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前期的岭南建筑陈泽泓清代康、雍、乾时期,是岭南古代建筑取得灿烂成就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岭南建筑,在种类上得到空前的扩展,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地方特色渐趋明显,从一个角度透视了这一时期岭南封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一、城镇建设(一)原有城市城区突破...  相似文献   

2.
徽派古建筑和岭南古建筑是建筑史上的两个奇葩,两者有着历史的渊源关系。岭南古建筑所代表的岭南文化是中原文化和百越文化的“夷夏”文化交融形成的混合体——既带有中原文化的特点,又带有百越文化的余韵混合文化的产物。而徽派古建筑代表的文化也是山越文化和中原文化所形成的徽文化的产物。两类建筑地域文化的历史渊源、时代特点和艺术风格等方面受中原文化影响极为相似。本文从地域、文化、风格三大方面对两类建筑进行比较分析,挖掘其“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使用价值以促进现代建筑艺术风格、实用价值的多样性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徐肖楠  施军 《学术研究》2003,(8):119-121
中国现代文学中出现的岭南作家群,大多出身于岭南客家。由于客家来自中原而较多秉承了中华古代文化传统与精神,这批作家亦较多继承了中华古代文化传统。另一方面,他们又都从岭南地域文化中冲出,接受了西方现代艺术精神和思想,熔铸成各自的艺术特色,并表现出某种共性特征。  相似文献   

4.
以"九江学派"学术思想的核心内容审视岭南学术传统,在继承、发展和批判中体现一种必要的学术接连.从经学、实学到儒学,"九江学派"的学术生命在乡土环境中获得培育,将三者合于其中,创建独特的学术思想流派,成同年间,"九江学派"以一个响亮的声音标志岭南学术的阵容鼎盛.  相似文献   

5.
论唐代岭南农业的发展阳旭岭南即越城岭、都庞岭、萌治岭等五岭山脉之南,地域上包括现今的广东、广西及海南三省区。岭南南倚大海,东有险恶的高山深壑,北有速达的五岭山脉,西有横垣的云贵高原,从而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区域。岭南地区气候温和,河流密布,雨量充...  相似文献   

6.
某一地域的文学,凭藉其独特的语言和风土人情(包括社会生活、经济生产),也就表现着独自的审美意识,必然形成地域文学的鲜明特征。从岭南文学来看,当前急于高张流派的旗帜,着实余勇可贾,却又多少感到出力不在实处之憾。其实,眼下首要的不在于承不承认流派的存在,而在于认清岭南文学的基本特征。那么,岭南文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 我以为,假若以最省俭的字眼来概括,那就莫过于“融合”二字了。从近代至当  相似文献   

7.
南宋学者和政治家崔与之创立的菊坡学派,对岭南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不仅在文学、思想领域取得了重要成就,而且大多曾经担任史官,对史学具有明确的认识,表现出与宋代义理史学完全不同的求实致用特征,为岭南地区史学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8.
陈恩维 《学术研究》2012,(3):127-134,160
通过南园结社,元末明初岭南形成了一个地域文人集群.通过群体性诗歌活动,南园诗人形成了共同的审美情趣和鲜明的地域特质,通过家族传承、师门传唱和乡邦传播,南园诗歌实现了代际传承,岭南诗派在岭南成了现实;通过走出岭南,积极参与全国各地各类文化和文学活动,与其他地域诗派展开文学交流,南园五先生传播了岭南诗歌,提升了岭南文人的文化形象,实现了岭南诗派在南国崛起;而南园五先生及南园后学的南园情结,则强化了岭南文人的地域文化认同,也奠定了岭南诗派的文化和文学传统.  相似文献   

9.
对唐以来岭南游宦诗作按不同朝代进行搜罗梳理,分析诗人们眼中的岭南风物,可以明显体察到他们对岭南地域从恐惧到超然、强势及认同的情感演变轨迹。探寻其因由,应与当时岭南经济、文化、文学地位之变化,诗人在岭南当地政治生活环境之区别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黄坤尧 《学术研究》2012,(3):124-126
张九龄与陈子昂分创清澹之派与古雅之源,因此粤诗的开山是唐诗的一个高峰.但宋元以后,粤诗后继不振,名家亦少.胡应麟《诗薮》所谓岭南诗派,主要指以元末明初孙蒉为首的南园前五子;其后南园后五子于抗风轩设社,诗风相近,亦属岭南诗派.明清岭南诗风大振,近代岭南诗风更盛;但是,如果兼包古今,将整个粤诗都称为岭南诗派,泛指广东地域风格不一、情怀亦异的诗歌,可能过于庞杂.  相似文献   

