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人的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缺陷,而且是一种躯体上的、心理上的和社会适应上的良好状态。但在传统医学模式的影响下,人们普遍关注躯体的生理学变化,而忽视了心理状态的是否良好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是否健全。从心理咨询和妇女热线电话咨询中发现婚恋、心身保健及性生活是影响当代中国妇女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对此,应有新的社会救助策略。  相似文献   

2.
国民健康:中国当今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红娥 《社会》2003,(3):4-7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其宪章中对健康作出如下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 适应良好的总称。由此可见,随着社会的进步,健康将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同时人们也将对健康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标准。从上述定义中,我们得知健康由三个方面的  相似文献   

3.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妇女生殖健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萧扬 《浙江学刊》2001,(5):110-113
本文在阐述生殖健康理论内涵的基础上,提出生殖健康是包含计划生育、妇幼保健和妇女地位在内的新概念,增强妇女权利是实现人类生殖健康的重要途径.文章从社会性别的视角出发,分析了生殖健康领域中的性别差异和不平等,并从社会经济、文化观念、健康权利、医疗体制和妇女的健康选择方面揭示了影响妇女生殖健康的社会文化因素,论述了促进性别平等和妇女生殖健康对于实现人口、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并针对我国妇女生殖健康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机能的良好状态.特别近年来经济持续的发展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作为还没有成熟应对心理素质的大学的价值观就显得混乱,心理人格相应受到影响甚至是偏离.  相似文献   

5.
生殖健康中男性的地位及其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建交  风笑天 《社会》2001,(11):37-39
引言生殖健康概念经历了漫长的理论探讨和艰苦实践 ,才逐步发展成今天这样比较成熟的地步。1994年在埃及开罗召开的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ICPD)正式提出“生殖健康”的概念 :(生殖健康是指在生殖系统及其功能和过程所涉及一切事宜上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的健康状态 ,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因此 ,生殖健康表示人们具有满意而且安全的性生活和生育能力 ,可以自由决定是否和何时生育及生育多少。最后所述的这一条件意指男女均有权获知并能实际获取他们所选定的安全、有效、负担得起和可接受的计划生育方法 ,以及他们所选定…  相似文献   

6.
余成普  李宛霖  邓明芬 《社会》2019,39(4):84-115
在主流叙事中,辅助生殖技术常被誉为不孕患者的“福音”。既有文献过于关注辅助生殖技术的外在情境,没有给予技术的受者尤其是女性的体验以应有的位置。基于作者在Z医院辅助生殖中心的田野调查,本文以具身化(embodiment)为方法论策略,试图连接社会文化情境与女性的体验,彰显生物与社会视角的交织。研究认为,辅助生殖技术不只是“希望的技术”那般简单美好,它带给女性的希望与焦虑并存。希望和焦虑作为一种具身体验,通过女性的身体传递出来,显示了社会文化情境和技术不确定性对女性身体的塑造;女性在感知这些体验的同时也积极从地方文化中习得策略,以应对技术的不确定性和道德压力,从而带着希望继续治疗。  相似文献   

7.
郭慧玲 《社会》2016,36(2):146-166
本研究应用2010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0)数据分析身体健康与社会阶层的关系及其社会心理机制。在区分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基础上,整合社会学和心理学相关理智资源,将在社会科学领域中越来越具有理论意义的身体研究延伸至经验研究层面。研究表明,个体身体的健康程度在某种程度上是社会阶层在个体身上印刻的结果,而这种印刻过程是通过阶层认同、群际伤害、习得性无助和情感支持等心理过程得以达成。  相似文献   

8.
终身体育是贯彻人的一生的体育,是终身教育的一个部分.而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确立了“健康第一”的思想.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在学校体育教学中,重视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  相似文献   

9.
李志平 《社科纵横》2012,(4):166-167
运动与健康课程要求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构建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并行推进的课程结构,以"健康第一"为导向,提倡知、信、行统一的科学体育教育策略。运动与健康课程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评价方式等几方面进行教学改革,同时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优选体育教学内容、提高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综合效应。  相似文献   

10.
三、同性恋形成的原因是什么探讨同性恋的成因,必须抛开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环境的种种客观因素所构成的表面现象,牢牢抓住同性恋者的本质特点,也许能更顺利地走出同性恋的迷宫。1.心理和性器官我们在给同性恋者下定义的过程中,始终抓住的是性兴奋的心理指向这个根本。性爱行为既有心理方面的内容又有性器官方面的内容,而且它更主要的还是性器官方面的内容,这是因为性行为的本质表现的是生物的一种生殖本能,而生殖的目的又  相似文献   

