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和红 《人口学刊》2011,(4):89-97
比较城市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生殖健康状况及对婚前性行为态度的影响因素,为制定正确的生殖健康教育策略提供理论依据。使用自编调查问卷,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式对四个城市年龄介于20~35岁间的3 282名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独生子女的家庭背景要显著优于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中未婚的比例高于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中有男/女朋友及同居的比例均低于非独生子女;未婚的独生子女理想的结婚年龄及已婚的独生子女初婚年龄均高于非独生子女(P<0.05);独生子女对婚前性行为持无所谓态度的比例高于非独生子女,但实际发生婚前性行为的比例低于非独生子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男性、25~29岁年龄段、在婚者,以及北京地区的研究对象更倾向于赞同婚前性行为(P<0.05),而生殖健康知识来源于父母的研究对象更倾向于不赞同婚前性行为(P<0.05),与是否为独生子女无关(P>0.05)。虽然城市青年独生子女的生殖健康状况好于非独生子女,但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与是否为独生子女无关,而与特定的社会环境有关,是特定时期青年人的共性。作为社会变革时期的城市青年(包括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他们同样需要关爱和帮助,使其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2.
农村中小学独生子女社会化状况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富群 《南方人口》2008,23(3):38-43
文章运用社会化的有关理论,利用广西阳朔县436名中小学生的抽样问卷调查资料,以同龄的非独生子女为比较对象,对农村中小学独生子女的社会化状况进行了描述和分析。研究发现:农村中小学独生子女在生活技能、人际交往、价值观念和自我意识四个方面的社会化状况都比较好,并且在所有的指标上都和同龄非独生子女之间没有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3.
《人口学刊》2019,(4):72-83
本研究利用2014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分别考察独生子女家庭和非独生子女家庭老年人的养老观念和养老意愿,重点分析两类老年人养老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差异。结果表明大部分老年人仍然认同"养儿防老"的观念,认为养老责任主要应由子女承担,在家庭中养老仍是最为老年人接受的方式。与非独生子女家庭老年人相比,独生子女家庭老年人更偏好独立居住,对子女养老责任的期待更低,但对子女精神支持的需求更高,同时更加企盼来自政府和制度的养老支持。个人因素和家庭因素共同塑造了老年人的养老意愿,但对两类老年人的影响不同。从个人因素看,受教育程度的高低会更为显著地影响非独生子女家庭老年人的养老意愿,特别是影响其对机构养老的态度。从家庭特征看,对独生子女家庭老年人而言,配偶发挥的作用似乎超过了子女,对其养老意愿产生了更为重要的影响,"夫妻健全"的独生子女父母更偏好独立养老。"养儿"对两类老年人均有影响,但意义不同。对于非独生子女家庭老年人而言,有无儿子显著影响的是"在自己家还是子女家养老"的家庭内部决策;对于独生子女家庭老年人而言,有无儿子则显著影响了其养老地点在家庭和社会之间的抉择。  相似文献   

4.
农村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风险及其保障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于长永 《西北人口》2009,30(6):85-90
解决农村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风险,即关系到国家生育价值的实现,也关系到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健康发展。从风险成因上看,少子老龄化,人才流动和城市迁居趋势及家庭结构核心化等是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风险扩大的重要原因。从风险形式上看。农村独生子女家庭面临着比非独生子女家庭和城市独生子女家庭更加严重的经济保障风险和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及精神慰藉等非经济养老风险,而经济保障风险尤为突出。本文立足风险视角,分析了农村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风险成因,指出了其面临的主要风险形式,并从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四个层面提出了化解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风险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独生子女与独生子女户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7  
宋健 《人口研究》2005,29(2):16-24
近几十年来 ,中国的“独生子女”与“独生子女户”成为与计划生育政策有关的一代特殊人口与一类特别家庭。对二者界定的不同标准造成了对其规模估计的分歧和深入研究的困难。根据 2 0 0 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估算出我国现有独生子女数量约为 90 0 0万 ,其中城市独生子女的数量远远高于农村。独生子女之间彼此婚配 ,有可能会形成广受关注的“四二一”家庭。研究显示 ,大城市中独生子女间的婚配概率似乎更高一些 ,但对于全国并不具有普遍意义。由于严格意义的“四二一”家庭的出现取决于多种因素 ,其大规模出现的可能性并不大。对“独生子女”以及“独生子女户”的关注 ,主要来源于对“独生子女”养老能力的质疑和对“独生子女户”养老需求获取满足的前景的担忧。国家目前正在通过“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等措施帮助“独生子女户”逐步消除后顾之忧  相似文献   

