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对科学发展观与人的现代化的内涵的论述,指出科学发展观与人的现代化的关系。科学发展观是人的现代化的指导思想,人的现代化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保障。人的现代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中之重,要真正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走人的现代化建设道路。  相似文献   

2.
一、关于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来源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研究科学发展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首先要探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来源问题.研究者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来源有一源、二源、三源、四源等不同的划分,但不同作者划分的标准也有所不同.为避免混乱,笔者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作为"一源",然后将研究者的观点加以梳理概括来看情况如下:  相似文献   

3.
在新世纪新阶段,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军队建设中,必须把创新作为实现军队发展目标、履行军队历史使命的根本动力。在军事创新中,目前应当正确处理好单项创新与集成创新、原始创新与引进创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内容创新与方法创新的关系。通过正确处理好这些关系,开创我军建设"创新型军队"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4.
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崭新成果。本文论述了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关系:一方面,科学发展观回答了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体现了党的宗旨,体现了共产党执政目标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统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另一方面,科学发展观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党必须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相似文献   

5.
旅游文化与旅游经济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近年来,旅游文化的重要性已日益为国人所认识。那种只承认旅游经济不承认旅游文化的局面已有根本的改变。不过我们同时也看到这样一种现实:许多旅游从业人员对于旅游文化和旅游经济的具体内容,特别是二者的关系仍觉不太清楚。本文拟就这一问题加以探讨,希望有助于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何谓"旅游经济"?何谓"旅游文化"?在探讨三者关系之前必须先弄清楚这个问题。所谓旅游经济,它指的是现代旅游业中旅游介体(旅游管理机构、旅行社、旅游公司等旅游企业)与旅游供给方和旅游需求方的各种经济关系。旅游经济学就是研究旅游需求与旅游供给之…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先后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战略构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形成"以人为本"为核心、"和谐社会"为目标、"科学发展"为手段的共建共享。对实现人民共享改革成果具有重大的理论和价值意义。实现人民共享必须处理好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共建与共享、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具体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在党的各项政策,各项具体工作中,深入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社会主义改革中,始终以科学发展观的各项要求作为我们行动的指南.  相似文献   

8.
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方法论,是新世纪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指南。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当前必须着重解决好发展数量与发展质量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深化改革与发展的关系、社会和谐与发展的关系等等,切实有效地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从现在起到下世纪的前十年,是我国经济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里,如何使经济在实现两个转变的同时得以大的发展,首先必须弄清楚两个转变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种种关系和问题。笔者拟从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管之见。一、两个转变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两个转变与经济发展究竟是怎样的关系?要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应该分析一下当前经济发展的客观现实和历史背景。从国情来看,一方面我国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经济占居国民经济主导位置的情况,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仍将存在;另一方面,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10.
本文侧重探讨了以人为本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认为解读科学发展观必须详察其人本向度.本文首先阐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理论上的三大创新,进而指出了科学发展观的人本向度包含内涵之维、本质之维和价值之维三个方面,最后提出并阐明了贯彻科学发展观需要着力解决的若干认识和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11.
科学立法科学性之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保英 《社会科学》2007,1(3):75-91
科学立法是一国法律体系是否完善的价值判断标准之一,那么,如何科学解读科学立法的内涵及相关问题就是理论界和法治实践不能回避的。正是基于此种现实需要,我们对科学立法科学性的构成要件、科学立法科学性的阻滞因素、科学立法科学性的实现路径等作了较为系统的探讨。认为科学立法科学性的主体要件是立法权的专属性、主观要件是立法过程的有准备性、客体要件是立法事态的法调整性、客观要件是立法行为的程序性;要实现科学立法,法律形式的相对吸纳化、立法逻辑的自下而上化、立法视野的全球化、立法案形成的专业化、立法效果的社会反馈化就是不可缺少的。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说:“彼岸世界的真理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就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①始终不渝地开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宣传和教育,普及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促进全国人民科学理性的文化自觉,与各种形式的唯心论和腐朽没落的封建迷信作坚决的斗争,是当前一项十分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一、科学科学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永恒动力,掌握科学真理,用科学的方法去叩击未知世界的大门,创造人类更为美好的未来,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征。科学…  相似文献   

13.
孙玉忠 《北方论丛》2003,3(4):12-14
科学精神是科学中提炼、升华出来的科学理性成份,具有真、善、美三种精神价值。客观唯实、追求真理是科学精神的第一要义,科学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极大地张扬了理性与真理的精神。创新是科学精神的灵魂,是科学不断追求真理的根本保证。在科学精神与人类明的进步中,创新和求真是互动的双翼,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4.
科学审美与科学创造力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科学研究中,科学家需要美,追求美,科学美成为一种深层的内在动力。科学审美活动可以唤醒人的创造性潜能、发展人的创造性思维、激发人的创造性灵感和创造性动力,在科学创造力的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大庆石油管理局《二次创业指导纲要》具有指导思想的科学性、发展观念的科学性、理论体系的科学性、思想方法的科学性,同时具有创新性、开放性、发展性,是企业推进发展、构建和谐的科学理论。《纲要》既是科学理论,践行《纲要》的过程也必须是科学的实践过程,推进这一实践,必须树立科学精神、坚持科学态度、运用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16.
试析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较之以往的发展观的根本不同就在于它鲜明的科学性。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表现为:以人为本凸显了发展动力和发展目的定位的科学性;全面发展凸显了发展布局规划的科学性;协调发展凸显了发展原则梳理的科学性;可持续发展凸显了发展视野调整的科学性;统筹兼顾凸显了发展方法选择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7.
失范可以确证规范,典型失范事件的规范分析是构建科学规范的重要途径之一,循此思路,文章以"辽宁古盗鸟事件"为例,将其置于科研管理视域下,联系科学活动的过程(科研立项、实施研究、成果发表和科学传播等)对该事件就进行了规范分析,初步构建起科学活动的规范体系,同时得到启示:可操作性科学规范是防止科学不端行为之关键.  相似文献   

18.
论"科学人"与科学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志华 《学术论坛》2007,2(4):22-26
科学精神包括崇尚科学、热爱科学的精神;敢于怀疑、勇于创新的精神;不屈不挠,知难不退的精神;勤于实践,严谨求实的精神;静心研学,戒急戒躁的精神;淡泊名利、苦耐清贫的精神;坚持真理,为真理献身的精神;恪守学术道德,修炼完美人格的精神等。弘扬科学精神,对端正学术风气,反对学术腐败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当前科学进步势头仍然强劲,正在更广、更深层次上推进。科技知识的不断进步和创新,表明了科学劳动规模的扩大,而现代大生产则把科学劳动直接纳入企业结合劳动之中。科学成果的商品化、市场化、资本化是发达的市场经济中的大趋势,更多的科学成果成了商品,更多的科学活动成为创造商品的劳动。  相似文献   

20.
科学态度是科学素质的核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高科学素质是全世界的共识.科学素质包括四个因素: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四者中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容易混淆.科学精神是本体论承诺.科学态度是认识论承诺,即科学知识可靠性的物质保证.科学素质是一个大系统,其中科学态度是这个系统的序参量.因此,这个系统符合协同学的自组织原则.同时,这个系统的输出又必然是科学态度,科学态度又反过来进一步整合大系统.于是,这又是一个超循环论模型.提高科学素质的关键是端正科学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