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晁福林 《人文杂志》2012,(3):110-114
郭店简和上博简的《缁衣》篇对于研究今传本《礼记·缁衣》有重要意义.由简本《缁衣》到今本《札记·缁衣》的文本变化,反映了儒家思想的社会观念变迁的背景下所进行的适应性调整,简本《缁衣》首章可以说是研究这个调整的很好的文本资料.  相似文献   

2.
晁福林 《文史哲》2013,(1):57-63,166
上博简和郭店简皆有《缁衣》之篇,可以与今本《礼记.缁衣》对读,为我们认识早期儒家思想的变化情况提供了非常宝贵的资料。对于民众的基本认识,早期儒家一方面看到了民众中有"淫"的因素,另一方面是强调在上位者关注民众的合理诉求,即"民欲"。简本"上人疑"章所提到的制止"民淫"与体现"民欲",是早期儒家政治理念的重要论述。  相似文献   

3.
虞万里 《社会科学》2005,(10):91-103
搜检文献中孔子言论,与《缁衣》文句相印证;钩稽文献中君臣、君民关系之史实,与《缁衣》内容相印证,确知《缁衣》系孔子或其弟子据孔子旨意整理、润饰后的言论。这种言论系有感于春秋以前之君臣、君民关系史实而发,寄托了儒家的政治理想和治国策略。  相似文献   

4.
本文梳理了历代学者关于《礼记·缁衣》"子曰:‘唯君子能好其正,小人毒其正’"一句的注解和文本意见,又综合郑玄注释、汉代出土文献材料、众多学者提出的"匹""正"相混证据以及李运富(2017)关于文本用字的判定方法等得出结论:汉代正处于"匹""正"易混的时期,《缁衣》此句文本本当作"匹",郑玄说不误,宋代以来主张文本为"正"的说法不适当。虞万里(2004)提出的意见是正确的,晁福林(2013)所倡折中之说似不可取。  相似文献   

5.
风诗新解(七)晏方缁衣、无衣(唐风)《毛传》以“缁衣”为卿士听朝之正服,所以后面来一大套穿凿附全的解释。殊不知“缁衣”只是黑衣而已,不拘何人都可穿的。《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无字对曰:‘晏子衣缁布之衣、糜鹿之裘,而驾驾马以朝,是隐君之赐也。’”如果...  相似文献   

6.
风诗新解(十五)晏方素冠此诗的素冠、素衣、素,不论照《毛传》还是《郑笺》讲,均觉格碍难通。《毛传》以“素冠”为练冠,那么“素”呢?翻遍《仪礼》及《礼记》中有关丧服的篇章,从不见丧服有的。《郑笺》以为“素衣”即除成丧之祭的朝服缟冠,而朝服是缁衣素裳,所...  相似文献   

7.
在出土版本《缁衣》第廿章孔子语录中,孔子所提的"德",乃是礼制国家长久运行的基础。统治者"公赐"才符合"德"的行为,此乃使受赐者不会自己用所受,而是将其作为敬献分享给子孙、臣属以及祖先。通过这种互相敬献之行为,整合社会结构而使国家达致治理。至于统治者的私惠,其不像公赐那样含"德",所以对于国家之事不起作用。不过,孔子所言并没有彻底否定私行的恩惠,只是表达这种方法不符合国家的管理。《缁衣》中"私"和"公"的关系并非如后期汉帝国对臣属要求忘私为公的那样,并非要求全面扫除人们私下、亲近的来往,这种要求根本不符合先秦儒家的"内礼"。先秦儒家反而强调,不能为了国家而放弃私家。所以《缁衣》第廿章的意思不在于否定人们的私交,而在于强调礼制德政。  相似文献   

8.
祭公谋父及其德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礼记》中的《缁衣》一篇,据《隋书·音乐志》载沈约语,系取自《子思子》。《子思子》,《汉书·艺文志》云二十二篇,其书七卷,至北宋尚存,沈约当然能见。《意林》所引《子思子》,即有见于《缁衣》者,足证沈说不误。篇中记孔子语,多引《诗》、《书》为证,是曾子、子思一派著作的常例。引《诗》,或仅称《诗》,或称《小雅》、《大雅》,也有举篇名的,如《葛覃》。引《书》均有篇名,如《太甲》、《尹吉(告)》、《兑(说)命》、《康诰》、《君奭》、《君陈》、《甫刑》。此外,篇中还引了《尚书》以外的一篇书,名为《叶公之顾命》。有关的一章是这样的:“子曰:大臣不亲,百姓不宁,则忠敬不足,而富贵已过也。大臣不治,而迩臣比矣。故大臣不可不敬也,是民之表  相似文献   

