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意象因袭是与中国古代文学怀古主题密切相关的一个重要文化现象和民族文学特征。意象因袭使抒情文学在题材、表现模式、情韵格调等方面都表现出崇古复古的倾向 ,中国文学史上“拟古”作品的大量出现和“复古”文艺思潮的屡次兴起便是一个明证。而复古的价值取向又诱使文学表现上自觉不自觉地拟古复古 ,并开始超越抒情文学领域而向叙事文学浸染。怀古主题所建构的创作与接受心理 ,伴随着小说的发展成熟 ,已多方面体现在小说创作上。  相似文献   

2.
文化—心理图式是积淀着特定文化蕴涵的心理结构,或者说是一种文化无意识。这种文化—心理图式影响着在特定文化中生存群体的思维方式、感知方式和情感模式。文化—心理图式对创作有重要影响:不仅影响着意象选择,还影响着叙述程式和特定主题的形成。文化—心理图式影响创作的方式有"化合式"和"模式化"两种方式。前一种方式会对创作产生正面效应,而后一种方式则会对创作形成负面影响。发挥文化—心理图式正面效应,规避其负面效应的方式的关键在于文学活动主体保持对于"文学"的自觉以及"创新"的自觉。  相似文献   

3.
作为中国文学史中极富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的人口较少民族文学,在全球化语境下的流散经历及"创伤"体验成为基本主题,"创伤"书写渐趋成为人口较少民族文学的基本母题。因过于强烈的民族主义意识形态诉求,导致人口较少民族文学的"创伤"书写面临着如何通过文学叙事医治这些创伤、如何在多元文化混杂中重建身份认同、又如何避免在创伤记忆中被文化民族主义所裹挟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中国新时期小说的"魔幻叙事",绝不是文学的轻飘飘的纱衣或作家故弄玄虚的噱头,而是包蕴着现实历史的剪影和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心理的丰富沉积的创作现象。魔幻叙事对传统的儒释道文化和绚丽多彩的地域文化的开掘不仅丰富了文学的内涵,也体现出重要的文化意义,有利于传统文化资源的转换利用,  相似文献   

5.
市场经济全球化启动的全球化系统工程刺激着中国文学消费功能急剧凸起,以性、金钱、暴力等为主题的故事和传奇性情节的集体仿同,是商业主义文化向全球渗透的结果,也是中国作家应对全球化的被动策略;民俗风情沦为作家们猎奇逐异的消费原料场,打着"民族历史"和"民族传统"的幌子"走向世界";仿同与猎奇成就了文学的消费功能,也营造出当代文坛的虚假繁荣景象.  相似文献   

6.
"突击文化"是对延安文学发生语境的一种概括。它集中反映了抗日革命根据地社会日常生活的军事化色彩、为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焦虑"心态,以及潜在的"突围"心理。从"突击文化"的角度研究延安文学,能够使延安文学研究从"政治"的视野步入更深入的"文化"空间,进而丰富我们对延安文学内在复杂性的认识。通过"突击文化",我们可以更新对于延安文学的认识结构。  相似文献   

7.
“文革”叙事与新移民作家的叙述视角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文革"作为我们民族历史中不可忽略的段落,包孕着太多的政治和文化内涵,理应是中国文学表现的重要主题,因为文学始终都承担着对民族历史叙述的使命。在近年日益引起评论界重视的新移民作家群体中,"文革"也是一个重要的书写点。新移民作家的"文革"叙事与内地的同类文本,当然有其相似之处,因为面对的精神资源是同一的。但新移民作家的"文革"叙事又绝不是内地同类文本的简单重复,它显然呈现着自己的独特立场和美学风格。应该说,新移民作家的"文革"叙事与内地的"文革"叙事构成了一种互补,共同构筑着中国文学中对于"文革"历史的记录。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原型批评"的相关理论,探讨了裕固族民间文学的文体形式、宗教因素、时代特色、多民族文学因子等多方面的文学风貌,从而论证了裕固族民间文学不仅有中国古代操突厥语民族的文化遗传和少数民族文学的一般特征,而且伴随着本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其民间文学也有着浓郁的本民族文化特色和独特的文学风格。裕固族民间文学不仅是我国宝贵文学财富,而且对研究民族文化融合现象及中国俗文学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东西方文学中的法律主题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是文学众多主题中的一个永恒主题,"惩恶扬善"与"追求公正与平等"是东西方文学共同的法律主题。但由于文化观念的差异,东西方文学在表现法律主题时在表现形态和价值取向上又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本文试从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视阈,以东西方文学作品中的法律主题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东西方文学中法律主题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及其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10.
张化廉 《中州学刊》2005,(5):246-248
20世纪"新时期文学"参与先进文化的构建,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责任.作为一种文化实践和创造,文学的审美立场和精神内质决定其介入现代化主题时,必然会保持独特的"文学性"姿态,坚持价值理性的向度,同时,不断从自己的文化传统中汲取精神资源,在现代化、全球化进程中弘扬传统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精髓,丰富和拓展本民族的先进文化.  相似文献   

11.
宋词在伤春背后的情感体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长期处于农业社会,因此中国人对自然十分关注,自然的变化也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心理.这种影响渗透到文学的创作中,因而伤春悲秋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几大主题之一.伤春主题在宋词中被发挥到了极致.然而宋词中的伤春已不是简单的天人感应,词中之"春"是一个民族艺术审美和情感联想的社会心理基础,词中之所伤乃生命之伤、爱情之伤以及家国黍离之悲.  相似文献   

