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张其昀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1999,(2)
《马氏文通》将汉语虚字划分为介字、连字和助字三大类,建立起汉语虚字体系。其将助字的作用概括为“传信”、“传疑”两种是科学而允惬的。以“也”、“矣”二字为例,将《马氏文通》与前此的《助字辨略》、《经传释词》作比较,《马氏文通》之分析细致、后出转精显然可见。关于“也”、“矣”二字区别的论述、关于助字合用的论述,是马氏助字理论的突出成就。马氏继承了我国传统经小学讲文法而结合以文势及声音的研究方法,其关于助字运用之精蕴等等的论述精彩纷呈。马氏在分析汉语句子时,已经明确具有了层次的概念,这早于西方现代语言学的层次分析,尤为可贵。马氏的缺陷,在于时有烦琐或者武断之处。 相似文献
4.
杜季芳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1):57-60
“之”字是古汉语中词性和用法都较为复杂的一个词,《马氏文通》站在语法学的高度,详细而系统地论述了其语法特点:用于名词性偏正词组之间;用于形容词、名词组成的偏正词组之间;用于代词、形容词组成的偏正词组之间;用于名词、动词组成的偏正词组或主谓词组之间。此外,马氏还对“之”字的固定用法进行了总结,进一步阐述了其搭配功能。尽管在对某些问题的认识上,马氏有时欠妥当,但也有许多超越前人的精到见解,对后人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5.
关于《马氏文通》动字论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子恒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51-54
《马氏文通》的动字论主要包括动字的概念、分类、语法特点和用法等。其中内外动字的区分缺乏可操作的依据,而且汉语的句、读又不像马氏所说的一定有语词,散动和坐动的区分也没有实际意义。可见,汉语语法体系的建立还是应当从汉语的实际情况出发。 相似文献
6.
杜季芳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120-122
"於"字是<马氏文通@介字>中论述最全面、最充分的介词之一.马氏主要从语法功能的角度对其作了系统而细致地分析.本文拟从语法特点、"於"字结构的位置、与"乎"于"二字的区别等方面来加以评述.<文通>对"於"字的研究,既有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批判继承,又有所发展、创新,并且对后人也多有影响. 相似文献
7.
张俊阁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1):102-105
受动字是《马氏文通》中动字的一个次类。实际上受动字只是外动字的用法问题,具体地说是被动句问题,所以不应把受动字单独列为一类。《马氏文通》“受动字”节所概括的被动句“六式”,与后来语法学家对被动句的认识相比,更加符合古汉语实际。 相似文献
8.
程少峰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68-72
《马氏文通》在正名卷和名字章对名字的概念提出了两种不同的分类标准。马氏更多地吸收了中国传统语言学的分类方法,已经意识到词类转变可以发生在三个层面:意义、位置和语音形式。双音名字的构成方式主要有四种。 相似文献
9.
邵霭吉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7,27(1):100-105
马建忠的《马氏文通》和“20世纪现代汉语语法‘八大家’”的语法著作中,都对汉语的“所”字结构作过深入的研究,他们从多个方面揭示出其中的一些规律,给人以启发,整合他们的观点,可以对汉语的“所”字结构有更加准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张俊阁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马氏文通>助动字是根据动字的意义划分出来的动词的一个次类,主要包括"可"、"能"、"足"、"得"四个助动字.根据其后所助动字的不同,马氏把它们划分为三类:可(足) 动字;能 动字;得 动字.同时,马氏还深入探讨了助动字的句法功能:与"以"字连用;助动字连用;助动字单用;助动字前加否定词修饰;助动字与所助动字之间间以"而"字等. 相似文献
11.
邓文彬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7(11):199-201
《马氏文通》的语法体系由以下几个系统组成:(一)“字类”系统——即实字和虚字的类别,也就是现在所说的词类系统;(二)“词”系统——即实字充任的句子成分系统,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句子成分系统;(三)“位次”系统——即名字和代字在句读中的“位次”,是仿照拉丁语法中名词代词的变格变位系统而给汉语设立的;(四)“句读”系统——即句读和顿的结构和运用,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句子系统或句法系统。 相似文献
12.
评《马氏文通》的接读代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英杰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6(1):101-105
<文通>提出的接读代字这一概念,敏锐地把握住了古代汉语中某些代词的特殊功能,是很有见地的.但又存在着成员界定不严,论述以偏概全的缺陷.从汉语语法体系的总体格局出发,不宜让接读代字成为一个独立类别. 相似文献
13.
张冰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5(3):115-117
"之"是《马氏文通》介字篇中着墨最多,论述也最全面、最充分的介字之一,马建忠归纳了各种"之"字结构,并对"之"在这些结构中所处的位置和所具有的语法功能进行了系统的阐述。马氏的这些论述既有对前人的批判继承,更有自己的发展创新,同时也给后代学者留下了思考和争议的空间。 相似文献
14.
张俊阁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马氏文通>"名字状动字"实际上指的是名词用作状语.据<文通>所举例句,用作状语的名词所表现的语法意义可归纳为以下几种情况:表示比喻、表示对人的态度、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处所、方式、工具或依据等.<文通>对"名字状动字"这一语法现象的归纳和总结是对我国传统小学关于名词用法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邵霭吉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3,23(4):87-91
最早评论《马氏文通》“状字”的是杨树达《马氏文通刊误》 ,其后 70多年来 ,研究《马氏文通》状字的成果很多 ,主要集中在确定状字的标准 ,状字的语法功能 ,它既是字类又是句子成分 ,它与副词的关系 ,假借别类字为状字 ,状字用如别类字等几个方面。李春普的《试析〈马氏文通〉中的“状词”与“状字”》是一篇抄袭文章。 相似文献
16.
陈月明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8,(4)
虚词是汉语重要的语法手段,从语法学的角度对汉语虚词作研究是自《马氏文通》开始的。虚字学说作为《马氏文通》语法体系的一个有机部分,其中有许多创造性的见识,对后来的汉语语法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在今天看来仍具有借鉴意义。对《马氏文通》的研究,虚字方面比较薄弱,因而对它的评价往往失之偏颇,只有全面认识理解《马氏文通》,才能对它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17.
孙玉文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4)
本文在吸收前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较为全面地研究了《马氏文通》对西方语法的模仿。指出《马氏文通》的语法框架是模仿西方语法而建立起来的;对具体问题的处理,也有不少模仿西方语法的地方。研究《马氏文通》对西方语法的模仿,对于汉语语法学史、汉语语法学,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张俊阁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123-124
<马氏文通>把动字划分为内动字和外动字.研究表明,其内、外动的划分是以意义为标准的,与现在所说的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有着本质的不同.这种分类既有对传统语法观念的继承和发展,又有对西洋语法的模仿和创新. 相似文献
19.
刘昌海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2(2):109-113
把语法与修辞结合起来描写和研究是马建忠的语法著作<马氏文通>的一大特色.马氏研究语法的方法深受我国传统语文学和欧洲传统语法理论的影响,他在论字(词)和论句读中兼论修辞作用,在论述语法时阐释修辞方法和评论语言风格.马氏的研究方法独具特色,对后世的语法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张俊阁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74-77
《马氏文通》认为内动字不能带止词,但可以带转词,并根据内动字与转词之间的意义关系把内动字所带转词分为四类:记处,记效,记行之缘起,记行之所同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