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历史主义与语言论转向和历史转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历史主义是在语言论转向“之上”和“之后”的历史转向 ,它表现为对语言论转向思想成果的积极汲取而非单纯背离 ;同时 ,在人文社会学科普遍的历史转向中 ,新历史主义有其关注的特殊转换层面 ,在这些层面上 ,新历史主义从传统历史主义的转离与向它的转向同时发生。因此 ,对语言论的文本性和历史主义的历史性来说 ,新历史主义具有双重意义 ,其历史转向是转向中的背离和背离中的转向。从某种意义上说 ,对新历史主义与语言论转向和历史转向之间复杂关系的历史化描述 ,就直接变成对新历史主义本质特征的揭示。  相似文献   

2.
本文探讨了哲学的语言论转向对于汉语审美价值认识的新启示,指出这一转向实质上是人类认知方式的一次变革,语言走出了语言的逻格斯中心和唯理性主义,语言不只是载体、工具,更是意识、思维、心灵、情感、人格的构成因素,语言观念的革新使人们能重新认识汉语的审美功能与诗意价值,更能诠释汉语的文化蕴涵与感性魅力。  相似文献   

3.
杜世洪 《理论界》2006,1(8):167-169
现代西方哲学发生的语言论转向标志着语言论哲学的兴起。语言论转向并非只有英美分析哲学和欧陆现象学与阐释学两个传统,实际上,在这两个传统之外还有第三个传统,即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语言论哲学。我们以此为出发点,尝试性地探讨了第三个传统三个代表人物的基本思想。我们指出,马克思主义语言论哲学不仅与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有许多异曲同工之处,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对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具有重要的补充与完善作用。  相似文献   

4.
纵观西方20世纪文学批评理论,语言问题始终是一个核心问题,人们关于语言的不同观点促成了很多文学批评流派的起点和终点.语言使用者、语言、语言意义和语境形成了一个互相作用的四维关系.语言又与叙事紧密相联,形成一个语言与叙事互动的文学批评大潮.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的"语言论转向",可分为形式主义语言观、语言的诗性与意识形态性、后结构主义语言观三大板块,它们从批评理论到批评实践表现出各自不同的"价值"取向,为我们认识文学语言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田菊 《晋阳学刊》2023,(1):35-40
长期以来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在于,科学解释方法能够有效应用于自然科学,但对于如何扩展到人文社会学科领域一直存在争议。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传统往往采取哲学思辨的分析模式,从纯粹的社会历史现实描绘入手,试图界定世间全部的精神及其变化的分类,并进行单纯材料的搜集和转换,从而逐渐固化成为一种对于那些材料的概念性处理和分类处理模式。为了解决上述问题,20世纪中叶开始诸多研究学者不约而同从神话思维入手,探索现代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路径,逐步形成了符号学、结构主义和解释学相统一的方法论体系,从而奠定了现代意义上的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围绕上述过程的形成原因和路径之分析,对于解决当前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中存在的诸多突出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哲学的研究,学界关注的多是马克思哲学思想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却很少关注马克思哲学在方法论上的重大转变。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着一个科学的发展历程,在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两大方法论转向:一是由"哲学的思辨方法"向"实证的方法"的转向,二是由"哲学的思辨方法"向政治经济学方法的转向。  相似文献   

