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中国农村集体经济制度改革已经成为农村体制改革的深水区,由此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与矛盾不断累积。在此,广东南海一直处在制度与体制改革创新的前沿。“政经分离”是南海探索适应新时期发展需要的一种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分析和研究这一新生事物对破解“城乡二元结构”、解决农村发展深层次问题具有理论与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面临的“瓶颈”约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面临八大"瓶颈"约束:(1)人口众多与耕地面积锐减的矛盾;(2)农业总产值低与农村劳动力众多的矛盾;(3)大量农业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吸纳能力较弱的矛盾;(4)农业劳动力生产率低、土地零碎化严重与农民渴望增收的愿望相矛盾;(5)农村壮劳力的大量转移与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矛盾;(6)国家粮食安全与农民种粮积极性低的矛盾;(7)粮食供给与需求的矛盾;(8)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与农业战略地位不相称的矛盾.由此提出四大应对措施,即转变思想观念,把农业发展放在国家战略的高度来看待;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创新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投入比例;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农村资源缺乏流动性,利用矛盾极其突出,极大地阻碍了现代化进程的整体推进.为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行.本文基于2014年7月对重庆998个土地流转主体的问卷调查①结果,总结重庆农村产权交易市场的发育现状,对交易绩效进行分析评价,为相关研究及政策制定提供参考.调查结果显示,重庆农村产权交易市场有待建设,土地流转及地票②交易在推动三农快速发展过程中成效显著,广大农民对现有农村产权交易政策总体满意.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业改革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及其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农业改革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及其对策许经勇一、农村微观经济基础的重新构造与现行土地产权制度的矛盾近十几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无疑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结果。作为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出发点的农村微观经济体制改革,是以否定“一大二公”、“...  相似文献   

5.
自20世纪末以来,我国新的农村人地矛盾凸显,具体表现为建设用地扩张与耕地保护的量性矛盾、劳动力与土地资源配置失衡的结构性矛盾、土地细碎化与发展现代规模农业的技术性矛盾以及土地资本化需求与产权安排的供需矛盾。从目前形势看,这些矛盾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如何有效化解并系统推进对农村人地矛盾的治理是各级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6.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最基本的农村经济体制要保持长期不变,但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实践中的具体运作方式,却必须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现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具体运作方式已不能适应农村经济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它和农村经济现代化的矛盾冲突已越来越多地表现出来。只有承认这些矛盾,并科学地分析和解决这些矛盾,才能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逐步实现农村经济现代化。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西部土地面积辽阔但生态环境脆弱这一特点出发,提出在西部大开发中,必须加强土地资源计划管理,优先建设两个生态工程,正确处理开发用地和保护耕地的矛盾,发展高科技农业推进西部农业现代化.  相似文献   

8.
承包土地和家庭人口不符造成人地利益矛盾突出,家庭分散经营制约了现代农业发展,农村普遍开始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尚不规范。针对这些现实问题,通过对河北农村的实际调查研究,本文提出发展农村统一经营服务项目,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建立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  相似文献   

9.
现代农业的发展与农业人口息息相关,农村人口的过剩将直接影响农业生产能力、农民人均收入。现实中如何解决农业发展与农业人口的矛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面对的一大难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于发展农村经济,核心在于提高现代文明,农村人口的劳务输出是解决农村人口与土地之间矛盾、农村人口素质与现代农业技术之间矛盾、农村收入较低与实现小康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也是农业人口大县新农村建设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0.
《南都学坛》2017,(2):123-124
在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土地流转与小城镇两者对彼此产生相互作用和影响。一方面,农区土地流转对周边小城镇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通过土地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进而逐渐发展农业工业化和现代化,这是我国现阶段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农区小城镇将成为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服务载体,也是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的中坚力量。另一方面,小城镇的发展对农村土地流转也会产生促进作用。小城镇的发展会进一步吸引周边农村地区农民进入城镇工作和生活,这有利于农民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出去。在发展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地方政府应理清农区土地流转与小城镇发展二者的关系,避免土地流转存在的相关问题和小城镇与现代农业配套衔接问题的发生,从而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互促局面。  相似文献   

