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形成了两种基本关系: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另一是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改造自然界实践活动中最基本的关系,它关乎人类在地球上的生存与存在,规定着人类在宇宙中的合理位置。正是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上才展开了人与人关系以及人类历史的画卷。人与人的关系关乎社会秩序,它探究如何以合理的组织形式实现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维系社会秩序的合理性与正当性。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人关系虽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但它们也有各自的话语权和各自适用范围。然而近现代以来,人与自然关系的话语权被人与人关系所剥夺,认为没有人与人的关系就没有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发生了人与人关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殖民化。这种殖民化的后果是人与自然的本真关系被遮蔽,生态危机则是这种殖民化的逻辑后果。  相似文献   

2.
实现社会和谐,是人类追求的共同理想。而社会的和谐,关键在于人与人的和谐,即人际关系的和谐。人际关系的性质和状态是由人的实践活动决定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人际关系的发展状况。社会主义社会既为实现平等、互利、合作、公平竞争的人际关系提供了可能,也为和谐社会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人的历史发展与人的审美活动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人学研究中,人的历史发展和人的审美特性都是重要的问题.对这两个方面及其关系的说明,只有通过现实的人的历史活动来实现.本文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首先说明什么是"人"及其历史发展,再着重从人的发展的依附、独立、自由三阶段来阐述人的发展和人的审美活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在教育领域长期强调人的全面发展,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提出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初级形式。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为教育领域丰富人的全面发展观、提出人的科学发展观提供了理论基础。文章研究了人的全面发展观与人的科学发展观的相互关系,探讨了人的全面发展观在教育领域的局限性,指出人的科学发展观不仅全面继承了人的全面发展观,而且有所丰富和发展,是更加符合我国社会现阶段发展要求的教育理论。树立人的科学发展观有利于破解我国的教育难题,促进教育发展。  相似文献   

5.
本文借用热力学第二定义和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等自然科学成果,研究当代人的本质特征,提出人的本质是在人与社会、自然相互交换关系中表现出来的,人的本质必须从人与世界的关系中去把握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论人和自然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人和自然的关系实际是人类社会和自然的关系,而不是个人和外部世界的关系。诚然,个人也可以和自然形成关系,但由于个人不能离开社会而存在,个人只能作为人类社会的一分子与自然发生关系。与人类社会相对应而存在的是自然,与个人相对应而存在的是外部世界,它包括自然和人类社会。  相似文献   

7.
流域是由流域人、流域社会现实和流域水三要素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在探讨水资源系统及其规律和流域社会系统对水资源系统的影响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流域人水之间的矛盾系统关系,提出必须认清水资源"三性"的决定作用、发挥人类"理性认识"的基础作用和依靠高科技时代"科学思维"的导向作用,才能树立水资源持续利用观,协调流域人水关系,最终解决流域水问题,促进流域经济整体性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浅谈美学与人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美的认识也不断发生着变化。美学从哲学脱离之后,在人类生活、工作等多方面都产生不同的作用及影响,而美学的发展也同样受到社会文化、艺术、政治、经济等多方因素的反作用。美学从产生就一直不断影响着人这一个体。而且,美学发展到今天形成了多个分支,并从社会的各个层面影响人类对于美、对于世界、对于自然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国内学界关于共犯人关系的交叉关系说与递进关系说均存在疑问,重合关系说原则上具有妥当性,但也存在不足。共犯人之间具有何种关系,取决于其背后采取的基本立场,根本上则与共犯人关系据以解决的基本问题,即共同犯罪的定罪问题与量刑问题密切相关。前者关涉共犯人的犯罪成立及刑法的处罚范围,后者关涉共犯人的处罚前提及刑罚个别化。根据共犯人关系据以解决的基本问题,区分制共犯人关系更为妥当,值得借鉴。据此,解释论上,我国刑法第26条是关于共同正犯的规定;第27条与第28条规定的均是帮助犯;第29条第1款规定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的含义是指"判处正犯的刑罚",第2款规定的"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中的"罪"应限制解释为"重罪"。  相似文献   

