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当前,党中央做出处理“法轮功”问题的重大决策,坚决依法取缔“法轮功”组织,彻底批判“法轮大法”。这对于利国利民、崇尚科学、破除迷信、保持社会安定团结局面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作为每一位科学工作者都要旗帜鲜明地与“法轮功”组织做坚决的斗争。树立科学的宇宙观,拿起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强大思想武器,彻底揭露李洪志的歪理邪说,在全社会形成相信科学、崇尚真理的正气。李洪志歪理邪说的核心是宣扬唯心论和有神论。最近他在国际互联网上发出的“再论迷信”一文,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他在文中说:“当人类社会…  相似文献   

2.
反动通俗读物《女儿经》以唯心主义“天命论”为思想基础,拼命鼓吹“三从四德”,宣扬“烈女节妇”。在这些反动思想的压抑、欺骗和毒害下,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出现了“令女断鼻”“奉姑尽孝”这些骇人听闻的悲剧。今天,我们要彻底批判《女儿经》,彻底砸碎几千年来孔孟之道束缚妇女的精神枷锁,就必须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剖析妇女受压迫的历史根源,认清《女儿经》的思想渊源和阶级实质。 (一) 《女儿经》大约出笼于我国明代,它所反映的思想却不是明代统治阶级的独创。在原始社会中没有私有财产,没有阶级,没有压迫,原始社会的最初阶段是母…  相似文献   

3.
当代中西方马克思主义学界,对诸如马克思道德概念、共产主义理论等一些核心思想中始终存有“应当”与“是”的涵义之争。解决这一争议需要我们追问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并进一步考察实践概念在德国古典哲学观念论转向中的内涵转换、演进的过程。康德划分了现象必然世界(“是”的世界)与道德自由世界(“应当”世界)之间的界限,将人类的道德实践诠释为“应当”按照自我颁布的道德法则去行动。谢林“绝对同一”打破了主客体之间的界限,实现了德国古典哲学由先验向绝对观念论的转向。黑格尔哲学中继续秉承了实践概念“是”的内涵规定,并将其进一步演绎为主观道德外化为客观伦理的人类精神历史运动。马克思以实践辩证地统一了主客体,赋予实践概念以“改造世界”的全新内涵,但其“本质对象化”的生产实践中仍然保留了“是”的内涵范式,并将其融贯于道德意识形态、共产主义联合体等其他核心理论之中。  相似文献   

4.
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天命论”,是现在的和历史上的剥削阶级用来迷惑.人民群众,巩固其反动统治的理论武器。从孔老二宣扬“畏天命”,汉儒董仲舒鼓吹“天人感应”,到叛徒林彪高喊“受于天”,古往今来,反动派莫不如是。 《水浒》的哲学思想基础,是“天命论”。宋江稿修正主义、投降主义,都是靠鼓吹“天命论”来实现的。一部《水浒》,从开头第一回,中经第四十二回,到结尾的第一百二十回,到处充斥了“天命”、“ 言”、“谴告”之类的说教。情节发展的关键所在,无不贯穿了“天命论”这条黑线。 第一回“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开宗明…  相似文献   

5.
薛三让 《社科纵横》2006,23(10):145-146
扩展人类道德至一切生命领域,至整个自然系统,这是人类通过调整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以缓解并实现由于自然万象与人之间的对立,且最终促成彼此间全面协调及可持续发展的总括性要求。面对人心总是惟“危”,道心总是惟“微”这一现实,人类也试图在根本上解决问题,然不能忽视却需要弘扬始终的仍是道德伦理。一方面它规范人类行为的约束边界;另一方面它也构成全球伦理架构的实在基础。  相似文献   

6.
徐峰 《北京社会科学》2015,(10):103-110
对“应得”概念的讨论可以追溯至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等人认为所谓“应得”是根据公民的“德性”分配公共职务,启蒙运动宣扬的自由、平等与民主等理念改变了“应得”的历史传统,它赋予公民以“自治”和权利意识,让人们意识到可以依凭个体的自主行动来“应得”社会的基本益品。当代正义理论家罗尔斯等人区分了“应得”和“反应得”,将超出个人控制、受运气因素影响的“应得”(如自然天赋、社会地位等)排除在分配正义之外。罗尔斯等人的区分深化了“应得”理论的思考。当代社会对“应得”的讨论还进一步扩展到人类与动物、当代人与未来世代以及民族国家和全球共同体之间。  相似文献   

