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美国排华法的废除基于多种原因,既有经济上的因素又有政治上的因素。中国劳工因较过去优化了的的工作结构,唐人街不断提升的形象,以及年轻一代华裔的积极融合态度——所有这些都向美国社会呈现出华人的崭新面貌。同时,二战的爆发为在美华人展现自己的潜能提供了一个宽广的平台,它成为直接改变美国华人命运的转折点。此外,中国日渐提升的国际地位,美国媒体对中国人的正面宣传等,所有这些因素汇合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将排华法推向终结。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美国、德国、日本和法国等发达国家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总结了发达国家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5种基本经验。这些经验为中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发展模式、发展动因、发展基础、组织效率、发展环境等方面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18 72年清政府派遣教育使团作为中国第一个外交使团赴美这一历史事实 ,对于中美外交关系 ,以及中国早期的整个对外关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虽然派遣教育使团的最初目的是为了管理中国留美学生的事务 ,但实际上 ,使团开展的活动涉及外交、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各个方面。这些活动不但扩大了中国在美国的影响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在中美外交关系中的被动地位。同时 ,使团对拉丁美洲华工所受迫害的调查 ,还为中国政府 1 875年赢得和西班牙、秘鲁的条约谈判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相似文献   

4.
新华商主要是指近年来在以高科技创业为主流的新经济活动中涌现出来的一大批企业家,从美国的杨致远、王嘉廉、刘耀伦、陈丕宏、段晓雷到香港的李泽楷、阳光卫视的杨澜,再到中国内地的王志东、张朝阳、田溯宁,这些人生动地诠释了新经济的力量,也打造了年轻一代华人“知本家”或新华商的创业传奇。随着中国大陆经济蓬勃,社会发展,愈来愈多赴海外的留学生放弃国外的优裕生活,选择回国发展,成为推动中国经济改革的新动力。其实,无论回国创业还是留在海外,似乎不能一概而论。具有国际特征的海外学子将成为推动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族北…  相似文献   

5.
美国的中国研究始于新传教士的来华活动,他们的研究对美国认识中国起了重要的“桥梁”作用。文章通过对美国这些新传教士中国研究的主要成就和中国观的简单梳理,就其特点与影响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6.
乞丐的选择     
郭龙 《社区》2010,(29):27-27
在美国的街头。一些社会学家在一群年轻的乞丐中搞了一次调查活动,这次调查活动是给这些乞丐施舍一些东西,施舍物有三种:100美元、一套西服和一盆以色列蒲公英,这些乞丐只能选择其中的一样。  相似文献   

7.
刊于香港《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夏季号(总第26期)。文章指出,中国金融风险的主要因素是内生性的。该文从中国经济和国际经济的摩擦的角度,即从金融和对外开放局面,研究中国金融危机发生的可能与防范。90年代以来的中国经济比起美国经济来,有以下特点:一是规模相对小;二是经济增长速度快;三是货币发行速度快;四是高通货膨胀率;五是高利率;六是高汇率;七是高资产价格。这些特点使得中国经济处于比美国经济在实际经济素质上低一个层次,而在货币经济上高一个层次。在对外开放不足时可以依靠所谓“四道防线”:外贸顺差、…  相似文献   

8.
美国对中拉关系的发展怀有种种疑虑,中国是否对美国在拉美的利益构成“威胁”,引起了美国学者的广泛争论。美国新保守主义学者无视中拉关系发展的事实,刻意歪曲、夸大中拉关系对美国的影响。中拉关系的发展得益于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有利的国际环境,并不针对第三方。毋庸讳言,中国因素推动拉美经济繁荣,有利于美国扩大在拉美的经济利益,符合美国在拉美的利益诉求。  相似文献   

9.
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成功举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也已成功闭幕,素有“小奥运会”之称的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也于2011年8月在深圳举行。夏季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长驻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的中国将举办更多的大型国际活动。这些大型国际活动需要众人参与,其中,高校学生凭借流利的英语表达能力为大型国际活动提供各种优质服务,也是这些活动成功举办的重要保证。对夏季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培养志愿者的实证研究,有助于推动我国高校英语教育的改革,以进一步更多、更好地参与大型国际活动。  相似文献   

10.
东吴大学的创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吴大学创办于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时期。晚清中国社会的深刻变化。美国监理会在中国的传教活动和创办教育事业,是东吴大学创建的历史条件。东吴大学的创办酝酿于1899年,决策于1900年5月,1900年冬制定校董会章程、建立校董会和选举校长,1901年3月正式开办,1901年6月在美国田纳西州注册。以1900年或1901年为东吴大学创办的时间各有所据,而以1901年3月为最妥。  相似文献   

11.
美国“重返亚太”后,把在亚太地区的全面参与作为维护其国家利益和霸主地位的全球战略。以东南亚为通道,美国通过军事、经济、外交、文化等多种形式对中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制造中国威胁论,遏制中国崛起和削弱中国对东南亚国家的影响。因此,云南省在桥头堡建设中要高度重视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正确认识经济发展与政治认同的关系,关注宗教渗透问题,自觉传播和维护中国和平发展的形象。可通过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加强文化建设、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建设相适应、落实党的群众路线等策略来多途径保障云南桥头堡建设中的意识形态安全。  相似文献   

