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80年代初重构中国文学史思潮之后,萌生于80年代中叶的建构中国文学学术史的呼声亦见兴起。两股思潮的相互激荡,给传统的中国文学史研究带来了勃勃生机。前者已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就,一批专著的问世已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注意,如罗宗强先生的《唐诗小史》、葛晓音先生的《八代诗史》和王钟陵先生的《中古诗歌史》、程干帆先生的《两宋文学史》等等,均是富于拓展性、新意迭出的力作。而后者,也许笔者孤陋,还仅限于专题论文的探索。显然,学术史的建构大大地落后于文学史的重构。但传统学术史资料的遗存与文学资料的遗存一样丰厚,一样浩如烟海。而且有这样一个无法否认的结论:文学学术史研究的深入,将大大地推进文学史自身的研究。它不仅会从古人学术研究中汲取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以资借鉴,以促进  相似文献   

2.
骆宾基,是抗日战争时期活跃于中国现代文坛的一位东北作家。对于他及其作品,文学史没能给予足够的评介,特别是《老女仆》(以下简称《老》)这一短篇小说,几乎被所有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编者忽略掉了。笔者认为《老》可堪称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短篇小说的杰作,至少在某些方面能与一些优秀作品相媲美。以叶绍钧“为人熟知的优秀”名作——《潘先生在难中》(以下简称《潘》)为比照可以作很好的说明。《潘》是叶绍钧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写于1924年11月。它以军阀混战为背景,主要刻划了一个苟且偷生的知识分子的形象。而《老》则是骆宾基写于1942年冬的短篇小说。它是以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的香港为历史环境,主要塑造了一个由麻木、懦弱到觉醒,反抗的下层劳动妇女的典型。乍看上去,这两篇小说  相似文献   

3.
近十年来,伴随着汹涌澎湃的改革新潮,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领域、观念和方法都发生着巨大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使尚年轻的学科研究呈现出前所来有的队伍浩壮,成果丰硕的可喜局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现代文学研究工作的拔乱反正,全面复苏,宏观研究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其主要标识是继王瑶先生《中国新文史稿》,刘缓松先生《中国新文学史新稿》和丁易先生《中国现代文学史略》之后,又出现了一批新的现代文学史著作。这些著作有在六十年代所编写的试用教材基础上修改和补充,作为全国高等学校教材的唐弢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三卷)和林志浩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两册),也有由一些省(区)高校组织集体编写的协作教材,诸如十七院校编写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  相似文献   

4.
《长恨歌》二重主题说辨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学术界长期以来存在着争议。其中主要一种观点认为:《长恨歌》一方面批判唐玄宗荒淫误国,一方面又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深表同情,两者互为矛盾,此即所谓“二重主题”说。如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在《长恨歌》的“题解”中说:“……其中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生离死别的悲哀,寓有同情之意。诗以传说作为素材;而作者的目的,则不但‘感其事’,同时也意图通过这一事件,批判统治集团荒淫而招致祸乱,垂作历史教训。这两者之间是有矛盾的,因而使得诗的主题思想复杂化。”游国恩先生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和刘大杰先生编著的《中国文学发展史》也均持这一观点。这一争议,迄今尚无定论。笔者以为《长恨歌》的主题思想不存在这一矛盾,不仅《长恨  相似文献   

5.
日本学者铃木虎雄首倡的“魏晋文学自觉说”并不是一个科学的论断,而鲁迅先生接受这一说法本是一种有感而发,虽然具有一定的学术启发性,但是不能把它上升为一种文学史规律性的理论判断。“汉代文学自觉说”是对“魏晋文学自觉说”的一个有力挑战,从汉魏以来“功利主义”与“文学自觉”、汉人的“个体意识”与抒情文学的关系来看,促进汉魏以来中国中古文学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秦汉社会制度的变革、文人阶层的出现及其特殊的文化心态,以及他们对于文学的基本态度。以此为基础,可以清晰地看到从汉到唐的中国文学的演变轨迹。“魏晋文学自觉说”不能全面地描述中国中古文学的发展过程,它影响了我们对于中国文学发展规律和本质特征的认识,因而在中国中古文学研究中不适宜使用“文学自觉”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6.
敬夫考辨     
汪日桢《南浔镇志》有一处保存了《水浒后传》作者陈忱的三首诗,前书“明陈忱敬夫”。顾颉刚先生遂据此下按语道:“据此,可知其字为敬夫。”(见胡适《中国章回小说考证》,《水浒续集两种序》)迄今学术界多种著作采用了这一看法。如近年来再版的游国恩等著《中国文学史》、社会科学院编《中国文学史》、上海古籍八一年版《水浒后传》以及江苏人民出版社二九八三年出的《中国古代通俗小说阅读提示》,都写作:陈忱,字遐心,一字敬夫。其实,这是不可靠的。首先,汪《志》本身,涉及陈忱的即有数处。如卷十二陈忱小传引范颖通《研志居琐录》谓:“陈忱,字遐心,号雁宕山樵”;卷三十五“著述”中有:“陈忱《雁宕杂著》,《雁宕诗集》二卷。”而写作“陈忱敬夫”的只有一处。  相似文献   

