资产阶级“互助论”的思想。“互助论”的主要代表是俄国无政府主义者克鲁泡特金,他认为,社会发展也是按照生物进化的自然规  相似文献   

13.
论荀子的“裕民”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荀子伦理思想体系中的“裕民”思想独具特色,不仅强调个体的伦理德性,而且注重整体和谐的价值导向与利益实现,睿智地洞见“裕民”伦理思想的崭新内涵.荀子运用“礼义治利”、“明分”的管理模式、“以政裕民”的管理原则、“能群”“善群”的管理者、“圣王之制”的理想境界等命题诠释“裕民”的伦理内涵.荀子“裕民”思想为和谐社会的建构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莱茵报》时期的政治伦理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政治伦理思想是内涵于马克思政治观点与政治主张中的伦理诉求及价值关怀.<莱茵报>时期,马克思针对当时德国极为敏感的社会现实问题,写作了一系列政论文章,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其中内涵着丰富的伦理诉求和价值关怀,从而形成了马克思早期政治伦理思想的基本框架.其出发点是对社会贫苦阶层的道德同情和道义支持;其理论基础是通过哲学干预现实以实现社会政治生活的合理化;其主要内容为自由是人的本质,是判断国家制度善恶的标准,具体体现为国家、省等级会议(法律)、行政当局的应尽义务.  相似文献   

15.
<正> 从中国伦理思想发展史看,王船山继承了儒家全部伦理思想,并将它发展为以“义”为核心的爱国伦理思想。儒家继承了殷周时期以“孝”为纲的伦理思想。认为伦理是政治的基础。殷周是宗族奴隶制国家,宗法制是等级制的基础,族权是政权的基础,国家是宗族的扩大。因此调整宗族内部纵的和横的关系的“孝”与“悌”,成了伦理思想的核心,尊祖敬宗成了社会最高美德。春秋时奴隶制开始瓦解,人们的活动范围也在扩大,社会关系日趋复  相似文献   

16.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伦理价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艳华 《河北学刊》2006,26(2):40-44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伦理思想是一个具有严密逻辑结构的整体,包括价值论、规范论和实践论。其中,价值论是政治伦理的观念或理念部分,是其政治伦理思想的灵魂,它直接规约着政治伦理规范体系的建构和政治伦理的实践指向。本文仅对其价值论进行分析,从价值主体、价值客体和价值目标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朱锋华 《学术界》2006,(4):241-246
荀子思想,无论是关于道德主体心性规律的义理之学的探讨,还是力图匡扶政治秩序、建立王权政治的对礼法关系和政治制度的思索,其真正的归旨乃在于政治伦理思想的阐述。其政治伦理思想主要表现在民本观念、尊君思想和“群居和一”的社会理念上,以及为实现这社会政治理想所采取的诸如“尊王贱霸”、“隆礼重法”等政治手段和“富民强国”的经世致用之策。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行政伦理思想以“道德人”假设为基础,孟子的行政伦理思想是一典型形态,本文从孟子的人性论出发,对儒家行政伦理的价值依据、价值基础、价值目标和价值评价几个方面做一分析。  相似文献   

19.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和<尼各马科伦理学>中,既将政治与伦理问题分开来论述,又将二者联系起来考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政治伦理思想.其政治伦理思想的特点主要有政治伦理思想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政治伦理思想内容的丰富性、开拓性;政治伦理思想研究方法的先进性、科学性.  相似文献   

20.
朱锋华 《船山学刊》2005,(4):196-198
政治伦理思想的阐述和政治秩序的重建是荀学的根本价值指向,而要完成这一时代使命,必须实现人的内蕴于心的价值理念的培育与外设制度规则的和谐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