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美学的比较研究深入到美学陈述即美学语言的层次,可挖掘出不同文化圈在审美观念上的最根本的区别,可揭示出往往被忽视的隐伏的差异性。美学陈述是由命题组成的,命题又可分解为专名、概念等等。在概念这个层级上,本文对美、丑、崇高、滑稽四个基本的审美概念进行了对比,表明由于历史文化和语源的不同,即使对于同一美学概念的理解,中西两大文化圈也存在着不应忽视的差异,经转译之后,会失去或增加某些意义成分,发生无法避免的变异。在命题层次上,文中讨论了审美条件层的描述句、审美判断层的判断句、美学原理层的理论句的不同性质,考察了对美学基本问题的提法、美学命题是否具有还原性、美学语句“跨界”之后的情形等。  相似文献   

2.
"审美"概念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文放 《求是学刊》2008,35(1):96-102
在中西美学史上."审美"概念都以审美经验为中心.在西方美学中.审美经验经历了从自律性向他律性的转化,"审美"概念的内涵也从非功利、无甘的的变为功利的、实用的.中国美学对于"审美"概念的理解始终叠加着国外美学理论的交光互影,但也不乏对于中国本土传统美学观念的传承,在总体上更具开放性、普适性和兼容性.从中西美学史的嬗变可见,"审美"概念的内涵十分宽泛.这与它所依托的审美经验的包容性和弹性有关.  相似文献   

3.
1人类的审美活动无可避免地面临或涉及审美对象。几乎所有的美学论著也 都无可避免地提到审美对象。但是,这里却出现了这样一个理论断层:至少在 我国,审美对象还没有被作为一个独立的、重要的美学范畴加以研究;审美对象或者被美的对象所取代,或者淹没于美的本质之中。从而,仅据笔者所见,至今还没有关于审美对象的专门论著。于是,究竟什么是审美对象,它的质的规定性是什么,它的实现条件或中介何在,它区别于人对现实的其他关系的对象的鲜明特征在哪里,所有这些重要问题都还只是一首美学上的“朦胧诗”。 我认为,审美对象应该作为美学的一个内…  相似文献   

4.
法国当代著名美学家米盖尔·杜夫海纳为自己规定的任务是探讨审美经验,而他研究审美经验的步骤是:先对此加以描述,接着进行先验的分析,最后从中引出形而上学的意义。由经验而先验而超验,就是杜夫海纳哲学美学的逻辑构架。作为现代西方非理性主义美学流派之一,杜夫海纳的现象学美学有自己独到之处,如果说由海德格尔到萨特、梅洛·庞蒂完成了一次由现象学的先验论向存在论的转化,那么杜夫海纳则顺着这一思路将哲学上的转变在美学领域完成,以现象学建立自己的美学认识论,以自然哲学建立自己的美学本体论。文章认为,杜夫海纳的美的现象与美的本质同一观(即美的内在性与客观性的统一)是美学史上富有创造性的;但他把美学认识论作为非理性与科学认识论完全对立起来是偏激的。文章从哲学美学的基本问题谈起,展开了杜氏的审美经验、审美对象、情感先验、自然想象力等哲学美学构架。  相似文献   

5.
论美趣     
美趣,即具有美的属性的趣,或者说是“有趣的美”。美趣的概念比“美感”要小,但比“谐趣感”要大得多。美趣的发生源在于那些富有趣味性、娱乐性、引人发笑的幽默、笑话、滑稽表演等;凡是能够直接或比较直接地使欣赏者觉得“有趣”、“有趣味”、“有趣味性”的美的事物,都可能是美趣的发生源。美趣,在中国传统美学中即称为“趣”。这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与西方美学中“审美趣味”这个概念不完全重合。作为美学名词的“审美趣味”,仿佛是一个边缘有弹性的彩罩.它把“从美的对象接受和引起的情趣、兴味”、“对美的对…  相似文献   

6.
随着20世纪艺术实践及其相关社会文化语境的转变,美学和艺术理论史中那些曾经被作为经典范畴的美学概念和作为经典理论原则的主题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在艺术和美学的后现代转向中,这些范畴和主题更是显示了它们与传统的范畴和主题之间的巨大差异,诸如艺术、艺术的本质、审美经验的形式以及审美真理的理解方式等等美学问题都似乎难以在传统的概念和主题框架中作出理解.  相似文献   

