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邓亦武 《唐都学刊》2002,18(4):36-39
帝制初起时 ,一战方酣 ,西方列强无暇东顾 ,对华政策大多以日本的意志为意志 ,为了争得对袁世凯政府的控制 ,列强争相怂勇袁世凯称帝。当袁世凯称帝之事呼之欲出、反对之声叠起时 ,日本为了乘中国国体变动之机扰乱中国以达其侵略之目的 ,联合西方列强出面干涉 ,劝告袁世凯延缓帝制 ,煽动中国内部叛乱 ,并对袁世凯施加经济压力。以日本为首的列强的出尔反尔是袁世凯政权走向灭亡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一九一五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蔡锷等辛亥革命志士在云南高擎反对帝制大旗,举行讨袁起义,护国战争从此开始。护国战争使袁世凯费尽心机谋得的帝制复辟迅速走上覆灭的道路,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陕西的反袁志士积极参加了护国运动.在继之而起的护法斗争中,护滇、川、黔联军千里迢迢,来陕参战,又给了陕西人民反对北洋军阀政  相似文献   

3.
彭治国 《东西南北》2011,(16):37-37
蔡锷是以起兵反对袁世凯称帝而名垂史册的,但一般人并不清楚,蔡锷和袁世凯的渊源由来已久。据梁启超说,少年蔡锷留学日本士官学校时还曾得到过袁的慷慨资助。蔡锷在日本被誉为士官"四杰"之首(其他三杰是蒋百里,张孝准,周家树)学成归国后又为各方军阀所倚重,30岁就成为威震一方的云南都督,袁世凯还曾亲自接见以为笼络。  相似文献   

4.
五四运动的爆发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矛盾,即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辛亥革命夭折后,袁世凯复辟帝制,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加上帝国主义列强的分裂剥削政策,造成连年不断的内战,使我们民族的灾难沉重,国家政治腐败,社会落后黑暗都到了极点。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广大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挣扎在饥饿和死亡线上。中国向何处去,无数的中国人都在寻求中国的出路。  相似文献   

5.
袁世凯被罢事件发生后,列强政府、清廷朝野、海外流亡党人对此反应强烈,其不同态度和立场在各自报纸媒体上得到鲜明的反映。英、美政府对袁世凯被罢深感惋惜和忧虑,与此同调,英、美报界力挺袁世凯。日本政府乐见袁世凯被罢,日本报界对袁世凯不遗余力地进行攻击。英美和日本报纸媒体对罢袁事件的不同舆论,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在华利益的矛盾和冲突。中国国内朝野内外各派政治势力和海外流亡党人不失时机地利用这一事件宣传各自的政治主张。立宪派有些报纸赞赏载沣的罢袁行动,也有的为袁世凯鸣冤叫屈。康有为、梁启超一派紧紧抓住袁世凯被罢的天赐良机,大造反袁舆论,必欲置袁死地而后快,以彻底扫除其政治道路上的最大障碍。革命派借机宣传革命排满的政治主张。  相似文献   

6.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 267年的统治,从而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自此以后,任何违反民主的潮流,要在中国恢复帝制和建立独裁统治的人和政治集团,都不能不遭到人民的反对而归于失败。”①今天,我们在纪念辛亥革命之际,特别不要忘记湖北新军在武昌首义中的历史作用和不朽功绩。 (一)湖北新军在清王朝军事力量中的地位众所周知,骁勇善战的八旗军对清王朝大一统天下的奠定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然而,到19世纪中叶八旗军已日趋腐化,战斗力丧失。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列强纷纷侵入中国。清军只有招架之功,无还手之力。特别是甲午战争期间,且不…  相似文献   

7.
贾凌绛 《东西南北》2014,(16):76-77
选举时袁世凯曾派军警"保卫"国会,被国民党议员指其使用武力,权力欲心切,但他当年接受上海《大陆报》的采访时说,自己要做的是华盛顿,并不是拿破仑。他表现得更像拿破仑式的政治强人。在当选正式大总统一个月后,袁下令解散国民党。  相似文献   

8.
从清末满汉权力格局的角度考察,载沣驱除袁世凯是清政府中央集权的必然结果,亦是少壮派满族王公逐渐集权的必然举措。载沣驱袁的态度与理由发生过明显的转变,最终以足疾为由将袁世凯罢黜,是载沣在与其他清廷高层各派系博弈下有所妥协的抉择。驱袁后,载沣并未真正实现集权,他的统治权威非但没有通过驱袁树立起来,反而招致了清廷朝野内外各政治势力对其统治能力的质疑,并最终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相似文献   

9.
乌兰是安吉斯的母亲,安吉斯是《小兵张嘎》中嘎子的扮演者.嘎子在电影里与敌人斗智斗勇,演绎的其实也是母亲乌兰的现实生活. 1922年9月5日,乌兰出生于辽宁省朝阳县凤凰山下噶岔村的一个蒙古族家庭,原名宝力格(蒙语意为"泉水").其父原是蔡锷部队的一名下级军官,因反对袁世凯称帝而被关进监狱,出狱后病逝.宝力格从小由姑父母抚养. 九一八事变后,9岁的宝力格随姑母一家辗转到北平.在求学于北平的日子里,宝力格接触到了很多进步老师和同学,并深受其影响."一二·九"学生运动爆发时,刚上中学的宝力格也走上街头,高举稚嫩却坚定的双手,大声喊出了"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  相似文献   