6.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比较研究调查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 70年代以来,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越来越多的夫妇响应“一对夫妇一个孩子”的号召,自愿终生只生一个孩子。独生子女的数量急剧增长,独生子女家庭比例也在上升。这几年来,有关独生子女的培养和教育的问题已成为人们议论的热点。许多人对独生子女的培养教育十分担心,认为独子难养。再加上报纸和电视的夸张性宣传,似乎独生子女真成了中国的一代“小皇帝”。这种认识,对计划生育的宣传工作起到了消极的作用。所以,我们认为深入开展对独生子女的心理以及行为特征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为此,我们于1987年5月进行了一次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比较研究调查。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江苏和四川两省810户农村居民入户问卷调查数据分析,重点考察第一代农村独生子女父母与同时代非独生子女父母在养老意愿上的差异。是否参加农村养老保险是影响农村独生子女父母养老意愿的一个重要因素。所有参加养老保险的两类父母,在养老意愿三个维度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对于未参加养老保险的群体而言,两类父母在养老经济打算、养老担心度上均表现出显著性差异。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和养老观念转变两个方面,进一步探讨第一代农村独生子女父母如何应对养老。  相似文献   

8.
第一代独生子女婚后居住模式——基于江苏省的经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磊 《南方人口》2012,27(4):16-24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第一代独生子女正处在婚育阶段,与此同时,他们的父母也在逐渐步人老年。文章利用2007年江苏生育调查数据,从代际关系角度考察了第一代独生子女的婚后居住模式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子代需要亲代帮助照料年幼孙代的需求、亲代需要子代提供照料的需求显著提高了独生子女婚后与父母同住的可能性,代际交换关系显著影响了居住模式;与非独生子女家庭相比,独生子女家庭更可能与夫妻一方或双方父母同住;城市独生子女比农村独生子女更可能婚后与父母同住:独生子女的性别属性对居住模式有显著影响,独生子与自己父母同住的比例明显大于独生女同她们的父母同住的比例。  相似文献   

9.
基于2011年江苏、四川两省720户中老年农民调查数据,以同龄的非独生子女父母为参照,对农村第一代已婚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心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索性分析。结果表明,在对待自己养老问题的担心上,独生子女父母的担心程度略高于非独生子女父母。而在子女能否赡养、经济上能否支持、生病时能否照顾上,独生子女父母的担心程度均低于非独生子女父母,在年老时是否感到孤独寂寞上,独生子女父母担心程度略高于非独生子女父母。对独生子女父母养老总体心态的多因素方差分析发现,婚姻状况、亲子关系、子女婚后支持变化、居住条件及生活满意度等变量可能是显著影响研究对象养老心态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孟轲 《南方人口》2008,23(4):1-7
根据“江苏省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基线调查数据,本文使用交叉分析,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探讨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生育意愿的差异。结果表明,在意愿生育数量、意愿生育性别和意愿生育时间方面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1.
在经济社会转型、人口频繁流动的条件下,婚迁由乡到城的单向迁移转变成为城乡互动的双向流动。婚迁者留在城市还是回到乡村,要取决于多种条件。本研究通过测度跨省婚迁的性别比发现,自1990年来的20年间我国省际婚迁性别比下降近一半。全国省际婚迁性别比呈现城市-城镇-乡村两端大中间小的“微笑曲线”。在婚迁的空间选择上,男性以城市为主,女性则以乡村为主。进一步分析影响婚姻迁移的因素发现,经济变量中人均GDP对总婚迁和城市婚迁呈正向影响,城镇和乡村呈负向影响;居民收入和消费状况对婚姻迁移产生正向影响,但消费的城乡差别则对其产生负向影响;人口的城乡流动与迁移以及社会变量中各因素对跨省婚迁产生正向影响,而文化变量中的各因素则形成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2.
女性就业竞争力与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城乡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验分析表明,相对于城镇而言,农村拥有更高的出生性别比,本文试图从经济学角度解释此现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女性的就业竞争力有显著的提高,城镇中男女性别在就业与教育中的差异都存在收敛的现象。但在农村中,男性和女性无论是在就业竞争力还是在劳动收益上都存在很大的差距,而且,调查结果显示,无论是与农村男性还是与城镇女性相比农村女性的受教育机会都要少得多,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农村女性与城镇女性的就业竞争力差异,并影响了城乡出生性别比。  相似文献   

