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0 毫秒
1.
近代中国的经济立法,起始于清末新政时期。20世纪初,清政府为推行新政,发展近代工商业,陆续制订并颁布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带有近代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法律、法规,这些经济法规的制定和颁行,不仅在中国近代立法史上具有开创之功,而且对当时的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近代法制史上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一、清末经济立法的历史背景清末经济立法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首先,社会经济的遽变,引起法制的遽变。经济立法的产生和发展是一定物质生活条件或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决定的。鸦片战争以来,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相似文献   

2.
清末“新政”与中国政治体制的近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考察中国政治体制近代化历程,重大变革主要有三:即总理衙门之设;戊戌变法中的政治体制改革;清末“新政”中的政治体制改革。就变革广度和深度而言,清末“新政”中的政治体制改革已大大超过了前两次。文章就清末“新政”与中国政治体制近代化进行了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3.
温艳  王洪涛 《学术论坛》2007,30(9):168-171
清末新政期间,政府推行了一系列发展工商经济的政策,不再坚持以官办或官督商办的垄断经济为路向,而是扶植和奖励私人资本,建立自由的市场经济制度,使工商经济获得了较高程度的自由发展,从而为向现代社会转型奠定了不可或缺的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4.
清末新政对中国现代化具有积极意义。从改革背景及时机选择、改革重点与方式选择、改革措施与策略选择、改革成本与利益选择四个方面探讨清末新政的历史经验,可以从中抽象出某些原理或原则,掌握这些原理或原则将有助于现代化进程中改革战略的选择和改革政策的制定  相似文献   

5.
论清末国策转移的背景和目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在资本主义经济冲击下,中国封建经济开始解体,经济结构开始变更,相继出现了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在政治上阶级斗争激化,清朝统治危机,各阶级动向与改革思潮迫使清政府改变国策,实行新政。清末实行国策转移的主要目的不是过去学界所云:“为适应帝国主义需要”、“讨好帝国主义列强”,而是为了变更国策,巩固皇权;变法自强,振兴国势;卧薪尝胆,以雪国耻。在清末新政这一问题上,过去对慈禧的评价本贬斥过甚,而应恰如其分地作出公允的评价。  相似文献   

6.
刘士岭 《兰州学刊》2007,(3):157-159
清末西藏新政是清政府为巩固在西藏的主权而开展的一场改革运动,试图从社会经济、政治、军事和思想文化上改造西藏社会,以求加强统治,抵制西方列强的觊觎和分裂。满汉统治者的文化沙文主义、大民族主义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藏民族、藏文化的偏见和歧视,使得多数新政措施脱离了西藏的实际,加之新政排斥和拒绝西藏地方人士参与决策,决定了清末西藏新政失败的命运。  相似文献   

7.
清末新政对民生问题的恶性操作与社会矛盾的激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兴龙 《社会科学》2007,24(10):115-122
清末新政是近代中国早期现代化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在改革过程中,清政府面对由战争赔款和举办新政经费所引起的财政危机,通过各种额外的赋税加征,直接将经济压力转嫁给广大农民,使得农民对新政的态度由不理解、不支持转向排斥和仇视,从而引发了全国范围的以反对新政为标志的农民与政府之间公开的暴力冲突。尽管农民对新政不加区分的抗拒带有很大的非理性成份,却使得新政的推行失去了执行的社会基础,最终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相似文献   

8.
鸦片税是清末新政的重要财政基础 ,清末鸦片禁政导致鸦片税收日渐式微 ,新政的财源也日趋减少。朝野人士在鸦片禁政的高潮时期 ,对新政事业的各种举措颇有微词 ,官界非议和知识界的责难交互影响 ,对新政的评价愈来愈趋向低调 ;下层民众因新政筹款和禁烟财政抵补 ,群起反对兴学、警政、户口调查等新政举措 ,酿成风起云涌的民变风潮。晚清人士对新政的认知和评价趋于低调 ,根由均与清末财政困境有关。  相似文献   

9.
<正> 近代中国处于前所未有的时代巨变之中.自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至二十世纪初,洋务新政、戊戌新政和清末新政相继出台.对于这三次新政,史学界褒贬不一.尤其对洋务新政和清末新政的评价,或说成是反动的运动,或把它们同戊戌新政并列为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都未免失之偏颇,难以令人信服.本文试就这三次新政的发生原因、  相似文献   

10.
兴办近代中学教育是清末“新政”时期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黑龙江省中学堂是黑龙江近代以来第一所省立中学堂,对于近代教育相对落后的黑龙江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的建立、发展以及自身的局限性在清末黑龙江中学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典型性。黑龙江省中学堂是清末黑龙江中学教育初创的一个很好的缩影。  相似文献   

