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化生态学视域中的鄂伦春传统渔猎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倡导生态文明的高度来重新审视鄂伦春传统渔猎文化,既可以加深我们对该文化传统内在价值的自觉认知,也有利于今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高度文明的现代文化.鄂伦春渔猎文化是繁衍、生息在特定生态环境内的族群的智慧创造,是人与自然不断融合、碰撞所逐渐形成的与特定自然环境相适应的理性化的文化行为.对自然崇拜的生存观念、游动迁徙的生存方式、合作和分享的平和心态构成了鄂伦春渔猎文化的基本特征,其中蕴含了丰富的生态文明因子.渔猎文明是一种人类历史上最为成功与最为持久的生存方式,对自然取之有度,合理利用,构成了渔猎文化的本质特征,它也应该成为生态文明所必须坚持和遵守的基本原则.因此,鄂伦春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也是一个必须加以重视的文化战略问题.  相似文献   

2.
张国庆 《学术交流》2002,(5):150-155
古代东北地区的民族经济主要有渔猎、畜牧和农耕三大形态。因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在这三种经济形态之中 ,分别呈现出了经营重点、生产方式及所有关系各不相同的特征。探讨古代东北地区各民族经济形态 ,比较其内涵差异 ,有助于深化古代东北地区民族经济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东北亚通古斯语族民族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娜  郭力 《学习与探索》2001,(6):119-124
东北亚通古斯语族民族属于中俄两国的跨界民族.自中俄分江而治后,在不同文化影响下,同根同族的通古斯语族各族经济文化发生了巨大变迁,其传统的渔猎生产生活方式正在急速变迁,语言文化也正在走向消亡.  相似文献   

4.
高句丽是我国东北一个古老的民族。早在三千多年前就开始了同中原及北方各民族的联系和交往。高句丽人充分利用居住地区“多大山深谷”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资源,发展农业和渔猎经济,促进手工业生产的进步,形成了自己民族的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高句丽人的风俗和习惯。 根据文献和考古资料,我们可以把高句丽这一古老而又充满神奇色彩的民族的风俗习惯作一大概的描述。 高句丽民俗大体上可分为物质生活方面和精神文化生活方面两大类。物质方面如衣食住行,主要受地理环境、气候条件、自然资源、生产力水平的影响。而精神文化方…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三小民族在各种文化形态上的创造,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形态发生互动、双向以及多层次的文化交流与文化融合.在这种不断接触、交流和融合的过程中,它们逐渐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种在开放的本土意识下的碰撞与融合.它确立了属于三小民族自己的富于民族特点的文化坚守.中华文化则提供了一种普遍的文化价值理念,对三小民族的思想和行为发生重大影响,成为确保当代中华民族整体和谐发展的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6.
文化变迁是物质特征弱化和精神特征强化并存,民族文化处于新旧交替、传统与现代相交织的阶段.本文探讨了哈萨克族在定居后的宗教、经济、生活等方面发展与变迁.实现民族文化的现代转型不仅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新疆哈萨克族的内在需要和文化选择.  相似文献   

7.
北方民族文化形成与发展问题略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依据文化原型理论,从文化生态学角度探讨了北方民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问题。文章认为,北方民族独特的生态环境(地理因素、气候因素、生产方式)是北方民族文化形成的内在机制,奠定了北方民族精神和性格,形成了北方民族特殊的价值核心。北方民族文化发展的特点是:多元性与同一性;开放性与凝聚性;晚熟性与早熟性;断续性与跳跃性。文章最后对北方民族文化作了简要评价。  相似文献   

8.
赫哲族和阿伊努族有着相当丰富的纹饰文化,主要表现在岩画、信仰用具和生活用具上.这是一种在原始渔猎经济基础上所产生的文化艺术,反映了当时氏族部落时代的周围世界及原始先民的世界现、宇宙观和信仰等.比较两个民族的纹饰文化有许多相同之处,如纹饰、纹饰的形式、纹饰的发展途径、纹饰的含义.纹饰文化都与萨满教文化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东北地域文化研究是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以及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世界大背景下提出的。东北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地域文化共同为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成为加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文化资源。东北地域文化研究的基本内容包括:东北民族的变迁与东北地域文化的历史演变,东北地域文化的特质及其表征形态,东北文学艺术,东北地域文化与东北亚区域文化的交融与比较,东北地域文化与东北亚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等等。研究东北地域文化,对中华文化软实力建设具有重要的学术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社会文化的变迁是客观存在于任何民族之中的普遍现象,因而对各个民族的心理及其发展产生影响,从而成为民族心理学、民族学必然要探讨的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动态研究来进一步理解民族心理的形成、发展及其与变动不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关系。 一、社会文化的变迁因素 变迁在所有的社会文化系统中是一个永恒的现象。文化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们认为,变迁一般是由社会文化环境或自然环境的改变引起的。这里所称的社会文化环境是指人、文化和社会;而自然环境则是指具有某一特征的生态环境。人口密度的增加、与其他民族的接触,一种新的经济制度或政治制度的出现便属于社会文  相似文献   

