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先周文化渊源研究管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朝明 《人文杂志》2001,(4):118-121
关于先周文化的起源,学术界进行了很多的探讨,比较有影响的说法有"关中土著说"和"晋南说",后有人主张周族起于山东.前两种说法都与周族发展的时代不能照应,后一种看法却有明显的合理性.目前,人们对周族的世系认识比较模糊,许多人认为<史记·周本纪>的记载存在缺环,其实并不如此.周族祖先自弃至不窋都为后稷之官,历时夏朝始末,这一时期,他们便处在邰,其地当今山东章丘以南,这应当就是周族的渊源之地;不窋至公刘在今晋南和陕西西安东南古杜国一带;公刘迁到豳,古公亶父又迁至岐山以南的周原.  相似文献   

2.
玄鸟被很多学者认为是秦的图腾,其它关于秦图腾的说法,都不否认玄鸟是秦图腾,或从玄鸟说加以衍生。但图腾在外在的表现形式上首先是一种标记,用于一个氏族区别于其他氏族。在我国先秦时期,对鸟的喜爱与重视是一种普遍现象,不能认为它就是秦族独有的标记。与此相关的是,和图腾相关的思想观念在秦文化中也不见踪影。从秦族的形成时间来说,距图腾的兴盛期已很遥远了。所以,玄鸟不应该是秦图腾。本文认为玄鸟等传说的目的在于说明君主统治权力的合理性、合法性是天命神受,这是巫术思维的结果。秦在发展过程中,巫术文化因素融入了历史传说之中。  相似文献   

3.
后稷见弃考     
《诗经·大雅·生民》记载了周族始祖后稷的身世。其中谈到他在出生后几次被其母抛弃的经过,此事成为古史研究中的一大疑案。本文指出,在我国古代社会从母权制向父权制过渡的时期,由于权力和财产的继承问题,发生了抛弃不能确定父系血缘的长子的习俗,后稷正是由于这一原因而被抛弃的。  相似文献   

4.
从<诗经·周颂·臣工>所述的历史事实看,周先祖后稷弃在农业上的重要贡献主要在于他给世人送来了大小麦.但也许由于这被看作孤文单证,因而并未受到后代学者的重视.但是今天从考古发现来看,在龙山文化中后期,大小麦在中原地区已经较为普遍地得到种植.特别是传说中后稷弃所封之地在今天的武功一带,而在武功县龙山文化后期的赵家来遗址正好在墙土中发现了麦秸杆,而后稷弃所封之地也是"邰",其异体字作"斄",古文字中表示用手拿棍子一类的东西去敲打麦穗,是作为"来"的动词用法来表现的.考古资料和后稷弃的居地"斄"都说明这一带是个盛产麦子的地方,这正好与<诗经·周颂·臣工>歌颂后稷弃的功劳遥相呼应.  相似文献   

5.
蛇图腾探源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南方居住着古越族先民。历史文献上“南蛮、蛇种”、“东越、蛇种也”,即指该族的种属。蛇种,即信奉蛇图腾的民族,这已为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胶、文献古籍和考古资料所证实。 但蛇图腾是古越族自生图腾,还是受北方民族浸渗留下的印迹?笔者倾向于后者。 早在越族形成之前,远古时期的黄河流域,黄帝部落联盟之一轩辕族的图腾形象,就为“人面蛇身,尾交首上”。这个图腾实物画面,可从甘肃武山西坪出土的仰韶文化小口平底瓶的图饰中窥知。以后,这个以蛇图腾为其标志的中原先民的后代,在历次征伐中覆盖了中国南部辽阔的土地,逐步繁衍成散居在广大区域的民族共同体。 我国古代优秀地理文献《山海经》有许多与北方民族创造的四神有关的蛇图腾的神话记载。如《海外北经》中说:“北方禺疆,人面鸟身,  相似文献   

6.
在周族人的早期历史上,邰这个地方十分重要,《诗·大雅·生民》曰: 即有邰家室毛传云:“邰,姜嫄之国也。尧见天因邰而生后稷,故国后稷于邰。”孔颖达疏:“言国后稷于邰,犹《文王》笺云‘国于周’。后稷以前未有国,于此始封也。”《史记·周本记》:“封弃于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后稷之  相似文献   