7.
歧见的来由宋人“说话”不只分“科目”,还有“四家数”的划分,“家数”就是门类。而《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作为《西游记》神魔故事的先导,中国俗文学史上的名篇,它的“说话”家数问题却是个应予解答而又难于解答的问题。其所以然,就在于:正确地解答这一问题,它不只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取经诗话》所属社会思潮的认识,还可以加深我们对宋人“说话”分类标准的理解,其意义是多方面的。然而,世传宋元有关著作却均未言及《取经诗话》的“说话”家数问题,宋人话本其可确定为“说经”者,似又百不一存,无可参照,要对问题作出密合事理的解答,谈何容易! 唯其如此,所以对《取经诗话》的“说话”家数问题,一些文学史著作审慎地予以回避,只字不提,如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一些文学史著作认为是“说经”,理由则不外是说《取经诗话》写的是三藏法师西行求法,如北京大学中文  相似文献   

8.
一代名文《百合花》的独特风格并非如茅盾先生所评价的是“清新俊逸”,它更主要的还体现出作者茹志鹃“深沉悲悯”的精神风貌。同时,《百合花》也是一篇“没有爱情的爱情颂歌”。它传达了人类感情美好的爱欲。在艺术上,《百合花》是一篇象征写意结构的小说,这不仅在中国现代小说中独出一格,而且也与20世纪世界现代小说相类同。  相似文献   

9.
也论“俱分进化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俱分进化论”是章太炎的一种独特的历史观、文明观、伦理观,它一提出即曾引起争议。近几年来,随着对中国近代思想史和章太炎思想研究的深入,学界对“俱分进化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历史研究》1989年第5期发表了章开沉先生的《<俱分进化论>的忧患意识》一文,对章太炎的这一学说作了深刻分析,着重挖掘了其中的合理因素,提出了不少富有启发性的新见,使研究更加深入。但章先生的一些结论仍值得推敲,现提出与章先生商榷。 章太炎的“俱分进化论”对进化究竟持什么态度?这是我们今天对它作评价的 主要依据。章开玩先生认为,“章太炎并非全盘…  相似文献   

10.
有关伍子胥的讲唱文学作品,从《吴越春秋》开始,流传近两千年之久,而如果从我国的“荷马史诗”——《左传》(此书以史为干,丰富了生活细节而以文学手法表现之,左丘明为瞽史,是荷马一样的盲人)计起,则在两千三百年以上,它是我国文学作品中对于封建地主阶级伦理的基础“三纲”的第一条——“君为臣纲”否定最有力的一部作品。所以,它是我国民间文学史以至整个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研究它的产生、发展、演变,对于揭开我国讲唱文学早期历史与嬗变的真象,有着重要的意义。《伍子胥变文》同《敦煌变文集》中的其他作品一样,虽经王重民等先生的反复轮校,扫除不少阅读上的障碍,但错讹仍是很  相似文献   

11.
<正> 《春鸟》一诗,从五十年代直到八十年代(除去十年动乱),一直选入中学语文课本中作为中国新诗“范文”、诗人臧克家的代表作而广泛流传、蜚声中外。解放后出版的几部较有影响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著作都或详或略地提到它,近年来出现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和刊物开辟的“名作欣赏”栏,也都有它的一席地位。  相似文献   

12.
势成鼎足的三说及其由来通常所说的“唐僧取经故事”,是以“取经烦猴行者”为其标志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作为文学巨著《西游记》的先导,考察其成书年代,事关“取经烦猴行者”故事产生于何时。这是文学史上应予弄清而又尚未弄清的问题。宋元说、南宋说、晚唐五代说,当前势成鼎足,先对三说作一反思,也许有助于我们作出正确的结论。认为《取经诗话》成书于南宋或宋元之间,这是文学史家们的普遍看法。试以当前几部有影响的文学史而论,断其成书于南宋者,有游国恩等编《中国文学史》,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中国文学史》,六省市十一院校编《中国文学简史》等;断其成书于宋末元初者,有刘大杰《中国  相似文献   

13.
蔡爱国 《社科纵横》2007,24(4):93-95
《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所体现的文学史观体现着当代的认识水平,它的“引言”部分引出了对通俗文学的评价问题。当前的研究证明,通俗文学无论在思想还是美学上都是有价值的,这个认识导致文学史观的转变。在教学中要贯彻这种文学史观,首先就是要尽可能保持客观。  相似文献   