11.
以农村土地整理为平台实现农村农业的现代化。通过对农村土地整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引出了农业现代化对农村土地整理的新的要求,最后提出了政策建议。土地整理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不仅提高了土地效益的安排、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同时又增加了许多农业技术创新,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2012,(8):3-26,28
土地,是民之根本,也是国之根本。对于中国来说,确切来讲,土地是广大农民之根本。所谓根,即关乎生存的话题。近些年,围绕着农村土地问题,诸如强制拆迁、小产权房、基层集体土地寻租等现象颇有愈演愈烈之势。而进入本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进一步加快,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开始加速推进。城市化过程的加速在推动农村人口大规模向城市迁移的同时,带来了城市实体规模的迅速增大和城市空间范围的大幅度扩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突出的矛盾和问题,而这些矛盾与问题都或多或少与我国现有土地制度存在的根本性体制缺陷问题有紧密关联。土地制度改革迫在眉睫。今年2月15号,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2012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会议强调,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仍处于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要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大胆探索、勇于实践,通过改革解决制约科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体制性问题。在深化农村土地改革的问题上,会议提出要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扩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制定出台农村集体土地征收条例。这意味着农村土地改革正在释放一系列积极信号。这或许表明,中国土地制度的改革已经进入"试水区"。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60年代末,南海海域被发现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这激起了南海周边国家侵占南海岛礁、勘探海域的贪欲.菲律宾因技术力量薄弱,就吸引国际石油资本合作勘探南海石油资源,并不断加强所占南沙岛礁的军事力量,“保护”其石油钻探活动,其举动激化了南海矛盾.为求得南海局势的平稳发展,解决南海争端最现实的办法还是我国政府提出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2012,(8):3-28
土地,是民之根本,也是国之根本。对于中国来说,确切来讲,土地是广大农民之根本。所谓根,即关乎生存的话题。近些年,围绕着农村土地问题。诸如强制拆迁、小产权房、基层集体土地寻租等现象颇有愈演愈烈之势。而进入本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进一步加快,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开始加速推进。城市化过程的加速在推动农村人口大规模向城市迁移的同时,带来了城市实体规模的迅速增大和城市空间范围的大幅度扩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突出的矛盾和问题,而这些矛盾与问题都或多或少与我国现有土地制度存在的根本性体制缺陷问题有紧密关联。土地制度改革迫在眉睫。今年2月15号,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2012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会议强调,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仍处于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要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大胆探索、勇于实践,通过改革解决制约科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体制性问题。在深化农村土地改革的问题上,会议提出要推进农村集体土她确权登记发证,扩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制定出台农村集体土地征收条例。这意味着农村土地改革正在释放一系列积极信号。这或许表明,中国土地制度的改革已经进入“试水区”。  相似文献   

15.
南海市地处广东省中部、珠江三角洲腹地,靠近香港、澳门,紧连广州,环抱佛山市区;全市总面积1150.5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8.5万,有华侨和港澳同胞40多万,是著名侨乡。市内河流纵横,土地肥沃,交通发达,经济繁荣。 回顾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南海这块土地展示了神奇的魅力,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发展大大超过了它有史以来的两千多年,1993、1995年连续两届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评比名列第三,被誉为广东四小虎之一。1999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5亿元(当年价),比1978年增长50.2倍。三大产业快速协调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根据南海紧…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张 “精准脱贫”的扶贫方略改善农村基本生存型民生,通过创新土地经营制度和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建构农村发展型民生,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来推进农村普惠型民生,布局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农村民生的高质量发展。习近平对农村民生的理论创新体现着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体现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着新时代我国农村社会建设的基本思路。这成为全党在新时代开展“三农”工作的指导思想,有利于我国在新发展阶段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我国农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新发展阶段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农村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葛元仁 《中华魂》2020,(4):20-24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但不是农业强国。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但社会主主义制度下的农业现代化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土地私有化下的农业现代化,它是建立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的农业现代化。只有这样,农业才能成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支撑社会主义的大厦。这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不变,共产主义方向不改的关键举措。中国的农民、农村、农业问题,从革命战争年代至今,始终是中国共产党高度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内生型农村城镇化的运行机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集中”(人口、土地、工业)发展模式是农村城镇化的科学选择。土地、人口、经济的集中,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空间结构的转变是内生型农村城镇化的全部内容。在运行过程中,人地矛盾是其初始动力,农业发展是其内部推力,乡镇企业发展是其后续动力。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极为困难和农村危机日益严重的背景下,土地问题成了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源性问题。中国共产党通过开展土地革命,把农民对土地的需要与革命的价值取向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此举不仅在实践中有效地解决了革命的主要动力问题,而且还在理论上廓清了革命与现代化之间的逻辑关系。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1975—1985年转型时期陕北农村人口的再生产和家庭关系,文章将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视为一种历史文本,以双水村为样本,通过数据统计与文本阅读,分别讨论生活资料、土地制度、国家政策、文化、教育等因素的影响,认为:人民公社时期和承包责任制后生活资料、土地制度和国家政策对陕北农村的生育情况有不同的影响;农村教育成本很高,但农民始终尊重教育,女性生活空间也因此向外延伸;家庭关系和农村文化秩序产生诸多变化,这也正是农村现代化发展进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