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大学学风建设目标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明确大学学风建设目标是搞好大学学风建设的前提。大学学风建设目标的依据一是先进性,二是和人才培养目标相符合,三是要体现科学精神和素质教育的宗旨,四是体现民族利益和时代精神。大学学风建设的目标一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精神,二是追求思想进步和道德的完美,三是以振兴民族大业为己任的爱国精神和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博大胸怀,四是具备纪律观念和法制精神。  相似文献   

2.
一分为三是人类认识最普遍的规律和最基本的思维方式.黑格尔运用一分为三思想方法,将自己的哲学体系划分为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三个部分.黑格尔逻辑学,整个的是概念的产生、变化和发展,是矛盾的对立统一和消散,是事物的量变、质变到量变,是运动的肯定、否定和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无论是基本范畴和观点,还是认识观和方法论,或者是揭示和阐述的基本规律,乃至是体系构造的基本框架和骨干,都充满着一分为三的辩证思想.  相似文献   

3.
德育和智育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古老而现实的问题。在历史上,德育和智育的关系有过平衡与渗透;但更多的是不平衡,甚至是分离,它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危机。现代社会,德育和智育必须走向平衡,实现渗透,这是历史的选择,也是德育和智育关系的必由之路。研究现代社会的德育和智育关系的平衡与渗透,是一个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课题。  相似文献   

4.
关于体育人文精神价值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是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和展示,体育是人类理想的和理性的生存状态和生存模式。体育的竞争拼搏精神,挑战自我和超越极限尝试,公平竞争,遵守规则,保持中立,尊重对手,默契协作,永远没有止境的努力和追求等等,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都是人文精神的内在价值。因此,体育价值决不仅仅是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体育运动和体力劳动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它是对异化的克服,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回归,是人类文明进化的标志和象征。  相似文献   

5.
文化定义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的定义从教育、艺术到日常社会生活的重心转移,揭示文化是意义和意识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是社会意义和意识的生产、消费和流通的过程,它不光是静态的,也是动态的,不光是社会生活的产物,也是社会生活何去何从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当代的马克思主义 ,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江泽民同志 ,站在新的历史高度 ,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集中体现就是“三个代表”思想。它们内在的科学道理和哲学思想是一致的 ,是一脉相承的。我们应当完整准确地学习理解 ,使之贯彻和落实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相似文献   

7.
权威问题一直是人类关心和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所不能缺少的,它根源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权威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它是人类在实践中对社会规律的发现和总结.科学的权威观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是科学和价值的统一,是社会规律的表征,是人民的意愿.  相似文献   

8.
先进文化就是指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人类文化进步的结晶,是适应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文化,是人类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是人类的精神和灵魂的外在表现,是在根本上有利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要培育和创新先进文化,必须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创新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文化创新成果则是当今时代精神的精髓,文化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不断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
发展是中心,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改革的直接目的和保持稳定的根本基础;改革是发展的直接动力和促进稳定的基本途径;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必然结果。发展是绝对的,是硬道理,必须以发展为中心,发展与改革稳定是辩证的统一,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0.
论审美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美解释是审美活动的必要组成部分,是在审美体验基础上对审美意义即生存意义进行的解释,是运用理智对作为生存体验的最高形式的审美体验进行反思、分析,从而获得自觉性,把握审美意义的过程和结果。审美体验是审美解释的基础和对象;审美解释是审美体验的概括和抽象。审美解释是获得审美意义的必要环节,是由审美体验到审美意义的过程。从审美体验出发,分解、打破这种体验的混沌状态,进入理解和阐释,就是文学意义的建构。审美解释包括两个环节,一是分离审美体验的身体性,产生审美意识,包括审美理解和审美判断;二是对审美意识进行反思,进入审美阐释和审美批评。审美解释必须包括审美评价(作为对审美情感的反思)和审美释义(作为对审美直觉的反思),且二者是同一的。审美解释既具有历史性,又具有超历史性,是历史性与超历史性的同一。历史性是基点和起点,超历史性是超越和终点;审美解释的历史性是过程,是外在的形式,而审美解释的超历史性是结果,是内在的实质。审美解释本质上是超越性的,它突破历史的局限,成为自由的活动,并获致终极的审美意义--生存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自然环境是哺育人类的摇篮 ,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与自然环境是内在的依存、保护、改造和利用的关系。科学的自然观 ,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是认识和处理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唯一正确的思维形式。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 ,是人类同自然界关系的内在要求。如果人类不顾自然界的运动规律 ,任意损害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 ,其后果必然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现代文明社会不仅应该是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高度发达的社会 ,而且也应该是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  相似文献   

