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的序言和按语,是继《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之后,进一步阐明我党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光辉文献。毛主席的这两篇著作,记录了我国五亿农民冲破刘少奇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阻挠,在社会主义道路上阔步前进的英雄业绩,科学地总结了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丰富经验。它像一座光芒万丈的灯塔,照亮了我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道路。华国锋同志在一九七五年全国农业学大寨  相似文献   

2.
三十五年来我国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进行了伟大的土地改革运动,彻底摧毁了封建的生产关系,接着又“趁热打铁”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把农民引导到了农业合作化的社会主义道路。这个改造虽然有一些缺点,但总的讲是很成功的。农业合作化的胜利,不仅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且加速和保证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社会改造的胜利,这就为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3.
(一)我国伟大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事业,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英明领导和具体帮助下,现已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完成。到1957年第一季度为止,全国参加高级农业社的农户,已占农村总农卢的百分之九十以上。这说明我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已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一伟大胜利的结果,一方面基本上结束了我国历史上几千年遗留下来的小农经济的落后状态,建立了新的农村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同时也为整个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因为在完成农业合作化的基础上,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与个体农业经济之间的矛盾获得了解决。现在农村中的主要任务以及农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就是在党与政府的领导下,坚决地与资本主义划清政治思想界线,彻底打垮资产阶级右  相似文献   

4.
1957年,农业合作化运动飞速发展,引起中国农村社会生活的巨大震动,农民和农村干部中存在着闹退社等各种各样的情绪和思想问题。毛泽东和中共中央认为,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教育是一贯行之的有效应对办法。1957年8月8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向全体农村人口进行一次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教育的指示》,随即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如火如荼地开展了起来。此次运动历时近一年,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5.
一九五五年,我国农村出现了农业合作化的高潮。这年下半年,中共中央办公厅收集了一百七十六篇各地农业合作化运动各方面经验的文章,编辑为《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直接领导了这部书的编辑工作,并为其写了序言,在其中一百零四篇文章前写了按语。二十多年来,《序言》和《按语》象光芒四射的灯塔,指引着我国广大农民在社会主义的金光大道上阔步前进。今天,在批判王张江姚“四人帮”反党集团,深入开  相似文献   

6.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中国要实现现代化,最根本的是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为寻找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从毛泽东到邓小平,进行了近半个世纪的艰辛探索.1990年,邓小平“两个飞跃”思想的提出,为我国农业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努力的方向,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我国的农业现代化,从制度创新的意义上说,是从农业合作化开始的,发轫于50年代的农业合作化运动,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列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和我国农村发展的实际,创造性地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农业社…  相似文献   

7.
恩格斯晚年通过仔细的调查研究,发展了马克思的农业合作化理论,系统地阐述了对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和政策。这一理论对我国农业合作化发展有重要意义。农村合作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股份合作经济、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都是对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这些成果对我国当前农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我国亿万农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沿着农业合作化的道路,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我们党领导我国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经验之一,也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革命成果之一。近一、二年来,理论界对我国农业合作化的道路问题重新进行了评价,其中有不少同志发表了很多有益的见解,为我国今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但也有少数同志的看法,是关系到我国农业合作化道路的性质问题,本文想就这方面的问题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9.
统购统销是中国共产党进行农村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步骤。购销网络的构建,党政权力的驾控,配合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在此进程中,农村干群的思想观念、行为操略发生了极大改变,农村社会重构的进度、向度也加快、加深。  相似文献   

10.
长篇小说《三里湾》写成于全国农业合作化运动高潮到来前夕的一九五五年。这是作家赵树理根据自己在山西农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时的生活体验所写成的一部反映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小说,为我们绘制了一幅五十年代初期农村生活的动人画面。  相似文献   

