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家族制度与日本的近代化李卓明治以来,家族制度不仅是日本重要的道德问题,也是重要的法律问题及重要的政治问题。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尽管在科学、技术、经济等方面都渐渐实现了“近代化”,但在社会方面的“近代化”却远远落在后面,传统的、封建的家族制度及由此派生出...  相似文献   

2.
明治维新之后,在建立健全近代资产阶级法制的过程中,围绕着民法的制定与实施,在日本法学界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论战,史称“民法典论争”。这场以维护封建家族制度的保守势力最终取胜为结局的论战将明治维新的不彻底性暴露无遗,清楚地告诉人们,明治政府的官员们大部分是改良者而不是革命者,他们并不想摧毁日本的社会结构,而宁愿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建设。封建的、落后的家族制度不仅不能破,还要巩固、加强,这就是民法典论争的耐人寻味的结局。本文试通过对民法典论争的阐述,揭示日本近代家族制度的实质。  相似文献   

3.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思潮中的孙中山与日本明治维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先生毕生致力于中国的独立、自由、民主、富强,其思想理念博采众长,“取法乎上’,其对日本明治维新迈上近代化的变革大为推崇,在其追求中国近代化的思想及其实践中,日本明治维新、日本近代化作为其改革近代中国现状努力的一种借鉴,影响巨大,可以说孙中山先生中国近代化的思想和实践,在很多地方都留有日本明治维新、日本近代化的烙印。  相似文献   

4.
学术界对寄生地主在日本近代化进程中作用的评价是:它的存在,在明治维新前为幕藩领主制的瓦解因素,促进了日本的近代化;而明治维新后,其作为封建制度的残余阻碍了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质诸史实,则寄生地主的兴衰,是与日本近代化基本同步的。尤其明治维新后,它的存在和发展大大加速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只是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才逐渐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严重阻碍而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5.
日本经过明治维新短短几十年的发展,从一个封建国家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法制近代化,并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而中国的法制近代化则困难重重,充满曲折和艰辛。其原因实质上是两国文化以及历史发展道路的不同,在此背景下,两国由于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因素形成了各自法制的特点,走上了不同的法制近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6.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盟军,在占领日本期间,强迫日本政府对宪法,议会制度、土地制度、财阀、司法和教育等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以后被总称为“日本战后改革”。 战后改革使日本最终完成了明治维新时期未能完成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同时又成为现代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新起点,为日本战后经济的高速发展、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探讨日本的战后改革,具体可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去分析,主要如下:  相似文献   

7.
毫无疑问,明治维新、战后国际关系、美军占领下的民主改革对日本经济奇迹般的飞跃有着深远的积极意义。但本文想从一个新的视角:儒家传统与日本经济作一番探索。 儒家传统在近代日本的自我更新 日本民族是一个善于吸收和改造外来文化的民族,对于中国儒家传统思想的引进无疑也有一个改造吸收的过程。中国儒家传统思想的内涵十分丰富,包括哲学、政治、社会、伦理等许多方面。经过日本改造过的儒家传统思想,在哲学方面,与中国显然有许多差异。在政治思想方面,日本把儒家政治思想同神道揉合在一起了,但在主张大一统、中央集权、宗族式统治方面并无大的差异。伦理道德方面,明治维新之前是全盘吸收,其后便注入了新的道德观念,而不象我国封建社会的  相似文献   

8.
1945年8月至1951年9月,美国在对日本单独占领时期,采取强硬措施,对日本的经济和政治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民主改革,不仅消除了来自日本的战争威胁,使日本成为一支和平力量,更重要的是还消除了日本社会自明治维新以来一直顽固存在的二元结构———传统与现代的对立,从而使日本社会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民族观念发生了根本变化。经过美国的改造,战后日本最终与中世纪一刀两断,跨入现代国家的行列。日本的现代化终于有了实现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甲午战争是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发动的第一次对外侵略战争。就这场战争对于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而言,其意义不亚于明治维新。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之路,而甲午战争则促成了日本产业革命的完成,使日本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最终发展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一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它开辟了日本通往资本主义的道路。从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从一个封建专制的国家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在政府“殖产兴业”、“富国强  相似文献   

