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20世纪,俄罗斯文学在现代主义小说方面取得了杰出成就。20世纪的俄罗斯现代主义小说表现出一种"多元文化立体融合"的文学特质,即它以现代主义思想和现代主义艺术特征为主要内涵,同时又包容着现实主义主题和现实主义艺术特色,不管是在文学内容方面还是在创作艺术上,它都追随着西方现代文学的大胆创新,同时又继承着俄国民族文学的优秀传统。传统性与现代性、俄国性与西方性的完美融合,构成了20世纪俄罗斯现代主义小说独特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风采。  相似文献   

2.
美国“垮掉派”文学在20世纪美国文学中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本文梳理了“垮掉派”同现代主义的关系,探索了美国“垮掉派”文学在题材、思想、风格和形式方面对美国现代主义文学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19世纪末、20世纪初和20世纪末、21世纪初,俄罗斯现代主义小说崛起,呈两次"风暴"状,或者说是以"杠铃"的形式,出现在俄罗斯文坛.前一次以象征主义、意识流、表现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等诸种现代文学艺法为其主要文学性征,后一次则突兀出后现代主义的"不确定性"文法艺术.连接这两次高潮的是境内现实主义的现代化传承和境外现代主义小说的发展.俄罗斯现代主义小说与现代主义诗歌和戏剧一起,共同缔造了20世纪俄罗斯文学的繁荣.  相似文献   

4.
三、当代世界文学艺术的发展趋势(1)在文学领域在当代世界文学题材通常与战争、阵营、生态、中心与边缘的消长、新人文精神等相联.当代欧美文学大体上分为占据主流地位的战后现实主义文学,后期表现为现代主义文学,它是对思想上具有强烈反传统倾向、艺术形式上追求实验、创新的20世纪西方各种文艺流派的总称.当代世界的文学流派主要有:40—50年代处于鼎盛期的存在主义文学、50年代兴起的荒诞派戏剧和新小说派、兴起于50年代的美国垮掉的一代、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黑色幽默  相似文献   

5.
古典侦探小说和现代主义文学是共存于现代主义语境的两种不同的文学形式,前者简洁明快的叙事特点,有悖于后者的深度模式。然而古朴的艺术形式并不能掩盖其精神实质,克里斯蒂的古典侦探小说从本质上回应了时代精神,它巧妙地将古典与现代结合起来,以传统的形式展现出现代主义诗学的诸多本质特点。  相似文献   

6.
武新玉 《理论界》2008,(5):152-154
20世纪初,一股声势浩大的文学浪潮席卷欧美大陆。美国诗歌也发生了重大的演变,以破竹之势对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学进行了猛烈的冲击。然而,美国现代主义诗歌的新风貌不是一种孤立或自发的文学现象,它与19世纪末以来的西方文化大背景以及英美文学的迅速发展和演变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从东方诗歌美学思想和技艺的融入这一角度对意象派的诞生,庞德的诗艺成熟等方面探悉美国现代主义诗歌1910~1922年的发轫,透视美国现代主义诗歌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20世纪"艺术终结"的争论启发我们寻找和构建新的理论范式来阐释和指导现代艺术实践的发展.从技术的角度入手,不失为构建现代艺术理论的一个有效途径.自20世纪始,由技术催生的艺术不但日益成为主流艺术形态,而且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的绘画、文学等传统艺术形式的发展.更进一步,技术复制艺术从物性特征、可装配性、复制等多个角度颠覆了传统的艺术观念,从内部重塑了当代艺术的理念.  相似文献   

8.
美国文学包括早期美国文学──清教主义和启蒙主义;19世纪美国文学──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20世纪美国文学──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它属于世界上最年轻的文学,只有200多年的历史,但涌现了像爱默生、霍桑、麦尔维尔、惠特曼、马克·吐温、豪威尔斯、亨利·詹姆斯、克莱恩、诺里斯、菲兹杰拉德、海明威、福克纳、庞德、艾略特、奥尼尔和阿尔比等伟大作家……  相似文献   

9.
王洪岳 《东岳论丛》2012,(11):106-113
胡风以及在他影响下形成的七月派的文学活动和文学思想,不但继承了鲁迅的遗风,而且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及现代主义等各种文艺思潮和文学经典中汲取营养.胡风及其同道者以带有明显的尼采式的主观战斗精神来抵御和抗击传统文化对现代人的精神奴役.他们对文艺理论和文学艺术披肝沥胆、坚忍不拔的追求,不但以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精神来深化和提升中国现实主义的批判性,而且丰富了中国新文学的艺术表达方式,从而为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的启蒙取向提供了极其罕见的心智和艺术营养.  相似文献   

10.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是20世纪著名的英国作家,她的短篇小说创作极其鲜明地体现了现代主义特色,如意识流、象征主义的运用等。在此通过对《已故上校的女儿》的分析,着重从创作主题、谋篇布局、语言特色三个方面展现其短篇小说中的现代主义特色。  相似文献   

11.
黄波 《学术界》2012,(1):161-167,287
美国文学从自然主义文学开始至20世纪50年代异军突起,占据世界文坛重要地位,但文论界对美国自然主义文学之后的发展脉络界定模糊,以至出现断裂感.分析美国社会史实可以论证,自然主义思潮进入美国后迅即嬗变为社会达尔文主义,成为主导美国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正是这种嬗变所产生的张力和冲突构成20世纪美国文学乃至文化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以“迷惘的一代”为缘起、“垮掉的一代”为高潮,最终汇聚为美国反文化大潮.  相似文献   