11.
我国对生产资判私有制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在一个工业落后、农业人口众多的国家里进行的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它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决定性环节。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民、农村和农业的状况如何,对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关系极大。新中国成立后,我党领导广大农民首先实行土地改革,紧接着就发展互助合作化运动,把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力作为党在农村工作的中心,对小农经济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走上集体化道路。到一九五六年。我国五亿农民在党的领导下,胜利地实现了农业合作化,创造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相似文献   

12.
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这篇马克思主义光辉文献发表已经整整二十周年了。二十年前,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中指出:“逐步地实现对于整个农业的社会主义的改造,即实行合作化,在农村中消灭富农经济制度和个体经济制  相似文献   

13.
1953—1956年,借农业合作化运动之际,中国共产党对农村群众文化进行了全方位改造。在此期间,以个体经济为基础的传统民间文化形态向以集体经济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群众文化形态急剧转型。包括农村剧团在内的大量群众文化团体在经费给养、组织形式、领导管理、业务活动等各方面发生了实质性转变,体现出明显的社会主义文化特征。此次变革一举奠定了集体化时期我国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基本模式,在整体上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同时也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农业合作化思想是国内毛泽东思想研究的薄弱环节。从毛泽东倡导农业互助合作的理论原因和基本观点两方面论述他早期的农业合作思想 ,说明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对农业合作化问题的主要理论贡献及缺限 ,有助于我们探索我国农村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后期产生弊端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经济理论工作要面向农村,为农村中的阶级斗爭和生产斗争服务,也就是为五亿农民服务,这一点,刚才尹世杰同志已谈了很多,我都同意。下面,我想结合下乡参加农村杜会主义教育运动以及回校参加教改的体会,谈谈经济理论工作如何面向农村,为农村中的阶级斗爭和生产斗爭服务的问題。这次参加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大半年,使我感触较深的有两点:第一,农业合作化以后,农村的形势的确很好,集体经济是巩固的,但另一方面,的确也还存在着严重的、尖锐  相似文献   

16.
论列宁的农业合作社思想对我国“三农”问题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列宁的农业合作社思想对解决我国目前农民问题、农村问题和农业问题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具体表现在:经济文化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农业合作化必须充分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大力发展市场,活跃商业;实行农业合作化要在政策上给农民以优待;发展各级各类合作社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遵循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原则逐步引导农民走向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7.
我国 50年代的农业合作化和 70年代末开始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我国农村的两次伟大变革 ,它的发生和成功 ,符合马列主义哲学关于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原理。尽管农业合作化后期曾有过一些偏差以致造成一些遗留问题 ,农村体改也还有待深化和完善 ,农村经营管理如果简单地从形式上看似乎矛盾 ,但是 ,这两次变革都是我国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都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  相似文献   

18.
作者认为 ,毛泽东思想是个科学概念 ,毛泽东的错误言论不属于毛泽东思想范畴 ;过渡时期的时间太短 ,所有制形式过于单一 ,1978年农村改革不是对 5 0年代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否定 ;人们不应忘记毛泽东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伟大功绩  相似文献   

19.
中国农业的合作化,是五亿多农村人口的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运动。通过合作化的途径对农村的个体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项基本原理。这个问题,恩格斯在《法德农民问题》(1894)一文中,列宁在《论合作制》(1923)一文中,都是讲得很明白的。斯大林并且把这个理论付诸实践,领导苏联人民取得了农业集体化的胜利。我们搞农业合作化,是依据了马列的指示,也参照了苏联的经验的,并不是自己的新发明。  相似文献   

20.
农业、农村、农民是毛泽东一生关注的大事。土地改革完成后,如何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党内有两种意见,一是先机械化,后合作化;另一种是先合作化,后机械化,毛泽东主张后一种意见。农业合作化基本完成后,毛泽东阐述农业的基础地位,是为阐明农业轻重的关系;并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要迅速掀起技术革新、技术革命的高潮。他在农业合作化后不断变更所有制,造成“人民公社”的失误,但也是他较早发现失误并提出:队与队之间,社员与社员之间的收入应有差别,要遵循价值法则,坚持按劳分配;要总结教训,寻找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