9.
上博简拾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英杰 《学术研究》2003,(4):127-128
异文即从二止。字下部止的写法与 2号之近、道所从相同。5 .《性情论》 8号“是以敬安” ,释文读“安”为焉 ,虚词 ,而注文又曰“‘敬安’二字见于《荀子·君道》” ,其文曰“敬而安之”或“安敬之” ,“安”乃一实词。释文与注文相矛盾 ,依文义及句子语气 ,当以读焉为是。上博简拾零@陈英杰$中山大学中文系上博简;;《孔子诗论》;;《缁衣》;;《性情论》①②③李零:《上博楚简校读记(之二)———〈缁衣〉》,见周凤五《〈孔子诗论〉新释义文及注解》。 ④见《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171页《缁衣》篇前的《说明》。…  相似文献   

10.
《郑风》错简臆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郑风》二十一篇,各篇的时代、地域、作者不可考。从邶、鄘、卫三十九篇诗看,不是按时代、地域、作者,而可能是按音乐、章数、唱法的不同分类排列的。“郑风”也应如此。“郑风”前六篇《缁衣》等皆三章。其共同特点有三:都采用重章叠句;各章的句数、字数相同;三章的内容一致。后十五篇中有十一篇为二章,它们的共同特点也是重章叠句,两章的句数、句式、字数相同,内容一致。而其他四篇——《女曰鸡鸣》、  相似文献   

11.
曾军 《江淮论坛》2007,(4):152-156
郭店楚简、上博简与传世本《礼记·缁衣》存在一定的文字差异,但在引《诗》释礼上是一致的.通过考察该篇的引诗内容、释礼方法和具体运作,以及引《诗》释礼的内外部条件,可以发现引《诗》释礼的诠释方法是先秦时代的特定产物,给后来的诠释增加了难度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12.
郭店楚简和上博简中都有一篇<缁衣>,其内容与<礼记·缁衣>大致相当,但文字上有较大歧异.从这些歧异中可以大致看出战国到汉初儒家经典文本歧变的一般规律,这包括外在语言形式的改善、儒家思想的增强以及学术思想的转向.对这些文字歧异的研究不仅可以校勘<礼记>,而且对美学史、思想史的研究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诗经》里头的诗歌,很善于通过描写日常生活中生动可感的具体事物、细节和场景,来抒情写意,自然而然地表达内心的喜怒哀乐。《郑风·缁衣》便是一个极好的例子。一片至情,却不直接说出;只托言缁衣层叠咏叹,致其绸缪缠绵之意。缁衣之魅力,亦由此可见了。那么,缁衣何物?缁为深黑色,是在玄色的基础上再加以染黑而成的。《周礼·考工记》云:五入为緅,七入为缁。贾公彦疏:若更以此緅入黑汁,则为玄。  相似文献   

14.
于茀 《北方论丛》2001,(5):46-48
郭店楚简1993年出土,经整理小组的勤奋工作于1998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各篇文字大致可以通读,不过尚有别未释文字,其中《缁衣》第六章未释之“ ”字,经重新隶定和考证,应认定了“弁”字。  相似文献   

15.
牛文澜 《兰州学刊》2013,(5):202-204
关于简本《五行》的作者,学界大都认为是子思所做,通过与《中庸》进行比较,发现二者在内外关系中都有两个指向,即:由内而外的指向和由外而内的指向。但《中庸》以由内而外的指向为主,简本《五行》以由外而内的指向为主。在最高境界方面,《中庸》将"圣"作为最高境界,简本《五行》中"德"是最高境界,而"圣"只是五行之一。简本《五行》第一章中五行的次序是仁、义、礼、智、圣,这与《中庸》的五行次序没有太大区别,但是简本《五行》整体思想的次序是圣、智、仁、义、礼,与《中庸》的五行次序有很大不同,故简本《五行》第一章所言的五行,是对子思所作《五行》的引文,而简本《五行》第一章之后的作者另有其人。  相似文献   

