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粤剧是以梆子(即西皮)、二簧为主要腔调的皮黄剧种,皮黄入粤是粤剧形成的标志.作为民间演剧的历史传承,"江湖十八本"对于探寻剧种的流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粤剧"江湖十八本"是皮黄入粤之初的一批优秀传统剧目,它保留了粤剧"外江戏"阶段的许多遗存,是研究粤剧源流的重要依据.经考证,粤剧的"江湖十八本"最初只有十大本,它来自陕西的汉调二簧,汉二簧实即历史上的秦腔,早在清康熙年间即已风靡大江南北,它是所有皮黄剧种的鼻祖,粤剧是秦腔在两广本土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徽戏与徽商     
周筱华 《江淮论坛》2002,(4):126-128
徽戏的发展与徽商有着密切联系。徽商为徽戏的兴盛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徽商的审美情趣影响着徽戏的思想和艺术。徽戏的诸腔杂奏、不断演变的特点,体现了徽商兼收并蓄、开放创新的风格;徽戏的追求排场豪华、武艺高超等舞台表演艺术,也是徽商的精神需求、审美选择的结果。没有徽商就没有徽戏艺术的广泛传播。  相似文献   

3.
白字戏是流行于广东海陆丰地区的一种戏曲艺术初与潮剧共名,后来专指海陆丰白字。两个剧种在剧目、音乐声腔、表演、舞台美术上基本相同,区别主要在于后来各自发展和规范的方言,白字戏用海陆丰方言,潮剧用潮州方言,系同一语系派生的两个孪生方言剧种白字戏具有悠外的历史传统、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丰富的艺术价值,2006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广东最大的剧种———粤剧的历史与未来改革思路进行讨论,指出:一、最迟明成化年间已存在的本地酬神土戏,先后受到弋阳腔、昆腔、梆黄等比较完美的戏剧形态与唱腔的影响,采用“戏棚官话”演唱梆黄腔调,清中叶以后逐渐加入广州方言和本地音乐成分,成为现在以粤语演唱的粤剧。二、粤剧的改革应考虑克服方言障碍,在保留粤剧的本质特征———粤曲的前提下,在对白中加入类似京、昆剧种的韵白,以利于非粤语方言区的广大观众的接受和认同。“戏棚官话”的历史为这一改革提供了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粤剧,又称为广东大戏和广府戏,它继承了古代歌舞、百戏、元明南戏、明清传奇等优秀传统艺术,经数百年兼收并蓄,已成为流传五大洲的一大剧种,被誉为“南国红豆”。粤剧的起源与佛山琼花会馆有密切的关系。佛山是明清时期四大镇之一,手工业行会和商业会馆以及神庙众多,酬神的神功戏早在元明就已存在发展。进入清代,随着佛山神庙、宗族祠堂、商人会馆的大量兴建和外来侨寓商人的通入,需要大量的神功戏酬神。而数量庞大、行业繁多的手工业者队伍也常常要庆贺师傅诞,学徒满师亦要请戏。土著宗族的祭祀需要、侨寓商民的文化生活需要和手工业者的行…  相似文献   

6.
谈小戏     
(一)小戏的战斗力中南区戏剧观摩演出大会为“革命現代戏要迅速地全部地占領舞台”組織了大批“炮弹”,其中,中小型剧目显示了无比鋒銳的战斗威力,不但数量上占了全部汇演剧目的将近一半,而且思想內容和艺术魅力比起长戏来,也是珠輝玉灿,各有光采!小戏在这次規模空前的  相似文献   

7.
目前学界对粤剧形成于何时持有不同看法,问题的关键在于对如何才算粤剧没有统一的标准。本文主张声腔是衡量一个剧种形成的最重要因素,并从粤剧早期梆黄分开演唱、剧本标记牌调的习惯、乐队定弦的习惯、西秦戏与粤剧的关系等方面进行考察,认为粤剧的形成,当始于清代乾隆年间本地班唱梆子,“广腔”并非粤剧的雏形。粤剧在道光之后才成为皮黄系统的一员。  相似文献   

8.
李日星 《学术研究》2007,(12):154-158
"粤剧"称谓的逐渐通行是在20世纪初期改戏棚官话为广州方言以后。长期以来,由于对粤剧缺乏明确的界定,粤剧等同于广东戏剧和本地班,致使粤剧形成的历史线索和发展阶段,至今众说纷纭:粤剧史,成了700年的广东戏剧史,或400年、或300年、或150年的本地班发展史。粤剧概念模糊,是导致粤剧史分段分歧的根本原因。粤剧史的研究,必须从剧种构成要素切入,以确立明确的概念为前提,才能在纷纭复杂的戏剧文化中把握粤剧来龙去脉的发展走向,做出符合历史的科学判断。  相似文献   

9.
敷衍妙善修行而成为观音菩萨的《观音得道》,是粤剧史上不断编排演出的重要剧目.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改编,该剧逐渐发展为以妙善、韦陀爱情发展为线索的叙事模式,而且故事内容也愈加世俗化.这些特点,既体现了早期粤剧的编排体制,符合粤剧总体的发展进程,更与岭南文化所具有的世俗化、通达性相一致.而如此世俗化的观音本生故事戏的演出,也很好地寄予了人们虔诚的观音信仰.  相似文献   