12.
陈晓明 《社会科学》2012,(8):169-186
新世纪十多年来的长篇小说在艺术上发生了一些变化,由此形成了新的艺术特质。当我们始终站在20世纪文学发展源流的语境中来考察新世纪长篇小说,尤其是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长篇小说加以比较,才能看出新世纪长篇小说更为独特的艺术追求和面临的严峻考验。同时,汉语白话文学经历了百年的变革与发展,今天它在艺术上正在趋向于成熟。然而,也正是在现代以来的百年历史变革中,今天的文学走到了最后的路途,所有的艺术成就、成熟和新的突破,都是在历史的尽头,也是文学的尽头作出的坚韧努力。  相似文献   

13.
艺术即陌生化--论俄国形式主义陌生化的审美价值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20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提出的陌生化艺术程序,颠覆了艺术是一种认知方式的传统观念,实现了现代文论向传统文论的开创性突围,成为20世纪文学艺术的新标志,并以诗语难化、陌生化变形、结构延宕等多种陌生化手法营构了艺术的魅力,成为"无穷组合的迷宫"的缔造者.  相似文献   

14.
现代文艺学建构视野下的瞿秋白文艺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瞿秋白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文艺理论家,其文艺思想非常独特而富有创见。我国现代文艺学草创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经过“五四时期”学术典型的初步建构,到了上世纪20年代后期至30-40年代,各种不同文论话语之间发生激烈冲突,出现了各种“主义”的译介热潮,其中以瞿秋白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对中国现代文艺学的影响最为深巨。瞿秋白是马列文论“中国化”的重要奠基者和伟大开拓者,是上世纪30年代中国革命文艺理论的主要奠基人,是毛泽东文艺思想形成过程中最重要的中介人。  相似文献   

15.
回归当下——余华《活着》重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建彬 《齐鲁学刊》2003,(3):131-132
余华的《活着》讲述着一个生命在不幸和灾难中保持着自在状态的故事。《活着》是余华对自己以往创作文本的清醒地颠覆和重建 ,也是 2 0世纪末先锋文学在新的历史语境下开始转型的一个标志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初是继19世纪资本主义高速发展后西方文艺从古典向现代递变的时期,此期的文艺作品生产者、文艺作品以及文艺作品接受者较前代有了极大的转变。本雅明目睹了这种变化,并对各种文艺现象进行研究,提出了此期文艺审美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赵元任音乐创作的主要贡献在其声乐作品上,特别是他于20-40年代所创作的,以新诗为主作歌词的艺术歌曲,是他所有音乐创作中成就最突出、社会影响也最大的领域。赵元任的艺术歌曲在创作上比较注重灵性的发挥,他的音乐语言比较开朗和富于激情,具有自己鲜明的艺术特点,成就显著,代表了这一时期中国音乐创作的风格特征与艺术成就,对中国20世纪以来音乐的发展了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受到音乐界的高度评价。本文通过分析赵元任艺术歌曲的创作背景及作品,为对赵元任艺术歌曲创作研究及对中国20世纪以来艺术歌曲创作提供一定的史学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当代小说文体的变化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初以来的中国现代、当代小说文体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和发展,特别是80年代以来小说文体的变化,已成为当代作家寻求艺术创新和探索的突破口。近20年的小说文体探索使当代中国作家的生活积累、现实感悟、生命情感体验在变化、发展而丰富的文体形式中获得了更趋完美的表现。中国作家意识到了小说文体创造的本质力量,也标示出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生产的一种方式的特性,从而使小说写作达到了更为理想的审美高度。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的美国南方文学经历了从“南方文艺复兴”的辉煌到后现代文学对“南方神话”的颠覆。第二代作家尤多拉·威尔蒂的著名小说《乐观者的女儿》中的陪衬人物菲伊就鲜明地反映了20世纪中期南方社会在经济一体化、工业文明与消费文化长驱直入的情况下,女权主义思想与后现代思潮的冲击下发生的深刻变化,即历史意识的解体、地方情结的消散、女性意识的觉醒。通过菲伊这一形象,威尔蒂敏感地把握住了时代的变迁。作为陪衬人物,菲伊与女主人公之间的对比与冲突,则生动体现了作者本人面对传统逐渐消亡、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矛盾心情及观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自20世纪末以降“后技术时代”肇始,美国技术电影渐次呈现自我悖反的发展范式:一方面不断推进“技术化”,“前置”创新技术,追求观影体验“陌生化”;另一方面影片所操持的“意识形态腹术语”表面看来歧义丛生,撕碎暗箱秘密咬合的齿轮,便可窥见电影文本所呈现的诸多症候性因素赫然指向“技术异化”甚或“反技术”。技术作为美国电影“常数”在新世纪萦绕的“二项对立式”———崇拜和否定,是美国技术电影形式和内容在新时期遭遇之新倾向。在观影体验“陌生化”和电影“文学性”诉求的互交中发轫的美国电影技术悖论现象,是美国技术电影形式和内容动态自洽之产物,也是其实践对当代性进行影像书写的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