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济人”假设对我们分析社会主义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还是有用的,但不能完全照搬。首先,在经济活动的动力问题上,西方经济学家认为激励“经济人”活动的唯一动力是个人经济利益。自然,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活动的动力问题,同样是经济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主义国家决不能无视企业和劳动者个人的经济利益,否则,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不可能有持久的强大的内在动力。其次,在处理人们相互关系问题上,“经济人”在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要获得他人的帮助,唯一途径是通过等价交换。只要是市场经济,人们之间都必须通过等价交换来发生经济联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然不能例外。最后,在个人利益、企业利益与国家、社会整体利益关系问题上,按照“经济人”假设,不仅不存在矛盾,  相似文献   

2.
经济利益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经济利益是人们一切社会活动最重要的动力。探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利益研究的必要性,分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利益体系及其特点,阐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利益的协调问题。  相似文献   

3.
法律、利益与权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益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对经济的发展和法律的进步起着巨大的影响乃至决定性的作用,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作为上层建筑的法律对利益又具有能动作用。承认人们的利益,就必须承认人们需要权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首先要承认追求利益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并且不能将权利和利益混为一团,只能将权利看作主体为追求利益而可以采取的行为。为了保障公民权利和利益的有效实现,既要以法律规范的方式赋予人们追求利益自主性的权利,也要以法律的方式规范人们参与市场的行为,同时,法律还应协调好公民个人利益、权利与国家权力的关系,并且少数人的权利和利益也应得到法律的保护。  相似文献   

4.
中西方法律文化中的利益观(权利观)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权利和义务是法律的基本范畴,任何法律离开了权利与义务的规定就不成为法律。权利即利益,“人们奋斗所追求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人们对利益的追求,“是一切创造性活动的源泉和动力”。尽管如此,法律类型的形成又是文化选择的结果,按孟德斯鸠的说法,法律应该和国家的自然状态有关系;和寒、热、温的气候有关系;和土地的质量,形势与面积有关系;和农、猎、牧各种人民的生活方工有关系。法律应该和政制所能容忍的自由程度有关系;和居民的宗教、性癖、财富、人口、贸易、风俗、习惯相适应。最后,法律与法律之间也有关系,法…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动力来自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喷涌而出的保证在于他们的利益追求充分地得到实现,并且能够不断地实现.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仍是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通过消灭贫穷、按劳分配、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裕,构成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利益引导力.  相似文献   

6.
十二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了全面改革经济体制的任务,实质就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全面调整经济关系,以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关系包括多方面,其中有国家与企业、企业与职工,中央与地方、部门与地方,城市与乡村等方面的关系。这些关系具体表现在社会生产诸要素、生产经营过程、生产成果等方面的体现的权利、责任、利益的划分上。而划分这种权利,责任和利益的一系列制度的总称就叫做社会主义经济体  相似文献   

7.
市场经济是道德经济。市场经济要求人们在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同时 ,追求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的最好化。利益最好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8.
分享经济理论大致包括西方分享经济理论和中国公有制分享经济理论两种形态。这两种理论在思想来源、逻辑起点、基本原理和实践结果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西方分享经济理论所主张的雇员和资本家共同分享利润,只是形式上分享,其实质仍然是按资分配,不可能真正实现公平的收入分享。公有制分享经济理论所倡导的净收入分成制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以及按劳分配条件下对新创造价值的分享,它可使国家、企业和职工三者结成了利益共同体,在追求共同利益的动力驱使下,发展生产,实现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之间真正意义上的利益分享。  相似文献   

9.
1 社会生产的终极目的是消费。社会主义企业的生产为用户提供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最终目的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资本主义企业生产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但也必须以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消费为前提。企业生产商品是为了实现价值,获得经济利益。马克思指出:实现商品的价值是“惊险的跳跃”。在市场上,企业作为卖方处于被动地位,顾客作为消费者、购买者处于主动地位。顾客或用户的多少,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命运,一个没有用户的企业,就失去了生存的条件。因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对一个企业来说,能否千方百计地寻找需求  相似文献   

