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负着传统的反抗──新时期妇女文学创作中的权利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中国妇女文学创作可分为两个阶段: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为“觉醒”阶段;80年代中后期起为“形象重塑”阶段。纵观后一阶段的文学创作,可以看到女性提出了爱与被爱的权利要求、性的权利要求、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要求和自我发展的权利要求。女性向传统进行反抗,但同时,其权利要求又恰恰露出了“传统”的马脚,乃至又回到了传统。  相似文献   

2.
喻博文教授与易学研究喻博文教授,1930年10月生,陕西富平人。1948年投奔陕北参加革命,1955年调干于西北师范大学历史系学习,1959年毕业留校工作,70年代初全力转入教学科研,先后讲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国思想史”、“中国哲学史”等课...  相似文献   

3.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毛泽东从50年代中期开始探索,70年代末以后由邓小平集其大战,党的十四大最终确立的。这一理论在建设社会主义有自己特色的“道路”、“阶段”、“根本任务”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无不渗透着两代伟人之间继承、发展,一脉相承的内在有机联系。掌握它,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期战略任务之要求。  相似文献   

4.
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日本政府对外开发援助初探周永生一、日本政府对外开发援助的起步一般认为,日本政府对外开发援助(DDA)始于50年代中期对东南亚各国的赔偿活动,日本政府这种与赔偿相关的对外开发援助直到70年代中期才结束。但严格地讲,“赔偿”是不能列...  相似文献   

5.
金融创新及其启示杨秀华本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金融领域出现了一场以金融创新为标志的金融革命,被称为“金融创新”。它首先发源于美国,后来又传播到西方其它国家和地区.在其影响下.香港、新加坡等新兴工业发展地区或国家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创新活动、到80年代中...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以“征奇话异”为主要内容的文人雅集活动十分活跃,这极大地刺激了文言小说创作的繁荣.文人雅集还使文言小说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某些规律:有时同一故事因参与雅集的人各有叙写或因在不同雅集场合辗转流传而“闻见难一”,从而造成文言小说创作中频繁出现一事多载的现象;有时同一作家因参与不同雅集活动而对同一故事有着前后不同的接受途径,于是对同一故事的先后叙写便差异很大;文人雅集还使文言小说表现出明显的传闻性、民间性与娱乐性;参与稚集的小说家之间的交流切磋,往往使他们的小说观念表现出某些共同倾向.  相似文献   

7.
近代文学观念的变迁,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前期为1840—1873年,偏重于以阳刚之气取代阴柔之道,那是个极看重整军经武的年代,强国的欲望使文风发生变化,国威系于军威,忧患促成尚武,文风大变,使杂文学体系所依托的文化环境也开始发生了变化。中期为1873—1905年,当时维新之风盛行于世,诗、散文与小说的“革命”,乃是为了“新民”,主要着眼于功能而看重文体的结构,如此便导致了广义的纯文学体系的萌生,文学与非文学逐渐两分,各类文体渐渐形成现代艺术的雏形,文体结构的独立性是一个重要的标尺;由于崇高艺术所强调的史诗意识及重陈述讲再现的创作倾向,从而促成了具有启蒙功能的近代文体。后期为1905—1919年,伴随现代文学观念的出现,不仅有戏剧改良,从而使近代文体系统更完整,还出现了基于西方美学的文学观念,产生了美育的自觉,因而中国近代文学观念逼近了狭义的纯文学体系。开始形成了以崇高艺术运动为依托的近代美学体系,成为古典美与现代美的中介桥梁。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早期的小说观念下,小说多依附于子、史,几乎都是“为证”式的,非为小说而小说,故虽名为小说,实以证理为主要,兼有证教、证才、证诗、证地等,小说被视为“证据”或论证的手段.大体而言,唐前重小说“所证”,唐及后世重为证的小说文本本身.过分突出“所证”,小说本身的故事处于依附地位,妨碍了小说文体的独立;反之,作为“证据”本身及“论证”过程超越于所证,小说文体之独立性也就慢慢得以呈现.  相似文献   

9.
关于中国现代小说的抒情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中国现代小说的抒情性〔韩〕朴宰范一、序论本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现代文学可以说是从多样的文学流派发展起来的。各流派作家所创作的作品和风格的不同成为二十年代新文学的重要特征。二十年代初创造社作家在日本的“私小说”影响下创作的“身边小说”带有浓厚的抒情...  相似文献   