7.
段文灵 《浙江学刊》2006,42(6):27-31
人类中心主义是对人类在宇宙中主体地位的确认,是人类进化的心理动因和精神力量。尽管它导致了不少消极后果,但这并非根源于人类中心主义本身,而是人片面发展的结果。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泛道德主义”本质上对人与自然物区别的抹煞,是无法真正解决人类生存发展与环境之间的根本矛盾的。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我们走出生存与发展的困境指明了方向。科学发展观是超越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整体的可持续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8.
社会转型与道德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期。在经济转型的同时,必然同步或非同步地伴随着社会意识形态体系的转变。因此,当一系列道德问题相继出现Z后,惊恐者高呼“道德滑坡”、“道德沦丧”、乐观者寄希望于市场经济那只“看不见的手”会理顺和抚平这场阵痛带给人们的纷乱与困惑。于是,出现了“代价论”、“爬坡论”、“二律背反论”、‘戍U界论”等等观点。这充分说明了这场变革对于中国社会的巨大冲击以及我们对此理论准备的相对不足。在社会转型时期,道德问题往往是倍受关注的。道德的重要性在此时受到高扬,一方面是由干道德作为…  相似文献   

9.
在林彪、“四人帮”肆虐的年代,道德二字似乎是“人性论”、“修正主义”、“中庸之道”、“黑修养”的同义语。谁要是谈论道德,特别是谈论共产主义道德,谁就要被说成是“封、资、修”的鼓吹者,以致遭到批驳和“横扫”。社会道德横遭践踏,社会风气每况愈下。如果说在政治经济领域,由于林彪、“四人帮”推行极左路线,制造了千百万计的冤案假案,把国民经济推到了崩溃的边缘;那么在精神领域,在人们道德面貌和社会风尚方面,由于他们赤裸裸地兜售争权夺利和流氓政治,竭力宣扬反动腐朽的封建法西斯的道德观念,所造成的破坏就更为严重。粉碎“四人帮”以来,党中央领导全党  相似文献   

10.
曹正汉 《社会》2023,(5):22-55
顾炎武在《郡县论》中提出一种著名的改革理论,即在郡县制的框架内引入封建制的自治原则,形成“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混合体制。对于这种混合体制论的意义,当代学者通常把它视为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理论,或者视为地方分权论或“地方自治论”,认为其目的是在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实现平衡。本文的观点是,顾炎武的混合体制论不只是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理论,也不只是地方分权论,还是处理“一统”与“治理”之关系的理论,特别是处理“一统”与“治理”之矛盾的理论,其中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统一而治殊”。本文的目的是论证这种观点,并进一步探讨“统一而治殊”的内在含义和思想来源及其实现机制和制度条件。  相似文献   

11.
儒家思想文化对“群”进行了形而上的提升,把它规定为人的类本质,并由此出发,阐释了“群”的多方面价值以及向心力培养的重要性。儒家的“群”论可以说是一种社会人类学思想,这种思想最早是由荀子作出较为明确阐论的。荀子主要是一个道德人类学的思想代表,他在《王制...  相似文献   

12.
林红梅 《学术交流》2006,(3):121-124
目前,环境伦理学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当独特的理论,按照其道德关怀和调节的范围从人与人的关系扩大到人与动植物、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的顺序来看,它可以分为:人类中心论、动物中心论、生物中心论和生态中心论。其中,动物中心论主张关怀动物的苦乐感受,生物中心论则将其道德考虑扩及所有的生命,生态中心论则要求人类“像山那样思考”,虚己而统观自然。作为个体主义的环境伦理学,动物中心论认为所有的动物都是平等的,是否应该受到保护与该动物所属的物种无关,也与该动物所属物种的个体数量的多少无关。如果感受能力相等的话,它们受到的道德关怀就应该相等。整体主义的大地伦理理论正好相反,它以物种的濒危程度和对生态系统的贡献为标准。濒危物种的个体对该物种的存续和整个生态系统的意义更大,因此更值得重视。动物解放主义和大地伦理学虽然同属于环境伦理学,但它们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完全不同的。  相似文献   

13.
冯玮 《东西南北》2014,(9):71-72
“编纂会”新炮制的《新历史教科书》宣扬皇国史观,称“皇室一脉相承,万世一系,是日本优秀的原因”;兜售“大东亚战争解放论”和“自卫战争论”两大否定侵略战争的理论;继续否定南京大屠杀。这样的教科书,文部科学省居然审定为“合格”。  相似文献   