10.
敷衍妙善修行而成为观音菩萨的<观音得道>,是粤剧史上不断编排演出的重要剧目.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改编,该剧逐渐发展为以妙善、韦陀爱情发展为线索的叙事模式,而且故事内容也愈加世俗化.这些特点,既体现了早期粤剧的编排体制,符合粤剧总体的发展进程,更与岭南文化所具有的世俗化、通达性相一致.而如此世俗化的观音本生故事戏的演出,也很好地寄予了人们虔诚的观音信仰.  相似文献   

11.
我在粤剧舞台三十多年的艺术生涯中,主演过数十个风格不同的长短剧目。塑造许多性格迥异的古今人物角色。从小武须生、武生和大花脸等不同的人物表演。力求发挥艺术潜质,宽阔戏路。一个演员要在舞台上扮演好一个剧中人物是不容易的,特别是同时扮演几个同类型的人物就更难。如《歌女情缘》中的员外和《伦文叙传奇》中的胡员外,这两个衣着外观上同是须生行当打扮的员外,但根据剧情内容的不同、人物性格的不同,所表演艺术形色上就有所区分了。《伦文叙传奇》剧目,这个故事在广东民间流传很广。伦文叙家景清贫,早读书晚卖菜来维持生计。由于他勤…  相似文献   

12.
我国地方戏曲,有两种不同的类型:一是在地方小戏的基础上吸收外来剧种的某些艺术因素而发展成为富有鲜明特色的地方剧种;另一是外来剧种流传到某地,同当地的民间艺术相结合,从而形成既有原来剧种特征,又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型戏曲剧种。粤剧属于后一类型的地方戏曲,它是由梆子二黄系统的戏曲同广东粤语地区民间艺术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3.
全国300余个剧种,山西就有53个,而今大多数剧种濒危或成了绝唱。 山西省戏剧研究所李运启所长同我谈起戏曲时声情并茂,一戏一剧,如数家珍。山西作为我国最早的戏曲发祥地之一,具有悠久深厚的戏曲渊源及举世瞩目的戏曲大师,独领中国戏曲风骚,当之无愧地被誉为中国戏曲艺术的摇篮。可惜的是山西现在只注重号称山西“四大梆子”的剧种,却忽略了其它戏种的保护与发展,致使许多稀有剧种失去了抢救的最佳时机,比如上党的排戏、晋北的赛戏、晋南的扬高戏、晋东南的对子戏、以及万荣的清戏、临猗的罗鼓杂戏、山阴的弦子腔、繁峙的蹦…  相似文献   

14.
这次中南区戏剧观摩演出,展出了五十多场新戏,塑造了許多新的英雄人物形象,它們不仅在思想內容上为过去任何优秀的传統剧目所不能比拟,而且,在艺术上也有許多新的創造。这就为革命的現代戏迅速地全部地占領舞台打好了基础,使长期以来为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以及資产阶級  相似文献   

15.
新疆曲子戏     
新疆曲子戏是新疆地方剧种之一。它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形成以来,一直流传、植根于居住在天山南北的汉族、回族、满族和兼操汉语的锡伯族的广大人民群众之中,少数会汉语的维吾尔人不仅喜爱它,还产生了著名的曲子戏艺人。经过一个世纪多的发展、完善和提高,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它从僻壤小镇、平地设场作艺,登上了人民舞台的大雅之堂,卓有成效地积极为人民和社会主义服务,成了新疆的一种戏剧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河北省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生存状况不容乐观,市场创新乏力,诸如河北梆子、评剧等代表性剧种的高校专业招生也双双遇冷。从总体来看,河北省非遗戏曲的传承与发展面临严峻的形势。笔者认为,在当前的文化生态背景下,戏曲发展离不开成功的市场化运作和剧目创新。本文拟以综合了RAP、魔术、杂技等艺术形式的大型舞台魔幻剧《黄粱梦》为例,借助民族音乐学"历时发展"的观点,探讨剧目创新对于河北省非遗戏曲传承和发展的启示意义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戏剧艺术受舞台空间的制约而有“幕前戏”与“幕后戏”之分;“幕后戏”是“幕前戏”的情节和相关人物活动在幕后的延伸和渗透;“幕后戏”与“幕后人物”设置扩展了舞台艺术的表现空间,丰富并强化了戏剧舞台的表现功能和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8.
一历时一个半月的中南区戏剧观摩演出大会,集中了十九个剧种,演出了五十一个革命現代戏,規模和盛况,在中南地区的演出史上都是空前的。最引人注目的是,多采多姿的工农兵英雄形象占領了舞台,把千百年来統治舞台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挤出去了,怎不激动人心,令人鼓舞! 我  相似文献   

19.
戚永哲 《理论界》2010,(6):157-158
2008年6月,海城喇叭戏被确立为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地方剧种传承基地建设应成为地方剧种保护的重要载体,对地方剧种的传承发展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本文以海城喇叭戏为例来谈地方剧种建立传承基地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0.
<正> 我国的传统戏,其剧目是极其丰富的。仅陶君起的《京剧剧目初探》一书,所列剧目就达一千三百多个。就笔者所知仅北京市戏曲研究所收集到的京剧剧目,已达六千之多。至于全国各地三百多个剧种的传统戏剧目之总和,简直浩如烟海,难以统计。 具有八百余年历史的我国戏曲艺术,之所以在世界艺术之林中独树一帜,为我国人民所喜闻乐见,除了它有着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