7.
武王克商之前,周是殷商的属国,并且尊奉、祭祀殷商的上帝和祖先神.周族史诗<生民>中的"帝"是引自殷商部族.帝的部族神身份,是其"不宁"、"不康禋祀"和姜螈弃子的根本原因.后稷得到各种动物的庇护,种植庄稼,敬事上帝,并获得了帝的认可.这一考验过程与周族发展农业、为殷商西伯的历史事实极其相似.姜嫄弃子传说,是早期殷周关系的生动体现.  相似文献   

8.
“图腾”始见于朗格的《印第安旅行记》。印第安语意为“他的亲族”。马克思说:“图腾一辞表示氏族的标志或符号。例如狼是狼氏族的图腾”。法国涂尔干(E·Durkhein)说:“一大群人,彼此都认为有亲属关系,但这个亲属关系,不是由血族而生,乃是同认在一个特别的记号范围内,这个记号,便是图腾”。朱天顺说:“图腾崇拜实际是自然崇拜或动物崇拜与鬼魂  相似文献   

9.
周族是公元前十一世纪开始,居住在陕西渭水中游以北的一个历史悠久的部落,在时间上,大约与夏、商两族同时。从历史记载来看,周的始祖名弃,弃的出生颇有传奇色彩,《史记.周本记》记载:有邰氏之女名姜嫄,在野外踩了“巨人”的脚印而受孕,生了一个男孩,名弃。自弃始,周人才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弃善于经营农业,尧举他为农师,舜封他于邰(今武功),号曰“后稷”。后来的大约二百多年里,周人为了躲避混夷侵扰,进行了两次大迁徙。第一次由第四世祖公刘率领从邰迁至豳(今旬邑)。第二次由周文王的祖父,第十三世祖古公亶父率领,从豳迁至岐山下的周原(今…  相似文献   

10.
西周春秋时代,流传着周族祖先后稷的历史,其中虽附会不少神话,但确也保存了周代民俗上的一些真实材料;原始宗教的“高禖”信仰,就是其中一个重要内容。汉唐以至近代的论著中,凡涉及“高禖”者均以祭祀求子嗣作为解释;但是,  相似文献   

11.
周始祖后稷的降生故事极具传奇色彩,后稷弃是帝喾长子的古史传说是不可信的,但后稷弃应是帝喾的后裔。姜嫄祈神而生后稷,结果却因胞衣连体的怪异现象被弃,反映了原始氏族社会迷信神谕及其神权崇拜的现象。  相似文献   

12.
西周王朝及其境内外的民族群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周王朝及其境内外的民族群体尤中一、西周王朝的建立、发展和华夏民族的稳定《史记·周本纪》说:“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孕者”。其后乃生周之始祖父后稷(弃)。姜原是有邰氏的女子...  相似文献   

13.
成都这个地名,最先出现在《战国秦策》。原文为“西控成都,沃野千里”。后世因为蜀国都城就叫成都,便分别把苏秦所说这个“沃野千里”定为蜀国之地,而把“成都”二字定死为蜀国都城的专称了。从公元前316年秦灭蜀,置成都县起,迄今二千二百九十六年来,只北宋初年乐史撰的《太平寰宇记》解释过成都二字的取义。他说:“成都县,汉旧县也。以周太王从梁山止岐下,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因名之成都”。这一推断,显然有三重错误。(1)、蜀族与周族都是唐虞以后,分别从梁州与雍州发展起来的。在周族迁歧以前这两族没有过政治军事的交涉,和经济文化的联系。这就不能说蜀  相似文献   

14.
龙为树神说——兼论龙之原型是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期以来,中外研究者对龙的原型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产生过“恐龙说”、“外来物说”、“龙卷风说”、“扬子(?)说”、“雷电说”、“华夏图腾说”等不同说法,其中“华夏图腾”说流行最广。最早持此说的闻一多先生认为,龙是一种虚拟的生物,它是由许多不同图腾糅合而成的综合体。这种说法自有其难以置信之处:一、从人类学报告与论著看,图腾物总是自然界中实有的物体,尚未见到以虚拟生物作为图腾的例子。二、在原始社会,不同的图腾部落合并后,一般是人数较少或较  相似文献   