7.
从方法论上区分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是很有必要的。社会科学是一门近代性的学科 ,主要的学科是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 ,它们以近代以来形成的市场、市民社会和法制意义上的国家为研究对象 ,具有客观性、价值中立性和抽象性。而人文科学则来源于古代的“潘迪亚”传统 ,主要学科是文学、历史和哲学 ,具有价值性、体验性、历史性、文化性。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区别主要是方法论意义上的 ,而不是实体意义上的。从知识或学科的角度来说 ,它们之间是一种“家族类似”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学术界关于经济学方法论的纷争源远流长,而美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S.艾克纳的《经济学为什么还不是一门科学》一文则把经济学是否是科学的争论推到了风口浪尖。关于经济学是否是科学的认识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经济学方法论关于经济学科学性的论争中,争论双方关于证伪主义可否适用于经济学检验的相持不下的情况下,却一致地趋向于情境分析的研究路径,标识了经济学方法论研究的文化转向;制度经济学的兴起、对实验经济学的关注则进一步印证了经济文化研究的存在依据,情境语义学的探讨更给经济学这一文化转向提供了借鉴的方法,从而使经济学方法论的文化研究经历了从可能到可行,进而步入到可操作的探讨阶段。  相似文献   

9.
我们如何谈论人文科学?人文科学领域共同分享了那些基本观念?"人"这一概念在人文科学学问(知识)体系中有什么样的作用?以自然与文化的对立造就其系统的人文科学概念之可信性如何?诸如此类的问题基本上处于不言明的状态.不论人文科学取得什么样的成就,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即它自许奠基于一种关于人的坚实的观念.其实,若要强调自诩被人文科学的方法和结果包含着的这种人的观念,那么,只有致力于对我们称之为"人文科学"之可能性条件的一种批判,让根本的怀疑更彻底一些.这种揭露,可以在后现代主义影响下进行,后现代主义者为了实现"人文科学"之解放进行了一种革命,而这种革命,对于更好地理解人文科学的发展路线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政治学在后行为主义革命、理性选择主义革命和新制度主义革命的推动下,研究范式完成了自19世纪中后期便已开始的重要转型,研究方法呈现出一系列与传统方法根本不同的特征,并由此催生了当代西方(主要是美国)政治学发展的三大流派。比较研究显示,当代西方政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时下西方法学界“法学的语言学转向”的思潮的学术背景下 ,以几例法学学术研究个案中语言学研究方法的运用为线索 ,结合我国目前法律语言学研究现状 ,探求其对我国法律语言学研究方法论创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学术文化是现代文化体系的重要形式和组成部分,学术建制及其内部关系对社会总的价值和精神状态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当前诸多文化中突和选择,如科技与人文相融的可能性,知识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以及社会管理和社会控制上的人性化追求,都要求对人文科学这种学术建制及其密切相关的知识和文化问题,进行知识论和方法论的探讨.人文科学是以人的内在精神与文化传统之间的内在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体系,具有精神性、价值性和历史性的特点.人文科学所指涉、表现和澄明的丰富的精神世界和深邃的文化传统,将为人类的文化创造提供广阔的思想空间和敏锐的想像力,为文化批判提供内在的价值依据和尺度,为人文教化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3.
新实践美学的语言论维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实践美学的语言论维度应该以马克思主义语言观为指导,从语言论角度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研究美和审美以及艺术的关系.首先把语言作为一种实践--话语生产来对待,从话语生产与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关系揭示话语生产的"实践-精神"二重性、中介性,其次,从话语生产的本体论意义上揭示美和审美以及艺术的话语(符号)存在的性质;再次,从话语生产的认识论意义上揭示美和审美以及艺术的话语诠释性质,此外,从话语生产的方法论意义上揭示美和审美以及艺术的话语交往性质.  相似文献   

14.
第一语言论     
李峻 《船山学刊》2000,(2):103-109
在语言问题上,人们通常都以无限的深情和热忱善待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而以少有的迟钝与冷漠岐视态势语言。这种“本末倒置”的现象,的确是一个令人惊异却又能激起我们研究兴趣的问题。 一、语言殿堂的三大支柱 人类所构建的神圣的语言殿堂,是由三根坚不可摧的擎天大柱支撑起来的。它们是:口头语言,书面语言,态势语言。 口头语言,是以语音为物质材料,在人际交往与社会发展中,凭借“听读”而领悟情感意义的语言形式。在科技尚未发达的年代,它是一种必须及时“听录”,否则就转瞬即逝的语言形态。简言之,它的基本特征是“听读”,…  相似文献   

