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程志敏 《求是学刊》2013,40(2):30-34
<正>希腊人"爱"心泛滥,爱马匹,爱吃喝,爱锻炼,也爱财;爱打官司,爱钻研,爱意见,也爱智慧(philosophia)——我们必须在希腊人的这种民族心理特质的基础上来理解被后世无限夸大的"哲学":哲学本身仅仅是一种对智慧的"爱",是对智慧的"追求",从来就不等于"智慧"本身。如柏拉  相似文献   

2.
哲学探究方式的转变——从“追根究底”到“把底问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海平 《求是学刊》2001,28(5):25-31
“爱智慧”是一种“追根究底”的哲学探究方式 ,它奠定了西方哲学形而上学的基本框架 ,在西方形而上学发展演进的历程中展开了一条“哲学之路”。这是一条伟大的哲学探索之路 ,却又是一条布满陷阱、充满迷途的运思之道。这种哲学爱智达到顶点 ,必然不满足于只是不停地更换“最终基础”或“最后根据”(“底”) ,一旦哲学的追问出现了把“底”问“破”的情况 ,这就意味着哲学爱智梦想的幻灭。哲学探究方式从“追根究底”到“把底问破”之转折 ,反映了西方思想以此种方式向人所生活的现实世界的转向。这种探究方式的转变标志着那种建造某种“通天塔”的哲学传统的幻灭。  相似文献   

3.
在某种语境中,马克思主义其实始终“活”在不断的“非正用”(或名之滥用,名之僭窃)与不断的“正名”之中.“正名”之作为一种必然的要求,是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前提,这一要求引导我们洞悉“语言的政治”或“政治的语言”.我们试图将“正名”的政治性质和政治的“正名”要求熔于一炉,用哲学和政治的相互关系来阐释马克思主义,它要表明政治哲学能够被当成理解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基地.但如果我们不是从存在论而是从认识论的角度去理解马克思哲学和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学说,那就错了,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中可以看到这一点.  相似文献   

4.
陈创生 《探求》2000,(1):61-62
在稍不留神便多出几个“体系”的今天,人们却纷纷议论哲学“边缘化”的现象。笔者以为,问题的症结在于时下的哲学工作者太刻意于构造体系而未关注提出振聋发聩的时代问题。哲学作为一种智慧之学,是通过反思与批判,为解决时代问题提供一种实践观念的智慧,而不是一种自娱式的思辨游戏。哲学执着的只应是那些属于必须在反思层面被提问或者说只能诉诸反思的方式才能解答的问题。站在世纪的界碑上回眸20世纪的历程,我们发现,百年间所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无不深刻影响并改变了整个历史进程和人类命运,而其中需要以反思形式加以解答的…  相似文献   

5.
哲学是“对智慧的爱好和追求”。但美国人似乎不只是追求智慧。美国人的志愿和生活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这就给哲学提供了健康的风土条件。哲学必须经常记住它在社会中是少数派,如果它被一种观点所统治,它就会奄奄一息。在美国,个人的自由提供了哲学所最最需要的思想自由。强制的正统信念会消灭哲学精神。现在美国人阅读人类的每一种哲学,并实践每一种宗教。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加缪在他的代表作《鼠疫》中,集中体现了其存在哲学的积极方面,他的要义在于“自由选择”和“诉诸行为”,是继续对“西西弗精神”的颂扬,对“自由主体”的“人格力量”的召唤。“虚无与荒诞”是现代西方人生存环境的范本,通常人们也用以作为确认存在哲学消极、宿命思想的表征。本文则把“虚无与荒诞”理解为存在的一种状态和结果。加缪的旨意正是在于通过艺术形象的塑造,以证明人作为自由的主体,有勇气正视这种悲剧性的结局,直面流放的人生,向异己的环境作不屈的斗争,在“行动”的过程中超越虚无与荒诞。小说的主人公里厄医生是个强者,也是加缪心目中“自由人”的典范.正是对自由主体的人格力量的肯定与推崇,使加缪的存在主义思想成为一种积极的入世哲学.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以为,对恩格斯的“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一哲学基本问题的传统解说,即“一切哲学都必须首先回答的”“是划分哲学派别的标准”等等是最准确、最深入的把握和理解。并固守在围绕对这个问题的“物本”回答所构造起来的现有哲学体系上。笔者认为,这种理解和把握是不准确的。一 我们并不否认恩格斯这一思想极为准确地概括了古希腊以来不断涌现的寻求世界本源的各种哲学派别所争论的问题的核心和实质。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 第一,恩格斯在表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具体内容的同时,还…  相似文献   