11.
姚红勋 《社会福利》2011,(10):60-60
随着医学模式由单纯生物模式到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转变,人们逐渐认识到,过去的生物医学模式仅着眼于剖析认识生物个体的结构与功能,而忽视了制约与影响机体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系统的因素。新的医学模式强调心理、社会因素对人体健康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而作为精神科医师更应注重病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系统对病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转型期社会矛盾的积累和环境污染的加剧,当前环境群体性事件呈现高发态势,并对公共秩序、公私财产安全及人身安全产生了巨大危害。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演化遵循着典型邻避情结及情绪感染的个体社会心理机制和群体心理动员方式。构筑专业社会工作组织嵌入参与的治理机制有助于缓解邻避心理压力、防治环境群体性事件,即在公民环境抗争中将“身体的感受性”这种基于身体或心理焦虑的主观判断让位于专家型的专业参与,让社会工作组织在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充当消解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支撑力量,并确保在公共决策前开放民意沟通渠道,构建保障社会工作组织有效参与决策的政治吸纳机制。  相似文献   

13.
一、培养健康的社会心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目标之一广义的社会意识是一个具有多层次结构的复杂系统。以反映社会存在的水平和程度(广度和深度)之高低为次序,它可以相对地区分为有明显差别的两个基本层次,即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相对于以较严密、系统的理论形式反映社会存在的高水平的社会意识形式来说,社会心理是对社会生活的直接的感性反映,是不具有理论形式的低水平的社会意识,它表现为感情、情绪、风俗习惯以及各种倾向、意愿、信念等。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社会心理是千姿百态的,但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心理本质上是与社会主义事业的内在要求相符合、与时代特征及其发展趋势相一致的健康的社会心理。它主要  相似文献   

14.
牟羡  张策 《社会工作》2008,(24):27-28
本个案通过运用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和技巧,帮助案主面对现实,消除情绪困扰,适应养老机构环境,康复身体等,并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兹为对我国老年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作者认为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文化的骨架。而制约着阴阳五行文化的是深嵌在民族心理深层的两个文化系统——生殖文化和数理文化。从发源上说,阴阳文化植根于生殖文化系统,而五行文化则是由数理文化决定的。生殖文化的影响积淀于我们的民族意识和民族心理之中,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着特殊的制约作用;而数则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理性而有序的认识,中国古代的“礼”即“礼数”,是数理的社会表现形式,这就是“礼”与数的内在联系。阴阳五行文化交相辉映呈现出扑朔迷离的色彩,形成了“中国人的思想律”。  相似文献   

16.
现代健康观念注重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环境适应等的整合。基于现代健康理念的指导下开展的流动妇女社会工作服务,旨在通过社会工作服务促进流动妇女生殖健康、家庭教育、艾滋病防治的有机结合,实践现代健康理念,促进流动妇女的健康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和谐心理建设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心理是一种对内协调和对外适应的健康社会心态,但与健康心理又不能简单等同。和谐心理是和谐社会的精神纬度和心理支撑,不和谐心理严重制约着和谐社会的构建。和谐心理的建设路径应包括人文关怀、心理疏导、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教育与保健等四个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18.
傅旻 《社会福利》2009,(12):25-26
协助式照护模式起源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此模式强调社会心理需要,如身份认同、归属感和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意在维护老年人尊严的前提下满足其各种社会需求。协助式照护始终以延续“积极寿命”为目标,它在美国的出现,被视为老年人在各项身体机能不断衰弱时,还能最大程度地帮助其维护独立自主、尊严和隐私权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9.
彭淑文 《社会工作》2010,(21):13-15
抑郁症是老年人一种常见的情感性精神障碍,在65岁以上人群中发生率约为1/7。抑郁是长期情绪低落的结果,易引发心肌梗阻、高血压、冠心病和癌症等身体疾病,又是自杀的最常见原因之一。人院老人中,由于社会交际圈子缩小、经济压力增大、子女不在身边、身患重病等原因,更容易产生孤独、焦虑、自卑等不良心理。  相似文献   

20.
高建秀 《社会工作》2008,(21):26-26
5·12地震后,大部分遇难家属在身体和心理上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创伤,有的甚至可能患上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简称PTSD),需要特别的照顾和治疗。如果得不到适当的处理和治疗,有可能造成心理疾病,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