10.
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自由发展的关系一直是人的发展理论中关注的热点和争论的焦点。在二者的关系中始终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两个概念相互矛盾及两个概念相互统一。而马克思所使用的“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表述最能全面地反映当时时代的发展状况,避免了因强调一方忽视另一方而导致的理论偏颇。“全面”与“自由”不仅互为前提,而且互为目的,其思想实质和实现过程都是一致的。在当代中国语境下,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本身就包涵了和谐发展、完整发展、平等发展和自由发展等多层次和多方面的内容,而自由个性更是作为其最高境界而成为其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1.
人造物的出现使人与物的关系复杂化,人工智能物的进展使这一问题尖锐化。抽象的“物质”概念不能说明人与物的关系。恩格斯指出了“物质”与“物体”的区别,但有时未加区别地使用这两个概念。应明确“物”同“物质”都是哲学的基本概念,二者不可相互取代。应明确人与物的关系也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对此的不同回答区分出人本主义与物本主义。恩格斯认为精神是物质的最高精华,这可理解为人和思想都是物进化的最高精华,这对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物的关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李劼人是我国现代知名的川籍作家.在中国现代作家与外国文艺思潮的关系中,他与法国自然主义之间"先研究后化用"的关系是非常独特的,很值得我们关注.  相似文献   

13.
形象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形象的触角已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形象一词的外延与内涵已经发生并仍在继续发生深刻变化.对形象范畴作多维审视与分析,可以进一步认识形象与人的关系:形象是人存在的基本方式;形象是人对真善美的追求;形象对现代人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影响或价值.  相似文献   

14.
“人是什么?”这一斯芬克斯之谜在哲学研究中具有恒久的磁力。近年来,哲李界对人的本质的研究,深入到了本质的各个层次。本文认为,人的初级本质是婚姻家庭关系。一、入的初级本质是婚姻家庭关系马克思指出:“夫妻之间的关系,父母和子女的关系,也就是家庭。这个家庭起初是唯一的社会关系,后来,当需要的增长产生了新的社会关系,而入口的增多又产生了新的需要的时候,家庭又成为(钻国除外)从属的关系了”.①入的种种社会关系,首先表现为以两性差别为基础的婚姻家庭关系,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指出:“个体婚制…  相似文献   

15.
个人与社会存在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对于这一问题的认识在没有弄清“人”或“人的本性”之前是无法回答的。自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智者普罗泰戈拉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著名命题,先哲们才开始了对人自身的探讨,尤其是继普罗泰戈拉以后,苏格拉底进一步发挥了“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思想,将哲学智慧之光照在人身上,明确指出:“认识你自己”,从而唤起了哲学家们对人的更多的注意。  相似文献   

16.
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是美学研究的中心课题之一.马克思主义以前的美学家,不论是唯心主义的还是唯物主义的,都没有对这个问题作出科学的论述.《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问世后,马克思的美学思想,为解决美学之谜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对我们研究和探讨这个问题,产生了积极的启迪作用.本文仅就学习《手稿》的美学思想,谈谈人对现实审美关系问题的理解. 人类摆脱了动物的状态,作为社会的人,同周围现实界产生了对象性的关系.这种对象  相似文献   

17.
审美与人的生存关系论是关涉美学哲学基础的问题。人的生存表现为生物生命、精神性、社会性的生存个性。对于人的特殊生存而言,审美不但有助于人的生存质量的提高,而且还实现了人对外物的诗意占有;不但使人以特殊方式实践了自由、解放,更在更高的意义上给予人的本质力量以全面、丰富的确证。  相似文献   

18.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保护自然环境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具体目标。保护自然环境既要靠法律的制约 ,也要靠公民环境道德意识的增强。探讨人与自然环境道德关系 ,有助于我们增强保护自然环境的道德意识 ,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本文试图从生理、心理、情感联想、文化感受四个方面来研究室内界面与人的关系,由此可以看出界面设计应围绕功能需求展开,不但要满足人的生理、心理需要,还要探讨思想、情感、意境的设计。应该说界面空间设计是一种民族的、民俗的、地域的、时代的文化设计,不能“见衣不见人,见人不见魂”。  相似文献   

20.
本文着力分析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与人的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 ,指出了科学技术进步对人类行为能力的不断增强、思维方式的科学进化及道德情感的逐步升华的多元效益 ,亦指出了科学技术无度跃进的负面效应 ,诸如德性在理性的僭越下退化 ,审美情趣的凝滞和价值取向的偏移 ,“逻辑化”对人文科学的肆意浸染。目的在于呼吁科技时代重视人的本真价值 ,寻求真正意义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