8.
关于拉丁美洲哲学,对那些不具体了解拉丁美洲人思想发展的人来说,首先提出的问题是它是否存在。他们会问:“拉丁美洲哲学存在吗?”或“哲学在拉丁美洲指的是什么意思呢?”这些问题的产生是因为哲学一般是不与任何特定的民族与文化限定相联系的。在论及拉丁美洲哲学这一题目之前,首先需要弄清的问题是:目前盛行的哲学概念包括哪些东西。也就是说,必须首先分析我们对哲学本质的理解。否则,我们关于拉丁美洲哲学是存在或是不存在的主张就可能被混淆或引入歧途。  相似文献   

9.
关于哲学研究对象的讨论有几种意见,有人从本体论的意义上去阐述;有人从认识论的功能方面去论证;本文则着重从唯物辨证法的角度去探讨。一、哲学对象必须是“最一般规律”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的最主要的区别在于二者研究的对象不同,它们分别以“最一般规律”、“特殊规律”为对象。哲学是人类的“最高的智慧”,是各门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相似文献   

10.
王晓东 《求是学刊》2001,28(1):18-20
人学理论由于成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理解和重建的一个重要切入视角 ,而引起了学界广泛的关注。那么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人学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 ?或者说 ,人学能否成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种理论定位 ?这仍然是一个探讨、争议中的问题。我们的人学理论研究应该如何定位和走向深入 ?我们认为 ,对于上述这些问题 ,要给予准确的回答 ,必须从人学概念的解析开始。1.人学概念解析何谓人学 ?实际上 ,对这一问题的解答就是解说人学在何种情形下是哲学意义上的人学。因为人学从来不是、也不应只是对哲学的一种称谓。人学是关于人的学说或理论。但…  相似文献   

11.
从哲学思维方式的演进看人的不断自我超越本质高清海,张慧彬哲学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和理论形态,它通过人对世界的认识来理解人自身的存在及其活动的性质、意义和价值。但哲学对于这一目的实现不可能一次完成、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曲折的、渐进的过程。因...  相似文献   

12.
性质和特点分属两个不同的概念,性质是“一种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根本属性”;而特点是“人或事物所具有的独特的地方”。从性质和特点的定义来看,可以称之为“性质”的东西,如果不具有“独特的”特征的话,它依然不可以称为“特点”。我们的很多文章模糊了这两个概念,像林泽龙在《研究课程思想明确语文性质》(《中学语文教学》 2000年第 5期)一文中的许多概括,实际上不是“特点”,而是“性质”。对某一个学科做出“特点”的总结,至少要把握两点:( 1)必须依据学科的性质。如果说“性质”是一种根本属性的话,那么“特点”应当…  相似文献   

13.
在历史中的哲学总是做着一种"超历史"的"梦".西方传统哲学的这个特点构成了传统哲学的"爱智梦想".由"爱智梦想"塑造的西方形而上学史,反映了那种需要抽象永恒本质的"人的处境",是对人的非人的理解、对历史的非历史的抽象.它隐含着分裂人、瓦解人、失落人的"病症.历史地看待哲学的"爱智梦想",既要看到西方当代思想家在破除哲学的爱智梦想时的真实动机,又要以"哲学在历史中、人在历史中"的视野把握哲学和人的内在一体关系,并从这个"在之中"出发思考人的生命本质.  相似文献   

14.
论点摘编     
文化哲学理解范式的理论前提
  陈树林在《天津社会科学》2014年第1期撰文指出,作为一种哲学理解范式,文化哲学显然有其特定的内涵和独特的学术价值。所以有必要厘清文化哲学理解范式的几个理论前提,才能避免对文化哲学的误读误用乃至泛化。第一,文化哲学理解范式合法性争论原因。首先,文化哲学概念的提出者们所属的新康德主义流派缺乏合法性。这个流派的基本哲学立场,“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特征是十分明显的。它拒绝对文化世界的认识给出“绝对真理”,这显然与传统的具有合法性的苏联教科书式马克思主义哲学发生了冲突和对立。其次,文化哲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缺乏合法性。由于文化概念本身的内涵和外延界定起来十分困难,因此,作为部门哲学的文化哲学的理论边界就变得十分模糊。文化哲学作为一种不同于思辨哲学、形而上学的哲学理解范式,存在的价值正是对传统哲学的超越。第二,哲学面对的是自然物理世界,还是文化精神世界。综合胡塞尔、康德等哲学家的论点,指出哲学面对的对象是与人的生存活动息息相关、由人改变过和创造的世界,而不是纯粹的物理自然界。并强调哲学应该回归人的生活世界、文化世界,并且以解决生活世界中的问题为旨趣。哲学家们自觉地认识到,应该在生活世界、文化世界中建构哲学,而不是把自然哲学、形而上学在文化世界中进行简单应用。第三,哲学是大写的理论哲学,还是小写的实践哲学。哲学必须接受经验科学的易错论式自我理解和程序合理性,哲学不能拥有特殊的真理观,以及独有的方法和对象领域。只有这样哲学才能在内部分工中发挥其最大效力,才能坚持其普遍性的问题和合理重建的操作方法。第四,哲学的旨趣是获取规律,还是一种理性反思批判。文化哲学承认人类社会存在某些共同性、共通性、普遍性、一致性等特征,但是更加注重不同民族、不同社会、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差异性、特殊性。文化哲学并不排斥理性及其在把握生活世界中的作用,但是,对理性的理解更为丰富多样。哈贝马斯在总结形而上学的本体论思维特点时指出,神话中的整体思想、万物归一思想等都是同一性思想的表现。  相似文献   

