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秦永立 《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2)
鲁迅的《自嘲》诗早为人们所熟知,尤其是该诗的颈联“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更是脍炙人口,是群众广为传颂的名句.然而诗有时真是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即使是这样一首人们熟知的诗,在有些问题上,大家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例如鲁迅在1932年为柳亚子书写此诗时,有题跋:偷得半联,添成一律以请云,这“偷得半联”是什么意思,对此就有三种说法.这里想探讨一下“横眉冷对千夫指”这一句的解 相似文献
3.
张鹤泉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106-107
热猫,动物学著作称“大熊猫”,台湾出版的辞书同。但《现代汉语词典》、《辞海》等均以“猫熊”为正名。从动物学分类来看,“大熊猫”既不属于熊科,也不属于猫科,大陆辞书的处理欠妥。偏正结构是汉语中一种常见的构词方式,但也有一部分词是正偏结构,如“豆腐脑儿”、“铁丝”等。 相似文献
4.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92-100
南宋禅师兰溪道隆"颂古"诗所说的"川杂剧",按照禅宗语录特别是杨岐派禅师以戏说法的言说系统进行阐释,它最可能指的是"神鬼杂剧"。当然,也不能排除它属于"杂剧用傀儡"之列。此外,"川杂剧"还可能随着禅僧的地域流动而东入浙江各地,进而对绍兴杂剧、温州杂剧等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康德的“自由”、“物自体”及其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叶秀山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7,(1)
作者在研读康德《判断力批判》过程中,对康德未多作解释但确是很重要的思想作了发挥,把康德论及的“自由”、“物自体”思想加以引伸,探讨了“自由”与“物自体”、“现象”与“本质”的关系。作者认为,对“物自体”的“思”不同于经验的知识和科学,是最为理性的、纯粹理性的。康德以后的德国古典唯心主义从理性的“自由”出发,努力克服康德的“物自体”,把“本质”与“现象”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6.
马固钢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3)
寤生 《左传·隐公元年》:“荘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杜注:“寐寤而荘公已生,故惊而恶之。”正义:“武姜寐时生荘公,至寤已觉其生。”而《史记·郑世家》记载此事为:“生太子寤生,生之难;及生,夫人弗爱。”黄生《义府》用“右文说”“寤”通“牾”益明之;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等亦主其说。今人多从之。 相似文献
7.
李希贤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2)
“典型化”的范围、等级及其相关问题,本是“典型化”创作中应有的命题,却在典型化研讨中,出现了相当一致而又是极不准确的见解。揭示、正视这一研究中的弊端,对这方面的传统见解有所反思,会有助于创作论的更新。 相似文献
8.
李希贤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88,(2)
"典型化"的范围、等级及其相关问题,本是"典型化"创作中应有的命题,却在典型化研讨中,出现了相当一致而又是极不准确的见解.揭示、正视这一研究中的弊端,对这方面的传统见解有所反思,会有助于创作论的更新. 相似文献
9.
10.
11.
赵黎娴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
清代竹枝词中的“叶榆”、“鹤拓”是大理古代地名,“云南”是祥云古代地名;“白人”、“人”、“西爨”、“白蛮”、“夷”是历史上对白族先民的称谓。竹枝词反映了大理历史上的许多战争,描写了大理的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具有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2.
13.
高红娜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Z1)
“按”“照”这两个介词在运用中有许多相似之处 ,也有一些差别 ,阐述两者在使用范围上 ,尤其是后面所跟名词的不同上的区别 ,并就“按理说”、“照我说”两个习惯语作语义上的区分。 相似文献
14.
弓惠英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0,(1)
《马列文论一百题》是马列文论研究学会委托南京大学、厦门大学、杭州大学、南京师院、江苏师院、徐州师院和我院编写的一部书稿。为该书撰稿的有学者、专家和各高校、研究所从事马列文论教学与研究的同志。该书力求忠实于原著,对原著中的疑难问题,作了详细的解释,对讲授和自学马列文论有一定参考价值。本刊为拔乱反正,肃清"四人帮"在文艺上散布的流毒,推动马列文论的学习,决定自本期起陆续选登其中一部分书稿。 相似文献
15.
近日读报,又学到了一个新名 词:思想“定力”。 这是一位当过地级市市长助理 的中央国家机关挂职博士在“从政 感言”中提出的。这位“挂职博 士”说,现在基层流行这样一种说 法, “当官也是一个高风险的职 业”,一年下来,他感受到风险实 在很大。他举例说: “曾经有位开 发商托人捎信给我说,如果能够帮 助低价拿到市中心的一块100亩土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白兆麟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3)
“响应”在现代汉语中是个使用频率较高的双音词。从现代汉语的语感出发,来理解古文中的“响应”,虽然不至于造成望文生义、指鹿为马的错误,但也往往会妨碍我们确切地理解文意。例如: 1.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2.西乡为百姓请命,则天下风起响应矣。(《淮阴侯列传》) 3.[乡民]备器械,持糗粮,响应风从……(《广东军务记》) 相似文献
20.
贾克非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3)
《语文学习》81年第四期李湛生同志的《“过秦论”评注》,评论扼要,注解简明。但对其中个别字词的注释,似仍可商榷。 “赢粮而景从。”李注:“赢,负担。赢粮,担着粮食。”历来注家都这么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