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文教育是现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 ,《历史》、《历史与社会》的课程标准都强调“人文精神” ,培养“现代公民应具有的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人文教育何以被摆到了如此重要的地位 ?新世纪之初的中国 ,正经历着一场激烈的社会与文化的转型———由长期以来的封闭型社会向开放型社会转型 ;由计划经济向深层次的市场经济转型 ;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 ;由一个重伦理的社会向法理社会转型。然而 ,伴随着改革开放与社会转型 ,中国社会出现了诸多有悖人文理想的现象 ,如物欲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膨胀 ;生存环境的急剧恶化…  相似文献   

2.
教会大学与中国教育现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正平 《文史哲》2007,(3):127-134
教会大学作为受到不平等条约保护、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出现的中外教育交流的载体,在中国大陆存在了70多年。而这一时期正是中国教育从传统向现代转换的重要时期。70多年间,教会大学为中国教育现代化培养了一批人才,促进了近代女子教育的发展。在传统封建教育衰败、瓦解直至被废除的历史过程中,教会大学所起的作用,总的来看,是加速而不是延缓了这个过程。对于近代新式教育的产生发展而言,教会大学以多种方式为推进这个过程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李长莉 《江海学刊》2012,(1):150-160,239
通过对乾隆江苏如皋饥疫的恶性案例、光绪山东惠民水灾的良性案例与宣统直隶保定新法防疫三个清代救灾案例的比较考察,可以看出由救灾体制所代表的社会危机公共管理体制,在清中后期,伴随社会变动而经历了从传统模式向近代模式的转换。这一转型过程表明,体制性质而非官员素质是决定救灾效能的决定因素,体制组织化是社会公共管理的制度保障,官民力量的整合,使救灾成为集中全社会力量共同进行的公共事业,因而使救灾效能比较显著。这是社会管理制度近代转型的体现。可见清末"社会救助中封建国家的作用"并未下降,反而在体制转型中更加开放、多元、强化而有效。救灾体制转换所显示的效能示范,彰显了新式救灾体制的优势,促进了社会公共管理模式的近代转型。  相似文献   

4.
近代新学与社会文明转型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近代“新学”等同于“西学”的认识 ,既不符合近代社会与文化发展的历史实际 ,也无法揭示“新学”所包含的丰厚的内涵与时代特征。近代新学既是社会文明转型的历史需求 ,也是社会文明转型的学理动力。因此 ,脱离开对于近代中国社会文明转型历史过程的把握 ,脱离开对于传统中学近代变迁过程的历史定位 ,就无从理解近代新学的意义和价值。近代新学是传统中学适应社会变迁的文化转型。它的形成和发展 ,不仅体现着社会变动的力度和深度 ,同时它也构成了推进社会变革进程的学理动力。  相似文献   

5.
每个国家民族在从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过程中,通常都要经历一个旨在弘扬理性,批判封建主义,宣扬近代民主政治思想,促进人们观念变革和思想解放的启蒙时期。我们中国在近代同样也经过这样一个时期,它是如何兴起的?这是本文将要阐述的。探讨近代中国启蒙思想的兴起,首先必须弄清其源流。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产生,始于16、17世纪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激化和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独特的时代环境造就了一批有识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他们震惊于当时的政治变局,对导致明朝灭亡的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蒙昧主义,进行了检讨和批判,并且试图通过在社会矛盾运动中,寻找历史发展的轨迹和民族文化复兴的未来,中国早期启蒙思潮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欣起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历史从西周到鸦片战争,一直是封建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这一生产方式经历过两大发展阶段,即:封建领主经济和封建地主经济生产方式阶段.孔子所处的春秋末期,正是前者向后者过渡的变革时期.当时,铁制工具的应用,牛耕的推广,水利灌溉的发展,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从而引起了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新兴的地主阶级取代封建领主的统治地位,买卖土地私有制取代井田土地私有制,实物地租取代劳役地租形式,这些已经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为适应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求,为新经济制度的确立,为新兴阶级的壮大,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创立了新的理论思想体系,他的思想较为集中地记载在《论语》之中,他的经济思想就是其理论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家奴与封建大家庭的衰落许建军我国古典现实主义杰作《红楼梦》真实地再现了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官僚大家庭的末世景象.在导致这个封建大家庭衰败的种种因素中,家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红楼梦》所展示的多种矛盾关系中,主子和家奴之间既相依存又相对立的关系是很有...  相似文献   