15.
加达默尔的解释学强调理解、解释与应用的合一,其实应用就是实践的应有之叉.加达默尔重点论述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对技艺、科学与实践智慧有明确的区分,并指出了科学的自然知识和实践的人文知识的区别.在科学呈现出一种技术化趋势,并成为一种自律的统治力量的当代,加达默尔重新恢复了亚里士多德实践智慧的重要性,解释学不仅是哲学,而且是一种实践哲学,它直接面对人的存在与活动,与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讨论的是人的"生存"、"自由"、"幸福"和"善的选择"等这些对人类来说最为至关紧要的问题.解释学作为实践哲学,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维方式和理解的视角,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人的存在方式,解释学的真理可以使我们重归人文精神宝贵的精神家园,而这正是每一个现代人安身立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在公共教育中哲学有两种自我展现方式;一种是自我展现为智慧,另一种是自我展现为爱智慧.二者实际上是当代中国大学通识教育中一般性地向大学生引介哲学的两种方式.前者导向哲学的规范性表达,后者导向哲学的描述性表达.哲学导论类课程即属于后者.  相似文献   

17.
希腊人的ontology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适 《浙江学刊》2002,(4):5-10
自罗素及逻辑实证主义者从语义和逻辑上向历来的哲学ontology(本体论)发起挑战,接着海德格尔又从存在主义角度对ontology提出新诠释主张,向他认为是误释的传统观点提出了根本性的挑战以来,至今已近百年。与之相关,中国学者中研究西方哲学的人们,也一直对如何理解西方哲学的ontologh和如何在汉语中翻译σν(being)这个根本范畴,感到很大的困惑,进行着讨论。在半个世纪以前,陈康先生对把它译成“存在”或“有”的译法提出了不同意见,认为只有理解和翻译成“是”才合乎希腊文σν的原文,近年来王太庆、汪子嵩先生又以一些新的论点论证重申了陈康的意见,引起了许多讨论。由于哲学作为。ontology(研究σν的学问)原创于古希腊,因此上述讨论就不仅深入于希腊哲学的全部和方方面面,而且涉及语言、逻辑、历史、生活和全盘文化的研讨。它产生了若干重要的成就,也留下了许多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中西学者在当代都十分关心这个源于希腊哲学的根本问题,实在有其深刻的时代的背景和原因。它正是我们关注的原创文化智慧同当代现实关系问题的一个重要部分。由于希腊哲学是我的专业和以往研究较多的领域,因此,在这里,我就想结合自己对上述有关ontology的讨论所作的研究和思考,对希腊哲学对我们中国人所可能具有的重大意义,对有关原创文化研究的问题,谈点自己的意见。  相似文献   

18.
“人性”问题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直接主题,否认了人性可以成为哲学思考的出发点,也就抹杀了中国哲学的特质。与西方哲学一开始就把“智慧”引向认知的方向,从“对象意识”走上概念化的逻辑思辨之路不同,中国哲学关注的是完善人的生命本性、开发生命的内在价值,由此发挥了注重义理性的悟觉思维。中国哲学讲求“悟道”,通过“道”的把握来表达人的超越性理想和形而上追求。实际上,哲学给出的并不是一个实在的世界(这是科学的任务),它只是一种如何在现存世界贯穿入的观点、人的态度、人的理想的标尺,以及如何进一步升华人性、提高人生价值的精神意境。在这点上,中国哲学的表达方式显然是有优越性的。  相似文献   

19.
我认为,新世纪中国哲学发展的趋势或方向可归结为一句话:重建亲切的精神家园。这里的关键词是“亲切的”,它要表达的意思是,我们所要建立的必须是一种能给我们以自自然然的血肉相关感的、我们乐于在其中安居的精神家园,而不是一种出自纳粹理智的。外在于我们的切身体验的东西。下面我从重建亲切的精神家园的必要性、可能性和方式途径三个方面对上述命题略加展开。每一种哲学传统都有其内在的真精神,它所体现的不是哲学家个人的主观兴趣,而是一个民族的生活理想,一个民族处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的全部智慧。人类不同于其他存在物之处就…  相似文献   

20.
张世雄 《社科纵横》2004,19(5):127-127
哲学是一门智慧之学 ,爱智之学 ,它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悟性和对生命的思考 ,学哲学贵在“悟” ,哲学教学重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