7.
一今天苏联的美学须要对一系列重要范畴的观点进行较大的更新,例如美学的、美的、艺术的。在停滞时期我们习惯于对美学(其他人文科学也一样)的对象和任务作一种简易的解释。例如:美学是从审美角度理解环绕人们的现实的规律性的科学,或者,美学是关于审美认识的本质的科学。这种概念在科学研究和大学教材中比比皆是。  相似文献   

8.
认识发展的现代水平证明有必要把传统理解的美学划分为两门独立的学科:美学和普通艺术理论。这已经不是一个新问题了,在苏联和国外马克思主义的论著中早已有过多次论证。然而这一思想迄今仍未被承认,原因之一是论据尚不充分。1983年版《哲学百科辞典》给美学下了一个定义:美学是一门研究有相互联系的两种现象的哲学学科,这两种现象是作为人与世界的价值关系的特殊表现的审美领域和人们的艺术活动领域。这个定义初看似乎并无疑问。然而只要对关于美学科学的内容所进行的系统论述加以分析就会对定义的正确性产生重大疑问。在这里,“美学对象的两个方面”与教科书关于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来,有学者提出以意象或审美意象取代美作为美学元范畴,其中比较典型的是查新华的美学元范畴论与朱志荣的审美意象论.查新华认为,以美为元范畴造成了美学范畴体系的混乱,他从词源学与美学研究对象入手,提出以意象取代美作为美学理论的元范畴,这对于美学范畴体系的深入研究具有探索性意义,但他对于约定俗成的美兼指核心范畴的美与狭义的优美的批评不能成立.也混淆了作为艺术类型的悲剧与审美效果的悲剧、美与艺术的界限.朱志荣认为审美意象就是美,是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他试图以审美意象为核心构筑中国特色的审美理论,并通过超感性的审美方式将艺术与人生问题、生命意识结合起来,为艺术、审美与人生美学、生命美学架起了一座桥梁,但他混淆了文学艺术领域的意象与审美意义上的意象之间的界限.他们所犯错误的根本原因在于,都没有注意到意象包含着感性形象层与价值判断层,前者构成文学艺术的逻辑起点与元范畴,后者才是美学的元范畴.  相似文献   

10.
付骁 《创新》2023,(2):95-103
美学作为产生于西方的一门基础理论学科,传到中国后在原理层面发生了诸多变异。在中国文论这个特殊的变异场,美学原理的变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审美对象由造型艺术拓展到文学;第二,审美经验的基本范畴从移情变异为情感;第三,审美功能取代以审美态度为核心的审美本质的探讨。变异的实质是既有原理无法解释新的材料,中国学者不得不对原有的知识内容进行更新,这是有理论贡献的学术创新。变异后的美学原理有效填补了过往的研究空白,能够涵盖更多门类的艺术。  相似文献   

11.
12.
自席勒以来,审美教育成为现代化进程中人类所面对的基本精神问题与社会问题之一,也是现代人类始终没有很好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因而有必要对审美教育的基本理念进行历史考察,以实现对审美教育的现代性重建。在历史的视野中,希腊人对审美和教育倾注了极大的关怀,至18世纪卢梭,更是将教育、情感、培养问题判读为人类复归的基本问题。但是,直到康德,审美与教育才在人类自由定位和全面解放的路径上全面相遇,审美教育的核心理念逐渐生成,之后才有现代审美教育思想的产生、发展。  相似文献   

13.
关注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审美价值,是对文学展开有效研究的关键所在。文学批评理应根据一定的审美观点对文学作品的艺术审美价值作出深入分析和准确评判,而分析和评判本身亦昭示着艺术创造过程的新进展。所以,当代批评家至少应该具备三种基本素质:充分关注文学作品中审美价值的主导地位,正确处理文学批评和文化理论之间的关系,充分重视语言文字自身的审美特征。其具体的批评实践既应该涉及作品的某些为人公认的审美特点,使批评具备价值判断的力量,又应该从个体性的审美体悟出发,使批评体现出艺术创造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In his Truth and Probability (1926), Frank Ramsey provides foundations for measures of degrees of belief in propositions and preferences for worlds. Nonquantitative conditions on preferences for worlds, and gambles for worlds and certain near-worlds, are formulated which he says insure that a subject's preferences for worlds are represented by numbers, world values. Numbers, for his degrees of belief in propositions, probabilities, are then defined in terms of his world values. Ramsey does not also propose definitions of desirabilities for propositions, though he is in a position to do this. Given his measures for probabilities of propositions and values of worlds, he can frame natural definitions for both evidential and causal desirabilities that would measure respectively the welcomeness of propositions as items of news, and as facts. His theory is neutral with respect to the evidential/causal division. In the present paper, as Ramsey's foundations are explained, several problems and limitations are noted. Their distinctive virtue – their evidential/causal neutrality – is demonstrated. Comparisons are made with other foundational schemes, and a perspective is recommended from which nonquantitative foundations are not the be all for quantitative theories of ideal preferences and credences.  相似文献   