14.
“诗的白话化”导致了诗体的解放 ,也导致了诗歌在精神内涵上的实质性变革 ,《关不住了》正是在现代白话的语言形式和思想方式两个方面确定了新诗的基本原则从而具有“纪元”性。《狂人日记》是在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意义上的第一篇中国现代小说 ,它的“开篇”性在于它确立了中国现代小说的“现代白话”与“现代思想”这两大原则。《祝福》的悲剧意义和现代性是通过新语言体系进行新的言说和表述而表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15.
“文化中国”与21世纪中国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文化”是一个歧义甚多的概念,本文所谓“文化”特指狭义文化,即思想文化。“文化中国”是近年来学界使用较多的一个概念。方克立先生曾介绍说:“80年代初,马来西亚一群华侨青年创办《青年中国》杂志,曾经出过一期‘文化中国’专号。这是较早地使用这一概念,但...  相似文献   

16.
1899年10月之前,梁启超在指称民族时使用的仍是传统的“种族”一词,但其内涵已经发生变化,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已含有现代“民族”的涵义。1899年10月他开始使用具有现代意义的“民族”一词,是中国最早使用“民族”的思想家之一,并且是最早将“民族”与“帝国主义”“民族”与“思想”联用的中国思想家,他是1901年在《二十世纪太平洋歌》一文中使用了“民族帝国主义”和“民族思想”的。这两词的使用,尤其是“民族帝国主义”的使用,是梁启超在民族理论上的一大贡献。他也是最早使用“中国民族”的中国人,他最早使用“中国民族”是在1901年7、8月间发表的《灭国新法论》,而非学术界通常认为的1901年9月3日发表的《中国史叙论》。他使用“中国民族”的涵义前后有所变化,这一变化又与他对“中华民族”的使用及其涵义的认识有着密切的联系。梁启超在民族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最早提出和使用“中华民族”这一概念,用他的话说,他提出和使用的“中华民族”实际上就是“汉族”,但他是在“国族”的涵义上提出和使用“中华民族”这一概念的,即他认为,“中华”是中国的国名或国号,而根据西方的“国族”理论,建立中国的民族亦即中国的国族应该以...  相似文献   

17.
从《阿Q正传》看鲁迅的国民性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阿Q正传》看鲁迅的国民性思想李滨英鲁迅先生的不朽之作《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阿Q正传》的主题思想,正如鲁迅先生1925年在《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及著者自叙传略》中所说的:“我虽然已经试做,但终于自己不能很有把握,我是否真能...  相似文献   

18.
张爱玲因《传奇》而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传奇。时至今日,文学批评家们仍然对她颇费猜思:她的风格是古典的还是现代的?她属于哪个流派?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应当处于什么位置?有的人对她推崇备至,自称“张迷”,有的人对她颇有微词,称之为“新颓废派”……不管怎...  相似文献   

19.
宋文涛 《社科纵横》2001,(6):60-60,66
徐公持先生的《魏晋文学史》一书的最大特色 ,诚如有的论者已经指出 :有较强的学术个性。这一个性突出表现在作者于书中提出了不少个人独得的学术见解或一家之言 ,像曹操游仙诗的作意、关于《典论·论文》结构的分析、应琚文学的过渡性、嵇康人格魅力的剖解等等 ,确实让人耳目一新。在《后记》里 ,徐先生对于文学史编写中是否“充分反映直到目前为止的学术界研究成果”这一并不切合实际的要求进行了辨白 ,他认为“成功的文学史几乎都是一家言文学史” ,因此 ,几乎在本书每一章之后或短或长的注文中 ,读者往往得见作者所加的一条条或以考订或…  相似文献   

20.
日本东京大学教授末木刚博是专攻世界逻辑比较思想的。他在《现代逻辑学问题》(以下简称《问题》)一书中,对中国、印度、希腊的逻辑学进行了比较研究,并且用现代逻辑工具解释了印度逻辑学,尤其是对“新因明逻辑”的解释所下的功夫最大。用现代逻辑方法对“新因明逻辑”加以研究解释是值得提倡的,因为这样做可以澄清新因明逻辑中的一些含混问题,把自然语言的一些含义用表达式明确地表达出来,这可把因明研究引向深入。但是,由于因明典籍是用晦涩艰深的古文写成的,极易产生歧解,而对原文理解的误差,就可能导致错误的结论。本文就新因明逻辑中的“因三相”、“三支论式”、“九句因”中的一些问题与末木刚博教授商榷。一、关于因三相《问题》把因三相中的第一相“遍是宗法性”、第三相“异品遍无性”分别表述为“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