10.
“南京大屠杀”是中外战争史上骇人听闻的暴虐事件,诸多作家以小说的形式对之进行了书写。然而,目前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文学研究却相当薄弱,还停留在单个作品分析的阶段。因此,有必要从民族国家观念出发,对中外小说中的南京大屠杀进行整体研究。中国作家、日本作家、华裔和西方作家以不同的话语立场参与了南京大屠杀的讲述,他们对日军暴行的解读或侧重“大屠杀”,或侧重“强奸”;在写法上则有“将军写法”和“士兵写法”两种。中国作家把大屠杀当作中国人的劫难和抗争来叙述,在观念上存在整体民族主义和阶级、政党民族主义的区分;日本人的小说既包含真实呈现和历史反省的成分,又对中华民族进行精神虐杀;美籍华人和西方作家的小说充盈着宗教情怀和对人性、生命的反思,但受制于西方中心主义,把大屠杀演绎成西方拯救中国的故事。近年来,为秦淮河妓女立传、为外国传教士大唱赞歌的故事模式,引领了南京大屠杀叙事的潮流,值得我们注意和反思。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90年代崛起的小说家群作品的解读与评析,勾勒了这一批小说家的整体形象:在人物塑造上,他们推出了“入者”、“游离者”、“守望者”这三类知识分子主人公形象类型,这三者共同指向了“回避”与“漫游”姿态;在故事构成上,他们始终徘徊于“故事”与“非故事”之间,在“寻找行为”与“寻找结果”之间左右为难,这一状态使他们难以与其它阶段的小说家群区分开来;在叙事特点上,他们呈现出鲜明的性别分界,女性小说家更倾向于记录“自传”想象,男性小说家更注重“技术”想象,但两者仍然呈现出共同局限。文章一方面肯定了这一批小说家作为一种叙事者角色,在90年代知识分子命运、道路及存在位置方面的探索;同时指出,是90年代成全了他们,也正是90年代局限了他们。  相似文献   

12.
胡元翎 《学术交流》2003,5(5):135-138
李渔“无声戏”与“稗官为传奇蓝本”的提法已明示在李渔意下小说与戏剧的密切关系 ,即异中之同。但小说与戏剧的同中之异也不可忽略 ,李渔的戏曲观念与小说观念绝不能混同。李渔戏剧对小说的重写不是简单的重复 ,而是融入了他对戏剧、小说最基本的观念。在小说细节、情境叙写与人物描摹等方面 ,揭示两大体裁的不同景观。  相似文献   

13.
转型期的日本外交──评大平、铃木、中曾根内阁外交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姚文礼70年代末至80年代,基于发生了巨大变化的国际形势及本国日益增长的经济实力,日本对其外交政策进行了战略性的调整,开始开展“大国外交”的尝试。日本当政者公开宣称:日本要“从被...  相似文献   

14.
漫谈二十年代中国现代乡土小说于文秀徐秀梅在新文学的第一个十年里,“乡土文学”(这里主要指小说创作)是继“问题小说”、“自叙传”小说后出现的又一股较为突出的文学潮流,它主要是指本世纪20年代中期,一些侨寓城市的作家,描写故乡农村(或小城镇)的生活,并带...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小说概念的演变和唐代小说地位的提高两方面,考察了唐代小说和诗律“并称奇作”的原因,其中涉及了中国小说发展中的重史倾向,认为这种倾向是前期小说发展缓慢、滞后的原因之一;而地位和命运的逐步改善,又是唐代小说繁荣的先决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16.
王锺陵 《学术交流》2006,19(4):146-153
茅盾在20年代末提出了突出时代性的“新写实主义”。相应地,他对鲁迅小说的评价也发生了变化,由此,他的文学观与后期创造社所提倡的普罗文学观就趋同了。其时,写实倾向大大地压过了表现自我的倾向,第一人称的写法遭到了批评。文学界展开了对于浪漫谛克及庸俗现实主义的批判,现实主义本身也发生了深刻的嬗变。在这股更新了形态的现实主义潮流中,又有着以茅盾为代表的重视艺术表现和以阳翰笙为代表的注目于转换立场与克服旧意识的两种不同倾向。鲁迅则以一种面向新时代的态度,并且以他深刻的经验,指出了当时小说创作的正确途径,解决了作家与所写题材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7.
由发达国家“私有化浪潮”引发的思考──谈邓小平在公有制地位问题上的理性原则何顺意,杨发荣二战之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建立起一支国有经济力量。70年代中期.发达国家中国有经济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9.6%,国有经济的建立,起到了振兴本国经济,...  相似文献   

18.
土地是构成任何一个国家经济基础的重要因素,其市场运行不仅受国民经济景气和金融政策的影响,而且反过来也对国民经济发展和金融体系产生重大影响。对于日本80、90年代的泡沫经济和金融危机要想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笔者认为,贯穿于70年代至90年代的地价“泡沫”...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的国际战略思想与中国发展观王敏波王素秋自本世纪70年代末开始,邓小平以其战略家的深邃眼光、敏锐的判断得出:世界格局正处于大转换时期;当代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基于此,他规划设计并实施了具有中...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中国留学生文学与中西文化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本世纪初起,中国文化与西方文明的激撞、融汇就一直紧密伴随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留学生文学则是近代以来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在本世纪我国兴起过三次集中而具有文化意味的留学生热潮:一是“五四”时期;二是台湾地区60~70年代;三是内地始于80年代至今方兴未艾的“留学潮”。不同的生活方式、迥异的文化背景、羁旅异国的酸甜苦辣,无不使飘洋过海、远离故土亲人的敏感青年百感交集,“留学生文学”也由此诞生。它反映了处于中西文化碰撞下具有跨文化经验的留学生的各种复杂心态,从某种意义上说,留学生文学可说是近百年来中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