10.
<正> 近代中国所面临的迫切问题是如何实现国家的近代化,十九世纪后期的戊戌维新在走向近代化的历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整个戊戌维新过程中,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以东邻岛国日本的明治维新作为效法的榜样和学习的楷模,并将其与中国当时的现实情况结合在一起,从而来指导和推动己所进行的维新变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戊戌维新是康有为明治维新观在中国的一次不成功的实践,是日本的明治维新在中国的一个翻版,戊戌维新是中国式的明治维新.  相似文献   

11.
日本近代女性文学是在明治维新后兴起产生的,它建立在封建气息残留的社会框架之下.在这种社会背景中,随着西方思想的涌入,日本文坛进行了一场打破旧文学观念的文学变革,产生了众多的文学流派.文章以其中的主要代袁人物为线索,重点考察了在仍然以男性文学为主流的近代日本文坛,女性文学的产生、发展,以及它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家族国家观──近代日本政治的误区李卓家族国家观是近代日本的统治者为维护天皇制和推行对外侵略扩张政策,运用日本传统家族制度的原理,将家族关系与政治关系等同起来,以实现天皇对国民进行统治的国家伦理观。它利用了日本人在传统家族制度下养成的唯命是从的精神,驱...  相似文献   

13.
1868年日本开始明治维新以后,旧封建士族在政治和财政上都成为新政府的负担,甚至危及新政权的存亡.为此,新政府相继采取"秩禄处分”与"士族授产”两项政策,成功地完成了对士族阶层的改造."秩禄处分”与"士族授产”是相辅相成的,并为日本近代社会的转型创造了积极因素.但这两项政策并没有从思想意识上改造士族,因而又具有阶级的局限性,为尔后日本的军国主义留下了思想上的根源.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不仅在明清时代向日本传播西学,促进日本近代科学的发展,而且在鸦片战争后大规模地向日本传播近代欧美科学文化、政治制度方面的知识和我国学者相关的研究成果.这些新知识、新思想大大促进了日本近代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对开国倒幕和明治维新产生过积极的影响,推动了日本近代化的启动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家族制度在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从原始氏族社会解体,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家族制度一直在中国存在着。在私有制的社会里,尽管改朝换代、历尽沧桑,家族制度却始终作为统治制度的社会基础而不为政治风暴所左右,宗族观念始终作为统治阶级的思想支柱而支配着人们的头脑,宗族的权力与封建政权一样,也是一条长期束傅人们手脚的大绳索。今天,封建宗法关系和家族观念,仍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人们,毒害人们。为此,研究历史上的家族制度,特别是研究对今天有直接影响的近代家族制度,分析它的主要形  相似文献   

16.
自明治维新始到中日甲午战争,近代日本社会在摆脱身陷殖民地危机的同时,通过发动对中国和朝鲜半岛的侵略战争,完成了近代帝国的构建,在帝国形成过程中日本社会朝野上下普遍形成了带有日本文化特征的帝国意识。蓄积于日本社会内部的皇国思想和扩张意识成为日本近代帝国意识形成的思想基础,而明治天皇则成为日本社会转型时期帝国意识的内核和推手,甲午中日战争中日本的意外获胜恰成为近代日本帝国意识形成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17.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教育在教育理念、学校制度、社会教育、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行政制度以及教育财政制度方面全面地进行了改革.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期,曾经进行过教育改革,并且形成了近代教育系列,但是远不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所进行的教育改革,特别是在战后最初十年间,日本的教育改革进展迅速.  相似文献   

18.
近代化,一般说是指资本主义化的过程,即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和社会制度从产生到发展直至确立的过程。日本近代化的时间,从广义上说,自明治维新开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从狭义上说,自明治维新到明治三、四十年间,资本主义基本确立止。日本近代化的基本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经济的近代化,这主要表现在生产与流通领域  相似文献   

19.
日本教育的近代化普遍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并被公认为近代日本迅速崛起的基本原因之一。明治政府对教育的重视是教育改革乃至整个“明治维新”最终成功的重要前提。他们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历程、他们所尝试的成功经验和教训,我们的先人在清朝末年未能科学地加以总结和记取。  相似文献   

20.
近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后社会,在这种特殊的社会中要实现资本主义近代化,首先要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一个有利的政治条件。因此,变革清王朝的封建专制制度,是中国近代化的中心内容及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