11.
清朝末年的变革与中国现代化之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朝末年的变革与中国现代化之思考田晓红自19世纪后期以来,近代中国经历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三次政府主导型的现代化变革运动。本文试图就清末新政在中国现代史上的地位,它在政治发展和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种种挑战和它对中国现代化改革可能提供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康有为与晚清民办经济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康有为对中国近代工业中官办和官督商办模式进行了猛烈抨击,明确提出应以民办经济为主.从各个方面大力促进其发展的思想主张.康有为的民办经济思想对西方资本主义经济观念在中国的初步形成,对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改变工商政策,以使民办企业成为新的主要投资者,以及戊戌变法中的经济变革和清末"新政"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3.
清末新政本身所存在的矛盾历来学者多有论述,然而在全面分析的同时,尤其应重视如下两个方面的突出矛盾:一是改革者自身的矛盾使清末新政运动由始便陷入困境,二是进一步激化的新矛盾如教育体制改革的矛盾等使新政改革在实施的过程中困难重重.再次审视清末新政的矛盾之时,我们发现困境中的改革与改革中的困境作为两大矛盾主线使得这场新政运动在最终自身瓦解的同时也使清王朝走向了终结.  相似文献   

14.
清末新政的现代化意义王华伟在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行将崩溃之前,细心的人们不难注意到它为挽救自身所作出的一系列努力,多年来,人们倾向于认为这无非是一场“虚假的改革”,是清王朝用以掩饰自己灭亡命运的障眼法,以此为基础,对清末新政的实质内容的评价也多贬大于...  相似文献   

15.
文章主要论述了清末“新政”与江苏教育运动的关系、江苏教育运动的发展进程及其对江苏社会发展的影响。文章认为清末“新政”首先是从兴办教育开始的,并且将其贯彻始终,成为“新政”的主要内容之一。清末“兴办教育”令颁布以后,江苏各属闻风而动,社会各界也纷纷响应,兴起了一股教育运动。在短短的10之中,先后创办了大、中、小学和各级师范、实业学堂2100多所,对江苏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有力地推动了江苏现代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叶瑞昕 《河北学刊》2002,22(2):136-140
清末“新政”是清廷为挽救统治危机而采取的自救措施。在这个自救的过程中 ,清廷一方面希冀引入欧美、日本的富强之术来改革弊政 ,另一方面又紧紧把住“三纲五常”这个传统的伦理纲常不放。此种首鼠两端的变法模式 ,与以往的中体西用模式有联系性 ,但更有与当时的政治外交环境相适应的新特点。本文以清末“新政”的两个中心观念为线索 ,逐层揭示了“新政”得失的一个深层次原因 :“新政”发动者难以克服其自身变法不变心的致命痼疾  相似文献   

17.
科举停废与清末政情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清末新政时期的停废科举 ,从戊戌的变科举发展演变而来 ,由维新派主导转为疆吏与朝臣唱主角 ,经历了三个阶段的递进。其决策过程 ,反映了清末政情的一个重要特征 :各项新政虽自上而下地通过朝廷政令颁行 ,其决策过程却往往由地方促动中央 ,即疆臣互相串联沟通 ,自下而上地提出议案 ,并以各种手段权谋 ,设法联络及鼓动枢要。由疆臣合力而枢臣同声 ,成为新政改革的重要模式之一  相似文献   

18.
江满情 《江汉论坛》2003,53(4):87-90
清末,张之洞督鄂新政与湖北的财政状况密切相关。张之洞督鄂时,湖北已经初步形成了“地方财办地方事”的地方财政,这是湖北新政的财政前提。新政期间,湖北近代商业的发展和张之洞的重税政策,使湖北财政收入大幅增长,不断为新政提供财源。但由于张之洞始终未建立起近代财政制度,尤其是预算制度,湖北财政的收支缺乏统筹规划,这对湖北新政产生了十分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清末新政是 1 9世纪末 2 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一件大事 ,近代社会的士绅以其独特的见识和目力在近代化的道路上推动新政前进 ,使新政全面打开中国的现代化闸门 ;另一方面新政的各项措施尤其是军事变革以其历史的前卫性对士阶层的命运起了主宰作用 ,士阶层的消亡成为不可避免的历史命运。清末新政与士阶层的互动体现了历史进步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20.
清末新政是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一次重要的改革。然而 ,清末新政却失败了 ,清王朝也在改革中寿终正寝。本文从腐败的角度出发 ,从三个方面论述了腐败是如何导致新政失败的。一、清廷一味坚持君主专制和皇族集权延误了新政破旧布新的时机 ;二、统治阶级内部的争权夺利削弱了中央政权的领导力 ;三、新政推行以来的贪污腐败制约了改革方案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