15.
回顾和反思二十年来全党和全国人民的理论生活,拓宽邓小平理论研究的视野,深化邓小平理论研究的文化内涵,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邓小平理论既具有科学的认识功能,也具有解放的旨趣、理想的力量和教化的功能。只有从人文科学的视野去理解和研究邓小平理论,才能使它成为全民族的共同社会理想,成为我们的世界观。  相似文献   

16.
在西方哲学中,关于”实在”的问题是讨论最多的内容之一,可以说,关于实在问题的讨论是了解西方哲学发展的一根主线,它既是贯穿西方哲学发展的线索,又是产生新问题的基础。关于实在问题的讨论可按照西方哲学的发展阶段归纳为本体论、认识论和语言论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的研究既有各自的侧重点,又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而本体论、认识论和语言论的不同研究方法和所研究的不同问题,也都有内在的逻辑性,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本体论、认识论和语言论无论作为哲学的基础理论,还是作为不同的哲学学派,都是统一的。  相似文献   

17.
近十几年来,美本质问题再次成为学界争论的焦点,肯定说与否定说长期相持,难分高下。不过,随着大数据广泛地介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所引起的思维变革为美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作用和方法论意义:一是重视个体审美的真实感受性而不是类的普遍性;二是重视审美感受的混杂性而不是精确性;三是重视审美的相关性而不是逻辑因果性。基于上述三方面的思考以及个人审美把握能力的实际情况,现代美学应当悬置美本质这个类似审美中的“物自体”。  相似文献   

18.
如何看待人文科学的本性 ,关系到人文科学的定位和作用的发挥问题。如果不承认人文科学的特点 ,就不能正确发挥人文科学的作用 ;可如果片面强调人文科学的特点 ,把它驱出科学的范围 ,就会在人文科学的定位、创新和功能等一系列问题上始终难以跨出唯心主义历史哲学的雷池 ,这两种情况对人文科学的发展和弘扬民族精神以及人文素质的提高都是不利的。自然科学不是科学的惟一模式。人文科学之所以可以称为科学 ,就在于它不是停留在个性化的人文创造活动的层面而是探求其中的规律 ;以事实为依据 ,以规律为对象 ,以实践为标准 ,在人文科学中同样是适用的 ;必须区分人文创造活动和对人类精神创造活动的规律的研究 ,在人文创作和欣赏中 ,我们强调体会、内省、直觉、想象、顿悟 ,而在人文科学的研究中 ,虽然要充分考虑到个人体悟和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但不能排斥分析、概括、总结、归纳 ,以及运用范畴和规律来表述研究的成果。这是理解人文科学的科学性的关键。人文科学追求的是科学与价值之间的和谐 ,它既要求把握人类精神活动的规律性及其产品的客观真实性、合理性 ,又要求对人类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起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人文社科研究方法与方法论的后现代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研究方法和方法论的区别与联系入手,着重论述了现代研究方法与方法论的后现代转向,包括其共同的后现代哲学基础,对研究者与研究对象关系的重新认识,以及研究方法与表述的更新等。本文旨在引起我国学者对现代研究方法和方法论演变的重视,摸索和选择适合研究课题的研究方法,为做出与世界接轨的人文社科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生态人文科学是一种新的科学范式出现的征兆.生态人文科学是20世纪90年代晚期出现的一种趋势,依托于后人文主义对人类中心论、欧洲中心论和西方科学的批判.传统生态学知识、本土知识和生物人文科学的发展,是生态人文科学的重要内容.其中,生物人文科学是一种包容性的知识类型,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生命科学联系起来.生态人文科学提供了一种理想的元共同体观念.这个元共同体由人类与非人类构成,其基础是共同实质的亲缘关系、共生关联、协同进化和互相依赖.生态人文科学还从心灵延展和分布式认知角度预期了未来的知识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