12.
论和生     
和生,一是生,二是生和,两者缺一不可。和生万物,生生不息,生是和的思想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生,意味着生存、发展、创新;生和,就必须以和为出发点与落脚点,以和为出发点与落脚点就是以人类的根本长远利益为出发点与落脚点。和生真善美,和生包含仁生,和生是自他两利,和生是人类在21世纪生存、发展、创新的唯一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13.
对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道德中整体主义思想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社会、为国家、为民族的的整体主义思想 ,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中的核心和精华 ,是民族精神之所在。这种思想和精神使中国几千年来始终保持了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 ,继承和发扬这一思想是每个公民的社会责任 ,是推进四化建设、促进民族振兴和国家兴旺发达的精神力量 ,要继承和发扬这一思想和精神 ,并非是口头的表白 ,其重要的是在于实践 ,在于每个人的无私奉献  相似文献   

14.
在基督教中,爱作为精神和理性的本体,是认识和行动的基础,是获得救赎和幸福的根本力量.在基督教伦理中,爱是首要的德行,它体现了基督教伦理与其它宗教伦理的共通和分野.爱是联结神和人的关系纽带.爱不仅是神、也是人的本质所在.  相似文献   

15.
王蒙 《社区》2009,(2):29-29
生活不是单一的,情绪也不是单一的。欢乐和痛苦,压抑和奋争,胜利和挫折,常常交织在一起。喜悦,是一种智慧,一种超拔,一种悲天悯人的宽容和理解,一种饱经沧桑的充实和自信,一种光明的理性,一种坚定的成熟,一种战胜了烦恼和庸俗的清明澄澈。它是一潭清水,它是一抹朝霞,它是无边的平原,它是沉默的地平线。  相似文献   

16.
浅谈区域产业转移和结构优化的推进路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区域产业转移和结构优化 ,可以理解为一个区域内部和外部国民经济不断发展和强化的过程。从这个角度来看 ,区域产业转移和结构优化推进路径是这样的 :首先是商品输出 ,是指对邻近市场乃至国际市场的商品输出 ;其次是市场拓展 ,是指通过有形或无形市场的拓展 ,进而使企业具有更大的市场空间 ;再次是资本输出 ,是指企业通过资本输出而推进的商品输出和市场拓展 ;最后是人才联合 ,是指通过人力资本的累积而达到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 ,这也是区域产业转移和结构优化最具效率的一个层面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 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时代精神的精华。它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邓小平哲学理论是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发展,是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 论述,是面向新世纪创造性运用唯物史观的重大成果,是在新的时代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 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我们行动的指南。  相似文献   

18.
新诗的大众化是历史和现实的选择,是诗人和读者的共鸣,是创作和美学的追求。新诗要走出生存困境,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读者,实现大众化是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底蕴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1978年真理标准大讨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产生的历史起点, 实践观点是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生产力观点和生产力标准是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 人民群众观点和人民利益标准是理论体系的价值内容和价值标准, 唯物辩证法矛盾学说是理论体系的基本方法论.  相似文献   

20.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撑和不竭动力,是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源泉。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弘扬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前提保障和强大动力支撑,是克服小康社会建设道路上各种矛盾和困难的力量源泉,是顺利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重要思想保证。大力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