14.
近日,在《杂文报》上看到一篇文章,文中批评了《商君书》中关于“禁好止过,莫如重刑”的主张,声称:“道德不软”,对此,本人另有看法: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的行为规范是习惯、风俗,这即是最原始的道德,在原始社会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它调整着氏族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维护着氏族社会的社会秩序。随着私有制的产生,分裂出两大阶级,光靠道德的约束是不行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体现其意志,一方面宣扬有利于统治的道德准则,让人们在良知上接受,一方面制定了以国家权力为后盾,具有强制性的法律,在人们的心理产生震慑作用。…  相似文献   

15.
环境问题和由此引发的生存困境是人类面临的时代问题,环境伦理是以深层文化的现实性去关切人类的存在,规范人类的思想与行为,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不但体现了人类为自身的存在寻求安身立命之本,而且表达了人类期望伦理或道德能够成为解决这一时代问题现实力量的理论设想.作为一种生存关切,环境伦理是回归现实生活世界的形上关怀;是实现人之为人的理论域义,更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实践路向.其所蕴涵的人文情怀并不是由某种逻辑规定性确定的,而是由一种更为直接和感性的生存论承担起来的,并内涵于由环境伦理所启发的生活实践和人类自身的精神建构中.环境伦理理论品格的当代彰显必将对人类协调处理与自然的关系发生潜在的和持续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两种道德发展观的争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教育的前提是描述和理解人类道德发展的过程和规律。道德发展是一个跨学科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本世纪西方道德认知学派的著名代表、哈佛大学教授劳伦斯·柯尔伯格(192-1987)从心理学和道德哲学两大领域着手研究道德的发展,提出了颇具影响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曾为他担任助手的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卡罗尔·吉利根批判性地借鉴了他的研究,并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论述了女性的道德发展,针对道德发展问题与柯尔伯格展开了争论。一、柯尔伯格:道德发展的“公正”路线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理论包括道德心理学、道德哲学和道德教育三个…  相似文献   

17.
耗散结构论     
本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伴随新技术革命的急邃发展,出现了现代系统科学的新学科群——“新三论”,即耗散结构论、协同论和突变论。耗散结构论是一种现代科学方法论。本文着重说明了它的创立、主要内容、应用和展示的前景。我们研究耗散结构论,对于推动各门学科重视新科学方法的探索,为各门科学的研究和发展,开拓新视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世界新技术革命中。耗散结构论(DissipativeStructure)伴随本世纪六十年代末新技术革命的发展而崛起。在1969年《理论物理与生物学》的国际会议上,比利时布鲁塞尔学派的领导人、自由大学著名物理学家、教授普利高津(L·Pvigogine)发表了《结构、耗散和生命》一文,提出了耗散结构论,并把它应用于物理、化学、生物、哲学、经济等领域的研究,对人类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它“协助人类解决了科学上一项最忧人而又似是而非的问题”,即所谓劳克修斯和达尔文的矛盾,而被誉为“七十年代化学业领域的辉煌成就之一”。他因此而荣获1977年诺贝尔化学奖金。这一理论可能代表下一次科学革命。从科学发展的趋势看,它将演化为现时代的主要方法论。  相似文献   

18.
刘康 《探求》2000,(2):23-24
一 1999年,党中央关于处理和解决“法轮功”问题的决定作出之后,得到了全国各地广大干部、党员和人民群众的坚决拥护,一场声势浩大的揭批李洪志及其“法轮功”非法组织的斗争迅速展开。随着斗争的深入,李洪志的丑恶面目已被揭穿,“法轮功”非法组织的政治本质及其祸国殃民的事实真相也已大白于天下。现在,人们对“法轮功”已是深恶痛绝,揭批“法轮功”的斗争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但是,李洪志编造的“法轮大法”及其“法轮功”组织的非法活动,对人们思想的毒害以及所造成的社会政治影响,在短期内是难以消除的。在政治思想…  相似文献   

19.
前一个时期,在资产阶级自由化泛滥中,有一种貌似中庸的、宣扬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可以互相学习、相互靠近、差异减少,最后融合为一种最优的社会制度的学术理论观点——“趋同论”。本文拟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对“趋同论”进行一些评析和批驳。  相似文献   

20.
党和国家取缔“法轮大法研究会”后,如何夺取这场斗争的全面胜利,如何总结经验教训,如何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威力,这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的问题。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我认为必须解决思想政治工作社会化、科学化、现代化的问题。一、思想政治工作要社会化从修炼“法轮功”的人来看,大部分是年纪偏高、身体不好或精神压力较大的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普遍有延年益寿和减压的愿望。在修炼“法轮功”的人中,有为消灾治病的,有为寻求解脱思想压力的,更多的是精神空虚。“法轮功”的封建迷信思想,正好迎合了他们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