12.
"五四"时期是一个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产生突变的非常时期.经由这一时期,整个中国的思想、政治、文化、心理都产生了巨大而又深刻的变化."五四"时期思想文化意识的突变集中表现在对已往一切封建思想、文化意识的否定、反叛和对人——自我的发现、张扬.这是"五四"时期整个思想文化意识领域内始终回荡的核心主题."五四"的这种时代精神和社会心理,尽管同"五四"时期的文学主题之间并不呈现为一种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但"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在这种"精神的气候"影响下,"五四"时期的文学不论是问题小说、教育小说,还是婚恋小说、叛逆小说,其内容的深层,都包隐着这种"毁灭精神"和"自我张扬"的内涵.  相似文献   

13.
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侠女复仇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半个多世纪前,当女杰施剑翘为父复仇,刺杀军阀孙传芳的壮举传开后,一直得到人们交口称誉;而《儿女英雄传》中的侠女十三妹,其光彩照人的原因之一也在于其浓郁的复仇基调。如果我们不被表面上具体、个别的成因所囿,就会惊讶地注意到,这历史与文学现象的背后,暗伏着深厚的文化传统,生活与作品的联系实在还有着更悠远的心理线索。正是侠女复仇的文学主题原型,辐射着千百年来华夏之邦的民族文化心理,从而将历史与文学、文本传播与接受效应融合一处,构成了中国文学中的一个奇特的现象与历时性脉络,吸引着人们为之发出不尽的赞叹与神往。  相似文献   

14.
傅钱余 《天府新论》2014,(4):156-160
随着民族文学的崛起,民族文学的"民族性"也逐渐成为重要议题。民族文学民族性倾向于与民族精神相联结,导致民族文学研究中文学与文化简单对接,并误导了民族作家的伪民族文化写作。民族文学民族性研究应从文本本身出发,民族性是民族文学作品中体现出来的一种风格或气质。文化与文学的互动生成民族性,需以作品为中心,讨论文化的各层面进入文学的途径和方式,以及在作品中的功能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时代呼唤环境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克明 《人文杂志》2002,(3):110-113
生态环境问题是人类共同关注的时代主题 ,环境文学已成为世界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 ,生态环境问题异常突出 ,时代呼唤环境文学 ,但是由于受民族文化心理的规约与斗争哲学的影响 ,环境文学发展迟缓。发展环境文学 ,作家要有高度的艺术自觉 ,提高作品的艺术品位 ,批评家要为环境文学营造良好的艺术环境  相似文献   

16.
<正> 这似乎是时代提出的理论命题。中国新文学研究越来越清晰地指向地表深层的民族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一种文学的文化学阐释,即是对民族精神的时代发掘与艺术整理。当我们面对着中国新文学发展中的青春主题进行理解和思考时,正是着眼于这一主题所显示出的一种美好而健康的精神特征:青春之人格、青春之民族,这是文学的创造,也是我们的一种崇高而优美的追求。青春主题不仅始终贯注于新文学发展的过程中,构成新文学迷人的风度之一,而且,由于这一主题所辐射的新文学的各种思想意识、艺术方式,比较充分地展示出它的风姿。主题也是一种绵延于文学河流中的文学创作意旨,它的历时性特征使我们在研究青春主题、青春文化观念时,不能不看重“青春”的发展演变过程。同样,由于“主题”的这种历时性特征以及作家的主观性特征,它又不能不是整个时代精神的积淀与艺术体现。青春主题的形成,不仅来自文学的内部,而且也来自社会的变迁,时代的精神,它是一个民族在精神追求方面的具象化,通过作家内化为一种情感、意识,并通过一些特定的语言符号传达出来。青春主题的历时性,使其在不断发展中,形成了比较充分的动态模式。中国现代文化心理辐射下的文学创作,对青春人格的倡导,对民族青年化的探索,造成了文学“主题”形成的基本的文化条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新文学的总主题中,包含着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那就是在继承和发扬“五四”以来“自我反省”这种理性批判精神的创作思想支配下,坚持执行揭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以引起疗救的注意”这一民族文学的神圣使命。这个改造民族灵魂的文学主题,随着新的历史进程不断深化着。老舍《四世同堂》的独特审美价值,正在于它生动地体现了这种深化,其具体表现为作家通过独特的艺术视角——理性分析式的描写——对民族性格与民族文化的理性审视。  相似文献   

18.
白先勇的小说创作堪称汉语新文学的典范。空间叙事则是他小说中成功运用的抒写模式。他的空间抒写是多层面的,他以"汉语"为基点,从现实空间到历史文化空间再到心理空间,在不同叙事层面上展示着汉语书写的民族文化内涵,它们共同体现着白先勇汉语书写的艺术能量。"汉语"提供给他的是一个不断演化、不断成长的有机体,是一个向不同时代、不同区域、不同人类开放的基座。白先勇杰出的汉语书写,对民族文学素养的整体提升及汉语新文学走向世界,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黄玲 《江淮论坛》2012,(5):15-20
越南文学蕴藉着神圣与世俗的双重叙事,其中世俗文化是其国家观念与中国儒家精神的结合,神圣文化多是民间叙事与古骆越族群神话叙事的衍化。越南文学在民族化进程中由爱国文学向国民文学发展,并在全球化背景下借用中越跨境民族的神话传说作为民族文化的再生资源。越南文学的民族叙事蕴含着本土文化与中国民族文化的深层多维的关联。  相似文献   

20.
对中国文学的忧患意识进行文化审美检视,将会发现,忧患意识始终贯穿在中国文学发展的脉络之中。尤其是中国文学忧患意识本身所特有的文化意蕴和美感包容力,大大强化了以忧为美的民族审美心理,拓展了中国文学表现内容的审美空间。不仅如此,忧患意识还构成了中国文学独特的忧患主题系统,使得中国文学包涵的内容和意蕴丰富而深厚,沉郁而感人。因此,认真地对中国文学的忧患意识进行审美阐释,将对于整体地认识和把握中国文学发展的内在规律与特征,是十分有意义和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