11.
《江西社会科学》2014,(8):114-119
岭南独特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和地理位置有利于后现代主义思想的萌生,现代岭南文学从发展初期就包含一定的后现代主义元素,但没有发展成彻底的后现代主义文学。一百多年来,后现代主义思想与现代岭南文学同行,参与了现代岭南文学经验的建构,也通过本土化成为岭南文学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梳理现代岭南文学的发展历程,有助揭示岭南地方性文学经验与后现代主义的内在关联,彰显以岭南文学为代表的区域文学的独特价值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2.
岭南人物传记片论柯可粤桂琼港澳地区史称岭南。由于历史的原因和艺术家的努力,这一地区已成为中国现代影视艺术十分发达,实绩较为显著的地区。岭南人物传记片,是岭南影视艺术家以其独特的审美视点,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创作环境,对中华大地尤其是岭南沃土孕育的杰出历史...  相似文献   

13.
岭南涵盖两广,乃南越族的栖息繁衍之地。在漫长的历史发展阶段中,由于地域及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在岭南形成了独特的社会文化性格和审美心理。当我们探讨广西文学的状况与发展时,恐怕不能忽视这种在亚热带气候和多种地域文化基础产生的社会审美心理及其对文学的影响。我以为岭南作家(包括广西作家)多年来罕有令人赞叹的出色表现,原由之一便是作家们对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文化土壤缺乏深刻的感受,对岭南社会审美心理没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我们常说,文艺作品是作家审美意识的物化形态,但这审美意识却非完  相似文献   

14.
岭南诗歌作为岭南艺术母系统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的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必然会受到岭南地区社会生产方式与社会思想意识形态的影响,同时也必然受到岭南其它艺术形式(比如词曲、民歌、地方戏、音乐、书画等)的交叉影响,而后者的影响往往更为密切和更为久远。本文把岭南涛歌放到岭南艺术的大背景中加以审视研究,具体分析了岭南诗歌与各种艺术形式之间的交叉影响以及相同特色,进而揭示出岭南诗歌的艺术风格及其产生与发展的前因后果。  相似文献   

15.
岭南地区出土的西汉中晚期青铜器,其出土地域扩大,但数量锐减;出土的生活用青铜器占绝大多数;铜钱出土大量增加。南越国灭亡是出土西汉中晚期青铜器锐减的直接诱因,而出土西汉中晚期青铜器的地域扩大与汉武帝平定南越后在岭南置九郡七十多县有关。  相似文献   

16.
岭南特色传统节日节庆来源于岭南古文化,与基于中原汉文化的节日节庆相交融,与海外西方文化相交汇。岭南特色传统节日节庆的习俗,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有其独特的文化事象,并呈现出鲜明的特质,如重商实用性、市井平民性、开放兼容性和活泼多元性。  相似文献   

17.
岭南为中国近代文化荟萃地之一,其文化名人之多,文化成就之大,文化思想之精,历来为国内外学术界所瞩目。为了深入开展对岭南近代文化的研究,华南师范大学岭南近现代思想文化研究中心于1990年12月21—22日在中山市小榄镇召开了岭南近代文化史问题研讨会,参加会议的有华南师大、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学术研究》编辑部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共二十余人。会议主要讨论了岭南近代文化史的研究范围、岭南近代文化的地位和影响、岭南近代文化的基本特点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编撰岭南近代文化史丛书的设想。现将有关内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不少人误认为岭南古代科学技术落后,尤是一些学者断言唐宋以前岭南“很落后”,为中国“最落后的地区”。①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下面笔者从农业、铸造业、纺织业、航海业、造船业、医学、海洋开发等领域或方面作一初探,诚盼学界同仁给予批评指教。一岭南古代农业和农业科技较为发展。首先,农产品较多,丰富多样,现代岭南人食用的粮食作物、果蔬、禽畜和水产品,在古代大多已经种植或养殖,成于东汉初期的杨孚所著《异物志》所记载两汉之世岭南的果类就有荔枝、橄榄、龙眼、甘蔗、梅、柑橘等10余种;考古发现,岭南秦汉墓葬中已有农…  相似文献   

19.
岭南地域文化环境中的唐诗意象创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大批文人士子由中原核心文化区移入处于汉文化边缘的岭南地区,造成了其身份和心态的巨大落差,这种落差感与岭南特殊的地域文化环境相作用,使唐人岭南诗歌在意象的特征和体系发生了明显的异变,形成了一个特色鲜明的、以"岭海和瘴疠"、"客和囚"、"虞翻和尉佗"三种形态为标志的岭南诗歌意象群落;这一意象群文化心理内涵丰富,普遍表现为"去中原化"审美倾向,有着突出的悲惧感特征。  相似文献   

20.
岭南墟市文化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岭南墟市文化论纲胡波墟市,是中国农村一大文化景观。但由于墟市的形成受商品化程度、交通条件、人口密度、居民生活需要、政治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因而它又带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历来学者对墟市,尤其是岭南墟市,有着浓厚的兴趣。在国外有施坚雅、黄宗智、杜赞奇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