15.
王学军 《殷都学刊》2012,33(4):65-72
自后稷(弃)开始,周族世居邰地,不密时周族遭遇大难,首领失去官职,部族也不得不离开邰地.首先经过或暂居到“赤国妻氏”、“大比赤阴”等与周族血缘相亲、地理相近的周边姜姓部族.之后周族先西行迁徙至距邰地直线距离约两百公里的庆州一带,又继续西迁至与昆仑之丘、不周山及西王母所居玉山相去不远的稷泽地区.稷泽地区远离周族祖居邰地,山峰丛立,河流密集,盛产玉石,多大湖泽,稷泽即为其一,利于潜藏,但不利于定居耕作,发展周族擅长的农业生产,因而周族又辗转迁徙到都之广野,利用当地优越的自然条件从事农业生产,有较长时间的停留.考虑到长远发展,周族最终在公刘率领下迁居关中豳地,重建邦国.周族窜于戎狄之间、最终重建邦国的历史与罗马史诗《埃涅阿斯纪》相似,依据目前零散不完全的记载推知周族大致迁移地区与方向为:邰一不密故城一稷泽地区一都之广野—豳.公刘迁豳于周族意义重大,“周道之兴自此始”,因而《大雅·公刘》盛赞公刘功绩,周族在草创之际犹“执豕于牢,酌之用匏”,行新国杀礼.此新国杀礼不仅标志着周族重返关中、建立邦国,更是周族坚忍不拔、拓展进取精神的仪礼化展现.  相似文献   

16.
周人始祖后稷弃是什么时代的人?古代文献中有三种不同的说法:1.弃为尧舜时代人。此说以今文《尚书·尧典》为代表:“帝曰:弃,黎民阻饥,汝后稷,播时百谷。”2.弃为夏末人。《礼记·祭法》:“是故厉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农,能殖百谷。夏之衰也,周弃继之,故祀以为稷。”3.弃的活动年代经历了唐虞夏三代。《史记·周本纪》谓帝尧时,“举弃为农师”,帝舜时,封弃于邰号后稷,“后稷之兴,在陶唐、虞、夏之际,皆有令德”。这些说法是互相矛盾的,于是自古以来的学者们不断地试图解释这些矛盾的说法,也大致形成了三种不同的看…  相似文献   

17.
《诗经·大雅·生民》讲述了周族祖先后稷的出生与业绩,其中隐含着某种迄今还未被人关注的奇特之处。通过揭示这种独特之处,并将它与其他的创始人传说,特别是古希腊神话和《新旧约全书》中的创始人传说进行对比,才得以显示周文化以及直接源自周文化的儒家、道家的独特的思想倾向。"缺失"在这里主要指"对象"的缺失,而不意味着意义与神性的缺乏。  相似文献   

18.
贾海燕 《殷都学刊》2008,29(4):28-32
颛项、帝喾为华夏族的第二、三古帝,他们与楚族先民均有莫大的渊源,然都与来自中原的楚族源说有更大的关联。先秦文献将楚族祖先祝融作为帝高辛的火正,又将它作为帝颛项的火正,这只能说明,三者都是生活在中原或者环中原同一时期的部落,楚先民都曾先后依附于前两者。颛项高阳发祥之地可能就为若水,都于帝丘,所葬之地鲋鰅山,即今河南内黄县梁庄乡的土山。这些都可以从楚国历史文化和楚族的生活习性得到旁证。  相似文献   

19.
夏部族图腾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人曾考证说,大禹原本是一条虫,从而遭到鲁迅先生的批驳。本文将通过考证说明,夏禹作为夏部族的祖先,因为治服洪水而受到部族人民的崇拜,被奉为神灵,被认为是水中之王——龙的化身。由此龙成了该族的图腾。一中国中原地区的远古部族,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族氏。大量的材料说明,他们一直沿  相似文献   

20.
予尝作鲧禹博说一文,云「后土、句龙即禹,烈山氏之子柱,亦即稷之化身。烈山氏后人说为姜姓,国语韦注:烈山氏,炎帝之号也。而后稷为姜嫄所生,汉书律历志载张寿王言郦山女亦为天子,在殷周闲,郦山、烈山一音之转。国语周语下载大子(?)之言曰:「自后稷之始基靖民,十五王而文始平之;」史记所引周世系,自后稷至文王,祗十五世,较之殷自成汤至纣共二十九世者,几短一半,则姜嫄当殷、周之闲,自亦可能。史记秦本纪:申侯乃言孝王曰:昔我先郦山之女,为戎胥轩妻,生中矞,以亲故追归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