13.
The different in the fertility of the rural and urban and future changing trend are very important questions to understand China’s population problem. This paper calculates the fertility of the urban and the rural since 2000 based on the statistical data and compares the fertility rate in the urban and the rural population since 2000. The finding shows that the TFR in the rural is less than 1.8 while the TFR in the urban is less than 1.3 and the difference is narrowing year by year. The fertility difference is mainly caused by the second child, generally speaking the second child fertility tend to increasing slightly while the first child fertility shows dramatic fluctuations because of the Chinese folk culture, the fertility fluctuation in the rural is much dramatic than that in the urban. The mean age at childbearing (MAC) has been delaying in both the rural and the urban areas in the decade.  相似文献   

14.
农村男性精英在城市化的过程中 ,有追求向上流动的现实需求 ;拥有丰富的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城市独生女家庭由于女性独有的社会生存能力缺陷 ,面临着养老危机。同时 ,在城乡计划生育工作的落实与控制机制的城乡差别作用下 ,城市独生子女家庭的出现较农村早得多 ,在这种现实背景下 ,二者的互补性促成结合 ,从而形成独特的、城乡互补的“填充”养老模式。  相似文献   

15.
本文使用北京市西城区2013年生育意愿调查数据,基于不同的生育意愿测度指标,采用描述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检验城市"单独"家庭中生育一孩对二孩生育意愿的作用,并借助倾向值分析方法控制生育状况的自选择问题,从而使得研究结论更具稳健性和可靠性。结果表明,城市"单独"家庭的二孩生育意愿并不低迷,生育一孩能够强化育龄妇女的二孩生育意愿,而且生育状况的作用在生育意愿的众多影响因素中较为突出。上述结果需要在生育意愿的评估和生育政策的制定中有所关注。  相似文献   

16.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青海省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文从生活消费入手,采用修正生态足迹模型,评估青海省人口发展与资源环境协调水平。结果显示:2010年青海省城乡居民消费足迹小于人均生态承栽力,不存在生态赤字,但土地结构与生态承载力结构不对等.存在结构赤字。城镇居民人均消费足迹略高于农村居民,但全省城镇居民足迹总量低于农村居民:城镇不同收入组居民消费环境基尼系数小于收入基尼系数,消费占用生态环境资源相对公平;从消费项看,交通消费基尼系数最大,食品消费基尼系数最小。研究提出培养可持续消费观念,引导绿色、健康和环境友好型的消费模式等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17.
文章对晚婚、大龄未婚、终身不婚几个概念进行辨析的基础上,结合权威部门发布的数据,对当下中国青年婚姻状况进行分城乡比较和考察。指出城市和农村在婚姻年龄模式上,男性"大龄未婚者"所面临的终身不婚风险上均存在着差异,并对这些城乡差异产生的原因及其可能的社会学后果进行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