10.
利益范畴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其经典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阐述了“物质利益是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内在动力”、“利益范畴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关系”等一系列利益观点。 在一个利益分化和利益主体多元化的社会中,人们应该沿着马克思恩格斯利益思想的思路,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深化马克思恩格斯的利益思想,重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相适应的利益体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与一般的商品生产的不同之处在于追求“超额利润”,以保证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的巩固与完善。当前我国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产同样要考虑商品生产的制度性特征,通过政治、经济、法制的规范逐步实现商品生产的极大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生产水平之上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它不能离开社会主义企业的经济活动而单独存在。那么,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与企业追求利润这一重要活动的关系怎样呢?在这篇短文里,准备简要地分析:(一)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与企业追求利润的经济活动的一致性;(二)企业追求利润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矛盾;(三)如何使企业追求利润的经济活动符合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经济作为一种以利益机制为驱动力的经济组织方式,支持并保护人们的功利行为。但在现实中,人们对自身利益的追求有时却超过了一切道德的界限达到了肆无忌惮的地步,出现了唯利主义的行为,这些严重破坏和干扰了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所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正确看待功利,对于我们构建当代中国的社会公正理论,进而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及其构建和谐社会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的激烈竞争,改变了企业的生存环境。企业意识到利益相关者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障,建立以利益相关者为导向的战略管理模式,是企业增强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都应围绕着这一战略管理模式进行。因此,与利益相关者为中心的战略管理导向相配套的会计信息披露模式也应该是以利益相关者为中心。  相似文献   

15.
利益问题是一个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课题。近几年来,虽然也有一些学者对这方面作了一些研究,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但多数还只是从伦理学的角度思考,且缺乏系统化和理论化,更缺少对这一重大课题作深层次探讨的理论专著。朱奎保教授的新著《利益论》的出版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纵览全书,具有如下两个显著特点: 第一,有较强的时代感和现实感。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一定的阶级关系总是体现为一定的利益关系。人们在追逐利益、满足自身需要的生产活动中必然发生一定的经济关系。表现为一定的利益关系,社会需要和社会生产的矛盾必然体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矛盾。现在,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级,利益矛盾是客观存在的。不仅国家、集体、个人之间存在着不同利益,而且各地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法律有哪些特征,哪些特征是社会主义法律,属于社会主义法律本身所特有的?这个问题是法学界所关注的课题。社会主义法律既具有一般法律的特征,同时又具有一系列新的、任何剥削阶级的法所不可能具有的特征。笔者认为,论及社会主义的法律的特征,应该是后者,而不是前者。本文试就笔者认为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几个基本特征,谈谈粗浅的看法。(一)阶级性与人民性相统一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这是法的本质属性。一切类型的法就其本质特征而言都是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的体现。奴隶制的法是奴隶主阶级意志的体现,封建制的法是封建主阶级意志的体现,资产阶级的法是资产阶级意志的体现。作为社会主义的法,它所体现的  相似文献   

17.
利益群体是研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结构理论的新视角。它是指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因利益一致或基本一致,并为实现利益有着共同的制约因素而联系在一起的共同体。这里的利益,既包括物质利益,也包括精神利益;既包括由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所体现的利益,也包括一...  相似文献   

18.
怎样看待劳动者的物质利益,是一个关系到能否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加速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重大问题。马克思主义历来认为,人们进行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都是直接间接地为了获得物质利益。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八二页)不同物质利益发生关系的政治活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应该是客观物质规律。生产目的是基本经济规律内容的主体,基本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主要体现在生产目的的客观性上。大多数同志认为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客观的,这是完全正确的。但生产目的之所以是客观的,首先和根本在于这个目的有它的确定的客观物质内容。人们进行社会生产所追求的是物质资料,所以特定的生产目的应该是对特定形态的社会物质资料的概括。如果我们所说的生产目的没有指明这种物质资料,那就很难证明这个  相似文献   

20.
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大凡往往因能否获取其互相竞争形成的超额利润而优胜劣汰.但理论上对优胜企业所得超额利润的源泉的认识,尚欠明达.超额利润,一般看作为同一商品的实际个别价值因低于其社会价值所形成和实现的额外价值的转化形式.它直接取决于生产同一商品的不同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之间的关系.所以,正确认识这一关系,便成为分析本题的基础和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