12.
战后初期美国在中国东北的情报活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战后初期,美国为实现其远东战略,将中国东北作为其情报战的重要场所,派出大量情报人员,在东北和华北等地建立起间谍网络。美国在东北的情报活动由两部分组成:其一是专业情报组织派遣专业情报人员进行活动;其二是由美国外交人员进行情报的搜集与报告。这一时期美国获取情报的主要目标是苏联和中国共产党在东北的活动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为美国制定对苏政策、对华政策提供依据,服务于冷战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费正清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也是影响美国对华政策的重要智囊之一。20世纪40年代,他两度来华通过对中国自由派知识分子的命运、对腐败的国民党政府和对共产党人的观察、思考,认为国民党政府气数已尽,美国必须调整其对华政策。正是由于费正清等人的远见卓识和极力建议,美国决策层及时地调整了对华政策,从而在客观上加速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  相似文献   

14.
针对美国制造的网络小游戏《植物大战僵尸》游戏角色的形象建构和本土化战略进行了深入分析,试图解析其代表的文化符号和象征意义,以及表现出的文化意识形态倾向。通过分析得出,对网络游戏背后的美式文化意识形态必须提高警惕。  相似文献   

15.
从抗日战争后期到解放战争,美国政府先后派遣赫尔利和马歇尔来华调解国共矛盾,美国的对华政策逐渐从扶蒋联共、限共走向扶蒋反共。中共对美国的态度也从合作、中立、走向敌对。由于美国的全球战略是以同苏联争夺为核心,并把反苏与反共相联系,形成两种制度之争,随着美苏冷战在欧洲逐渐兴起,美国对华政策也坚定地走向援蒋反共。中共顺应中国革命发展方向,充分利用中美苏三国四方之间的各种矛盾,在冷战与内战的交织中最终赢得中国革命的胜利。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文化大革命"爆发伊始就引起美国学界和决策当局的关注.根据对中国局势的分析,美方对"文革"采取"静观待变,尽量不表态"的策略.这一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主流仍是视中国为危险的敌人,继续其"紧逼遏制"战略.中美长期相互敌视以及美方在对华分析和认识上的局限乃至错误是致使中美关系在"文革"初期未能有突破性进展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30年代,针对美国白银收购政策给中国带来的巨大灾难,中国要求美国改变这项政策,由此,在美国政府内部引发争论。美国国务院为避免触怒日本,主张美国自行修改白银政策或联合其他国家共同解决;而财政部从反对绥靖日本的角度出发,主张给中国以经济援助,并将其作为政治支持中国的有力工具,最终财政部的意见占了上风。世界局势的变化和罗斯福在不同时期的政策考虑导致了这种结果的出现。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 6 0年代中期 ,美国对华政策有所调整。与此同时 ,美国在中国驻联合国代表权问题上的态度也有所松动。学术界对研究委员会决议在中国进入联合国过程中的作用问题尚缺乏研究。建立研究委员会是比利时、意大利等国家率先提出 ,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美国同意并支持提案 ,这表明了美国在中国驻联合国代表权问题的态度有所松动 ,同时美国以此采取拖延的战术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阻止并延缓中国进入联合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潘蓉  肖河 《国际论坛》2020,(2):93-109,158,159
"修昔底德陷阱"是一个颇具改进潜力的理论机制,简单地批判和拒斥这一概念既无助于拓展对大国竞争的理论研究,也不符合对当前中美关系发展现实的直观感受。如果用军备、冷战竞赛或者破坏性政策来代替战争作为因变量,"修昔底德陷阱"理论更是能够具备相当程度的解释力。不过即使如此,利用该机制来分析当前的中美关系时,仍然要仔细审视这对关系是否适用于该理论的关键逻辑--美国对中国的实力增长真正地感到恐惧。从政治心理学中恐惧的概念出发,结合美国国内的相关讨论、政策表述和对华行为,可以看出美国目前并未恐惧中国,其行为更多是为了追逐利益和声誉,其整体对华外交政策以"碎片化"和"追逐风险收益"为主要特征。这意味着"修昔底德陷阱"可能尚未在双边关系中触发。美国的对华政策的主要变化是将"规范"中国的重点从政治和安全领域转移到经济领域,更多是其对冲战略的重心调整而非"质变"。"修昔底德陷阱"尚未触发的结论有其双重意义:积极而言,不必夸大美国的制华政策,激烈的经贸摩擦并不必然滑向"新冷战";消极而言,中美关系仍然有很大的恶化空间,如果持续互动不当,还会招致更具破坏性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靳风 《国际论坛》2020,(2):78-92,158
近年来,"灰色地带"相关概念成为了美国学界所热议的话题,其认为在大国竞争回归的背景下,"修正主义"国家正在诉诸具有模糊性、不对称性与渐进主义特征的"灰色地带"手段威胁世界秩序与美国的国家安全。作为一个相对较新的学术议题,"灰色地带"的理论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中外学界对"灰色地带"行为的特征、"灰色地带"冲突升级模式的研究仍不够充分。与此同时,美国政府与学界将中国的部分对外政策贴上了"灰色地带"手段的标签,鼓吹以更强硬的政策应对来自中国的挑战,为中美关系的发展带来了一些不确定性。本文从解析"灰色地带"的相关概念出发,阐述中美间当前存在的"灰色地带"冲突,探讨"灰色地带"冲突对中美双方造成的挑战,并对如何管理中美间的"灰色地带"冲突进行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