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以语义层面为突破口,以认知理论为框架,阐述了隐喻的本质、种类和影响其理解的相关因素.传统的隐喻观在许多方面存在缺陷,不能解释许多语言使用现象.认知语言学的隐喻观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段,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为词义的理解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2.
波兰语义学派创立的自然语义元语言(NSM)理论是当代语义学中的一种新范式,现已成为以实证为基础的语义分析体系之一.在梳理前人有关论述的基础上,以自然语义元语言理论为框架,以普遍性语义基元为释义单位,重点探讨了NSM理论独特的隐喻观及其语义解释力,展示了应用NSM研究方法来准确地表征隐喻概念的意义.普遍的人类概念是构成人类理解隐喻的基石,基于60多个人类普遍概念的NSM是一种用途广泛的释义工具,有助于我们对隐喻这一认知现象的理解和把握.它不仅可以用来解释语言内部的隐喻意义,而且还可以毫无限制地用来解释跨语言和跨文化的隐喻意义.  相似文献   

3.
合成空间理论认为概念整合是在自然语言的意义建构过程中的一种极为普遍的认知过程。由于隐喻现象中同样包含着概念整合过程,合成空间理论也可用来阐释隐喻现象。这一理论为隐喻现象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空间介词语义延伸的认知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原型理论、隐喻认知机制为支点,探讨空间介词语义延伸的心理认知过程,我们发现,介词语义是以“空间”原型为认知参照点,以家族相似性不断向外扩展延伸;隐喻认知机制使空间介词具有巨大的语义生成力;语义场是实施空间介词语义延伸的保障。  相似文献   

5.
动物隐喻的认知基础及语义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动物隐喻在各国语言中屡见不鲜,它的形成与人们的隐喻心理过程密不可分,而隐喻心理本质上是人对事物的一个认知过程。文章将探讨动物隐喻的认知基础,进而阐述基于认知基础上的动物隐喻的语义演变,从而阐明动物隐喻语义演变与认知是密不可分的,为我们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开辟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山寨”语义泛化的隐喻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山寨”语义泛化,主要表现为从原义到喻义,喻义泛化成为基本义。隐喻是“山寨”语义泛化的主要机制,其实质是附加属性义间的多重映射。“山寨”隐喻性泛化的构词形态表现为词义隐喻和构词隐喻。泛化后的“山寨”语义丰富,满足了语用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隐喻认知和语义泛化的关联与互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是两个不同语义领域之间的语义映射与互动。本文从流行词语的生成和词义泛化的现象谈起,深入地探讨了隐喻的认知本质和特征,具体说明了隐喻在词义泛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及由隐喻所产生的意义被人理解和接受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隐喻化是语言词汇产生新义的有效机制。通过隐喻化手段,语言的词汇派生出与调的本义相关的意义,即扩展意义。意义创造是新异表达方式理解的一种程序,通过概念的组合读者或者听记者理解语言新异表达形式的语境意义,在此过程中,语言知识和非语言知识都得到整合。这种表达方式反复使用,其组合意义逐渐稳定下来,久而久之成为词汇的扩展意义,进而成为词汇固定的义项。  相似文献   

9.
语义的演变主要发生在词汇平面上。传统的词汇语义学在谈论词义演变的原因时,更多地将它归于历史的、社会的因素。认知词汇语义学则认为其内因来源于语言使用者的认知思维。隐喻是人们形成语言和思维的基础。语义的演变正是反映了人类认知的这种隐喻性质。  相似文献   

10.
关联理论是对福多知觉模块论的继承和发展。文章以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为基础,从传统隐喻和现代隐喻认知角度,论证了对隐喻的理解不仅仅是一个修辞语义解码过程,还是在最佳相关原则指导下寻求本体和喻体的最佳相关的认知推理过程,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隐喻语义的重新建构。  相似文献   

11.
过去隐喻只被看作是一种修辞手段,当代的隐喻学家提出隐喻不仅是语言自身的问题,而且广泛存在与人们的思维当中,可以说隐喻无处不在。本文就隐喻的多种表现形式,阐释隐喻的多种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12.
“红”是现代汉语中的焦点颜色词之一,当我们用红颜色认知域去表达和解释其他认知域时,就形成了红颜色隐喻。由“红”语素构成的“红”颜色类词的跨概念域映射主要包括六种情况,包括从颜色域到人体域、客体域、情感域、状态域、政治域、等级秩序域等。表达冲突和心理相似性是颜色隐喻构成的两个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3.
介词over的认知语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认知的角度研究了介词over静态和动态的空间语义及其意象图式。介词over存在四种静态空间语义,在这四种语义的基础上,该词通过空间隐喻延伸出其它五种隐喻语义。同时,介词over还存在一种动态空间的意象图式。  相似文献   

14.
从认知的角度研究介词with的空间语义及其意象图式。以空间语义为基础,通过空间隐喻,介词with延伸出五种表示非空间关系的隐喻语义。通过分析介词with空间语义与非空间语义的联系,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该词。  相似文献   

15.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每一种特定的语言形式,都有其自身的含义,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的语义也有所不同。语言表达形式与语义在量和距离上的关系表现为:一方面,语符(即形式)量越多,语义(即内容)信息量也越多(MORE OF FORM IS MORE OF CONTENT);另一方面,语符间距离越近,语义效果越强(CLOSENESS IS STRENGTH OF EFFECT)。这是人们把语言形式空间化,并通过空间化隐喻去认识语言表达形式和语义的结果。语言形式与语义间的关系对外语教学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英语介词的空间位置意义进行认知分析,并对其空间概念向其他域映射而产生的隐喻意义进行分析。从而揭示隐喻在介词习得中的重要作用和人类的自身体验在形成抽象概念意义中的作用和心理认知过程。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认知语言学的词义分析理论和隐喻投射理论对空间维度词“大、小”的实指义和隐喻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释。其实指义的具体内容包括“大、小”所描述的事物的突显程度 ,其所说明的事物的典型形状 ,以及与其他维度词语对立项数的不同 ,其所描述的事物的维度突显数量情况等。其隐喻义的内容包括“大、小”表示时间、表示年龄等 ,其隐喻义与其始原域中的实指义具有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8.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每一种特定的语言形式,都有其自身的含义,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的语义也有所不同。语言表达形式与语义在量和距离上的关系表现为:一方面,语符(即形式)量越多,语义(即内容)信息量也越多(MORE OF FORMIS MORE OF CONTENT);另一方面,语符间距离越近,语义效果越强(CLOSENESS IS STRENGTHOF EFFECT)。这是人们把语言形式空间化,并通过空间化隐喻去认识语言表达形式和语义的结果。语言形式与语义间的关系对外语教学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从认知角度对英语空间概念词语OVER的语义进行分析,其理论前提是:比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空间概念主要是通过隐喻,即空间隐喻表达的。空间隐喻是一种意象图示——以空间概念为始原域,构建其它非空间的目标域。因此,一个表示空间概念的词语其词义往往在原型意义——空间意义的基础上经隐喻拓展而获得许多新的抽象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拟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中,尝试从隐喻化-主观化角度来探寻英、汉语中“听”-“听从/听取”-“听任”;“不听”-“不听从”-“不允许”语义转移的产生机制及理解机制,以求增强我们对于语义相关度与语义变化的普遍理解。同时提醒人们不应忽视与作为共性的隐喻化-主观化过程共存的各社会文化、民族心理的差异性调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