16.
定州《论语》分章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若晖 《齐鲁学刊》2006,16(2):20-23
河北定县八角廊汉简《论语》之性质约有二说,李学勤先生以其为《齐论》,刘来成、单承彬先生则认为是《鲁论》。实际上,王素先生已经指出,由于郑氏注本以及传本或今本都是融合本,谁也没有见过真正的《齐论》和《鲁论》,根据这种比较是无法确定简本《论语》的性质的。王素先生认为简本分章一般较今本为少,从而否定简本为《齐论》说。但考今本章数,三十章以上凡六篇,而简本虽已残缺,其残存的十枚章数简高于三十章者即有五简,简本最高章数四十七章也高于《集解》本最高章数四十四章。因此,王素先生根据古书《齐论》章数多于《鲁论》的记载所判定的简本和今本《论语》归属,恰恰是南辕北辙。有学者认为汉代《论语》文本的出现都是在《古论》发现之后,本文不能赞同。武帝时经学出现由齐转鲁的倾向,以《鲁论》为主,融合《齐论》的文本应在张禹之前就已出现。因此,八角廊汉简《论语》很可能是与古、齐、鲁三家《论语》并行而内容互有同异的一种文本。  相似文献   

17.
《东岳论丛》2021,(1):89-97
关于《礼记·大学》篇引用的《尚书·康诰》中的“作新民”训诫历来存在不同的诠解,汉、宋学者对“作新民”的诠释视角是不同的,其强调的重点也有所差异。汉唐学者认为“作新民”是用来解释“明明德”的,注重从为政之君子的视角进行阐释,认为“作新民”是指君子念前王之明德而自新;而宋代学者认为“作新民”是用来说明“新民”的,着眼于从有道德的学者视角进行诠释,认为“作新民”是指有道德的学者自新其德而后新民之德。详考《礼记·大学》篇所引《康诰》中的“作新民”观念,其中的“新”字本义当理解为“新的”,“民”字之本义当训解为“卫地殷商之余民”,“作新民”本义应解释为(康叔)帮助周王兴起或培养新的殷商余民。围绕“作新民”的诠解,从《康诰》“(康叔)助王作新民”到汉唐郑孔“君子念德自新”再到宋代朱子“学者自新新民”所发生的三次意义转变与延伸,实际上体现了《大学》学史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汉唐时期着重突出了君子作为治国的行为主体,强调良好的政教之于民众的重要性,而民众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宋代则着重突出了自新其德的学者作为唤醒民众明德的行为主体,强调良好的道德修养之于民众的重要性,并以此凸显了民众自主而新、自愿而新所具有的积极主动性。  相似文献   

18.
风诗新解(三)晏方简兮《简兮》诗的“硕人”,旧说以为伶官,其实是国君。《礼记·祭统》云:“及入舞,君执干戚就舞位。君为东上,冕而总干,率其群臣以乐皇尸。”首章“日之方中,在前上处”,“前上”就是“东上”,诗所描写的事发生在祭祀中。三章“公言锡爵”,“...  相似文献   

19.
王夫之为清初大思想家,著作等身,其关于文字学类唯一著作《说文广义》,内容虽是补《说文》之所未备,阐明文字之用,但同时亦展现出其义理思想之特点。本文从"理气心性""君子"等论题,讨论王氏思想之展现。王氏从对于字词本义的解读,延伸及"理气心性""君子"等义理论题,显露出其深厚的人文涵养,故能从一个字词的解释,引申说明立身处世之道理,可为研究船山思想之参考。  相似文献   

20.
王夫之为清初大思想家,著作等身,其关于文字学类唯一著作《说文广义》,内容虽是补《说文》之所未备,阐明文字之用,但同时亦展现出其义理思想之特点。本文从"理气心性""君子"等论题,讨论王氏思想之展现。王氏从对于字词本义的解读,延伸及"理气心性""君子"等义理论题,显露出其深厚的人文涵养,故能从一个字词的解释,引申说明立身处世之道理,可为研究船山思想之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