15.
This study combines two topics of contemporary salience for public administration: social enterprise and governance networks. While operating at different levels, both are institutions which attempt to draw together the three pillars of state, market, and civil society. Nevertheless, the respective literatures focus on particular aspects of the three pillars. We connect the two concepts and suggest that some social enterprises can act as the institutional glue of networks due to their ability to benefit organizations in each of the three sectors. This requires social enterprises to have the managerial capacity to diffuse social know-how, and is facilitated by the trust of other organizations and a supportive policy framework. The links are explicated at the conceptual level before providing evidence from South Korea and the UK. Finally, research propositions are offered, which suggest new avenues for future research.  相似文献   

16.
张杨 《社会》2009,29(4):148-166
本文回应了尹海洁等两位作者对笔者的批评,并再次质疑了证伪主义在社会科学中的适用性。本文指出,由于“迪昂奎因”命题的存在以及社会科学命题的或然性,简单证伪并不可能;而波普尔和尹文所谓的复杂证伪则不可取,因为这种证伪本质上基于归纳法,相对于证实并无优越性和简便性,因而也就失去了波普尔立论的根基。同时,社会科学的统计检验自有其意义,并不需要冠以“证伪”的名号;而“可证伪性”即使存在,但在定量研究中既缺乏操作性,又完全被涵盖于 “解释力”这个概念之中。基于以上理由,“可证伪性”不具备成为社会科学和非科学的划界标准的意义,证伪主义不是社会科学赖以立基的逻辑基础。本文还延伸讨论了证伪、限界条件和发展社会科学经验研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吴肃然 《社会》2013,33(5):59-87
“操作化”是实证主义社会学研究方法的核心概念,目前许多社会学家对它的理解都源于以语言图像论为代表的传统社会科学哲学。语用学转向后的当代社会科学哲学则推翻了语言图像论,指出语词的意义并不在于它所对应的客观对象,而在于语词自身的实践用法及其相应的生活形式。这种观点为社会学家们提供了对于操作化的重新理解,也为超越目前社会学方法论的二元对立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8.
付洪泉 《求是学刊》2007,34(5):16-20
由于现代性的多维度性,对现代性的讨论可以采用不同的话语形式。哈贝马斯区分了现代性的社会学话语、美学话语、哲学话语等话语形式,虽然他对美学现代性持一定的认同态度,但是其对现代性的考察仍然固守在主体理性的维度上,通过改造近代以来的主体性哲学传统挽救现代社会的规范形式。从哈贝马斯对现代性三种话语形式的区分,及其从主体理性出发对现代社会规范形式的挽救中,我们可以得出现代性研究的方法论选择。现代性的多维度性决定了现代性研究不能采取"本质主义"和"多元主义"的方法,而应采取"视角主义"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Akrasia is a philosophical concept meaning the possibility to perform actions against one's best judgement. This contribution aims to clarify this phenomenon in terms of a social construction, stating it as a narrative configuration generated by an observer. The latter finds himself engaged in justifying a “problematic” line of action with regard to specific cultural beliefs referring to the self, the others and the behaviour. This paper intends to make explicit the assumptions underlying the traditional definitions of akrasia when, paradoxically, an agent performs an action not in accordance with his/her best judgement. In the transition from modern to post‐modern psychology, we here propose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phenomenon in psychological terms, envisaging akrasia as a narrative form functional to the identity processes and to the social dynamics of the structures of contemporary societies. Implications in the psychological practice will be taken into account.  相似文献   

20.
关注中国当代知识女性的命运 ,塑造不同性格的知识女性形象 ,已成为新时期小说的重要审美内容。从审美意识的显示看 ,具体作品比较复杂 ,总体则表现出与时推移的变化。审美变化可分为三个阶段 :传统观念主导阶段 ;张扬女性独立自主阶段 ;揭示困惑与反抗现实世俗阶段。它们构成了新时期小说塑造当代知识女性形象的三部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