11.
王秀珍、程省文同志合著的《企业文化》(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是一部全面、系统地研究企业文化的专著,该书运用相当新的、具有较强说服力的资料、数据和观点,向读者展示了企业文化的兴起、中外企业文化比较、企业家与企业文化及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的模式和途径。本书既为企业管理人员提供了管理经验,又便于理论工作者参考,还能为其他方面的读者提出精神食粮,开阔其视野.本书具有理论  相似文献   

12.
兰鲜凤 《创新》2010,4(3):127-128,F0003
广西是一个少数民族集聚区,有丰富多样的少数民族文化。开发少数民族文化产业,使之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是广西各级政府应该重视的一项工作。政府要与企业共同研究民族文化消费趋向,明确民族文化产品的市场定位,把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在实施过程中还要注意营销理念,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县域经济与少数民族文化的共赢。  相似文献   

13.
曹红梅 《社科纵横》2006,21(6):121-121
文学、诗歌和谚语等形式存在的口述档案是裕固族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是探究裕固族民族渊源和社会文化发展变迁轨迹和特点的“百科全书”。同时,它还有助于裕固族人民进行民族认同教育、文化传统教育和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及凝聚力。  相似文献   

14.
伏羲文化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晓明 《社科纵横》2008,23(8):84-86
伏羲神话起源于北方,其氏族活动时代介于燧人氏与神农氏之同,处于由渔猎到畜牧、由氏族婚向氏族外婚过渡的时代.由于造八卦、制礼乐、婚姻等文化功绩,伏羲在文化传承中被尊为圣王典范和文化英雄.儒道学说发展为社会主流思潮后,对以伏羲为代表的文化英雄地位加以提升,使伏羲不仅成为他所代表的时代象征,也成为中华文化逐渐向人文精神、和谐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15.
由彭适凡先生主编的《百越民族研究》一书,最近由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本书从1988年江西鹰潭中国百越民族史研究会第六届年会暨学术讨论会的70余篇论文中择出27篇结集而成。这些文章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领域对百越民族与东南亚古民族的关系、百越民族对中华民族的卓越贞献以及百越民族及其后裔民族的有关历史文化诸问题,进行了宏观或微观的深入探讨。它的出版,必将进一步推动百越民族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曹菁轶  钱力 《社科纵横》2005,20(5):140-141
随着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产业。从旅游经济发展的自身特点和内在规律看,民族文化是旅游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在资源。甘肃省民族文化丰厚,应以开发民族文化为先导带动旅游经济的发展,进而促进全省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逐渐向城镇化发展,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农村文化也发生了文化变迁。本文把文化变迁理论置于文化生态学的视野下,对宁波市农村文化的结构及其变迁进行实证研究,分析造成农村文化变迁背后的动力原因,以及变迁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书讯     
本书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集中讨论了管理人力资源的外部因素的文化问题、政治问题。霍夫施特德在一篇饶有趣味、内容丰富的论文里,认为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给民族文化下定义: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社会分层;与未来相联系的不确定的回避态度;男女之间的劳动力分工。当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相互依存地增长时,这些跨文化的差异就可能会显得日趋重要。第三世界国家的失业与半失业状况也将成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吴韩青 《社科纵横》2012,(1):170-172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全球化所引发的人们生存方式的变迁、不同文化的渗透、国家治理的改革,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冲击。如何培育当代大学生的中华民族精神,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还关系到民族、国家的命运和前途。本文对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内外环境、主要内容和实践过程三个方面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文化研究必须找到一种将经济问题纳入文化分析的方式及其路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出发,提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不错的,因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权力根植于对基本生产资源的操控。但正如布尔迪厄认为,生产资源超出了物质财富的占有,以至涵盖了围绕着阶级体系特定场所的各种社会文化资本形式。要探究这个问题,必须借助于文化研究的奠基人之一斯图亚特.霍尔对马克思表述的有益修正,"最终决定"论从最为抽象的文化表述形式追溯到经济资源的组织。如果把经济原动力调整为"最先决定"(first stance)而非"最终决定"(last stance),我们就能解决霍尔讨论的问题。由此,不仅在思想方法上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而且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新的语境下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