10.
近代中国在经历了2000多年封建社会以后,从1840年鸦片战争起,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先进分子发动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但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陷入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民主革命反帝反封建任务远远没有完成。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新一代先进分子,创办《新青年》,  相似文献   

11.
日本在“日元国际化”的口号下,推行日元基准货币化计划,谋求建立以日元为核心的亚洲货币体系和以日本为主导的区域性经济网络。在亚洲金融危机中,“亚洲日元圈”首次进入了组织化、制度化阶段。它无疑将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对外政策产生众多的制约,大大约束中国经济政策和对外政策的选择余地。本文依据基准货币的基本特性,在亚太地区国际关系格局的框架内,探讨了日本推行“亚洲日元圈”的经济动因和政治动因;从亚洲地区经济的各层面和基准货币的三种货币功能分析了“亚洲日元圈”的既成基础及日元基准货币化的近期可行性;并根据冷战后日本国内外的政治经济环境预测了“亚洲日元圈”前景中的不确定因素  相似文献   

12.
试论日本对中国东北的移民侵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东北的移民,是日本侵略中国的基本国策。为此,日本公布了对东北移民的“新体制”和“最高宪典”,提出了“二十年百万户移出计划”的行动纲领。这是日本大陆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侵略过程可分为三个时期,即“移民试点”时期、“武装移民”时期和“国策移民”时期。日本对东北移民侵略的险恶目的,是为了将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改变东北的人口构成,实现永远霸占的野心;镇压东北人民的反抗,使之充作对苏战争的后备力量,起到巩固国防的作用;促进满洲国的产业开放和“文化向上”,确保大和民族向东亚发展的基础;解决日本国内的人口过剩问题,缓和国内的阶级矛盾和社会危机。日本帝国主义策划的侵略政策,随着侵略者的灭亡已经彻底破产,日本人把这一结局称作“满蒙开拓团的悲剧”  相似文献   

13.
从公元六世纪末到十八世纪一千多年中,曾经有十代、八位女帝(其中二人两次即位)出现在日本历史舞台上,其人数之多,在世界历史上绝无仅有。日本古代效仿中国之处颇多,但是,若从第一个称帝的推古天皇算起,日本女帝的出现要比中国所谓大周皇帝武则天称帝的时间(690年)早九十八年,亦在朝鲜新罗第二十七代国王暨第一代女王  相似文献   

14.
适乎世界潮流之选择———孙中山晚年对中国革命的重大贡献张奕曾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回顾百年历史,高度评价了孙中山的历史贡献,他说,孙中山领导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辛亥革命,这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在评价他一生功绩时,毛泽东曾说过:“孙...  相似文献   

15.
云南——倭族之源?首都师范大学政法系嵇立群日本和中国的云南,两地相隔遥远,说它们二者之间在民族学与文化上有什么特别的关系,似乎难以想象。但是,前些年,日本学者鸟越宪三郎的一本著作《倭族之源:云南》将日本和中国的云南联系到了一起,在书中,他从语言学、人...  相似文献   

16.
辛亥革命时期,海外华侨功绩昭然,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正如孙中山曾说的:“此次推翻帝制,各埠华侨既捐巨资以为军费,而回国效命决死,以为党军模范者复踵相接。”①孙中山的著作里,纯论华侨问题的并不多,不过,从他的言行中,我们可以勾划出他的侨务构想,并可以从民国期间侨务政策  相似文献   

17.
美国对华政策与中日贸易(1950-1952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朝鲜战争爆发后,随着美国执行严格的对华经济遏制政策,日本政府开始追随美国,对中国发动大规模的经济战,中日贸易几乎全面中断。即使在美国对日占领结束后,由于吉田茂政府推行一边倒的亲美政策,日本对华贸易依然处于美国的控制下。尽管日本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和中国一道为了打破经济封锁而不懈地努力,但是美国对华经济战以及吉田政府的密切配合仍严重制约了中日贸易关系的发展。强调意识形态因素的美国和一味执行亲关政策的日本都因此而付出了惨重代价。  相似文献   

18.
姜红明  刘莉 《社科纵横》2011,(10):20-21,41
辛亥革命不仅是一场政治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它剪掉延绵2000多年的中国封建帝制辫子,实现了中国社会形态的华丽转身,同时推动了中国经济的现代转型,完成了中国思想文化的激进变革,使中华文明开始由传统走向现代。辛亥革命是中国现代化的开端.开启了中国走向富强、民主、文明的历史进程之门。  相似文献   

19.
赵朗 《学习与探索》2012,(10):157-160
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即利用其在日俄战争中获胜后从沙皇俄国手中攫取的中国旅大地区及南满铁路沿线的种种特权,开始在辽宁地区从事鸦片走私活动。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在辽宁的鸦片走私活动,是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在整个东北地区全面推行鸦片政策的前绪。从日本鸦片策略的酝酿、走私毒品的方式和走私毒品的销售三个方面来看,日本殖民当局旨在借此捞取巨额利润和摧残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同时,也为日本在九一八事变后公开推行鸦片政策埋下伏笔,为发动九一八事变奠定了一定的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20.
从17世纪到18世纪上半期,中国两国都处在闭关自守的状态中,两国的文化和文学的直接交流也不多。明治维新后,特别是中日甲午战争以后,日本积极推行侵略中国的“国策”,一步步地对中国进行渗透和扩张。在这种情况下,日本的许多文学家也关注中国的情况。但是,这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