8.
郑成林 《江汉论坛》2001,(10):93-94
中国近代社会是一个大变动、大转型的社会,也是一个过于巨大、一时难以全面把握的认识对象。怎样切入这个社会的深层,窥探其转型的奥秘呢?章开沅教授等人在这一领域耕耘数十年,从社会结构与文化变迁的整体运动着眼,紧扣社会群体的演变以其与社会转型之间的互动关系展开论述,以图具体把握中国近代社会历史的特征,先后出版了相关著作数部,发表论文几十篇。《中国近代史上的官绅商学》(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6月出版,以下简称《官绅商学》)更是他们多年来潜心研究的一个总结。一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中国社会经历了一个漫长…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大多数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学者,并不满足对中国近代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经典概括。一般认为这个概括仅限于概念上的总结,并未触及到当时社会结构和阶级结构的深入解剖,尤其是这个概括在理性方面基本是排斥资产阶级的。而马敏教授所著《过渡形态:中国早期资产阶级构成之谜》则以动态的观点,科学地考察和总结了中国早期资产阶级发生、发展的过程和一系列特征,不仅客观地指出这一时代的过渡性状态,而且使人阅读该书便知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真实的历史活动情况。近代哲人梁启超对当时的中国社会曾有《过渡时代论》一文加以…  相似文献   

10.
张可 《理论界》2003,(1):53-54
工业化是指:“机器大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并成为占统治地位的过程”。工业化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工业的发展使国民经济各部门大规模使用机器,大大提高其社会生产技术水平、劳动效率和收益,促进国民经济较快发展和社会进步,导致社会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由传统社会转化为现代社会。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现在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正在由农业占据主导地位向工业经济过渡,由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过渡。  相似文献   

11.
谢本书 《学术探索》2001,3(1):54-57
孙中山一生的理论著述可分为三个时期,《建国方略》(含《实业计划》)是其第二个时期的代表作.《实业计划》提出了建设近代中国的宏伟蓝图.发展交通运输是这个蓝图的核心部分,铁路建设是其重中之重.城市近代化的设想是这个蓝图的一个重要内容.全面发展,让人民享受近代文明之乐.对外开放是实施《实业计划》的重要条件.孙中山的《实业计划》试图为改变中国的社会面貌作重大贡献.然而,它最终却只停留在强国富民的美好愿望上,作为历史经验值得思索和总结.  相似文献   

12.
转型期社会的文化困惑与选择张静蓉当今中国正处于一个双重的转型时期,既要完成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又要实现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在同一个历史时期内完成这两种不同内涵的转型,应该说是人类历史上颇为罕见的现象,然...  相似文献   

13.
中国近代精神的主流是乐观主义的,这是因为近代中国经历着一个从前现代向现代社会转化的历史过程,现代性的观念前提——进步的信仰或进步主义——的胜利,注定了这个时代的上空高高飘扬着乐观主义的旗帜。中国近代乐观主义首先是一种宇宙观、历史观,同时也表现为认识论...  相似文献   

14.
中国法律文化现代化的概念分析工具论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问题的缘起 当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历史性的社会,它正处于持续变迁的时代过程之中。在严格的意义上讲,当代中国的社会变革或变迁,乃是一种文化的变迁,是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转变的历史递嬗,是一个现代化的过程。 社会的发展变化,必然带来相应的法律文化的转型。法律文化是一种历史的现象。随着中国的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的历史跃进,中国法律文化也同样面临着或正处于一个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这个转变过程,就是中国法律文化现代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在20世纪,中国社会经历了为时不短的转型历程,这是中国由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过渡的现代化进程。这一现代化进程始终在两个基本层面上展开:一是社会层面的现代化,从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社会体制和运行机制从经验向理性和法制的转型;二是人自身的现代化。社会主导性文化价值观的重建.社会活动主体从自在向自为,从自发向自觉的转变。 这两个层面相互交织,构成统一的现代化进程不可或缺的基本内涵。在这其中,以文化转型为表现形式的人自身的现代化决不是简单的从属现象,相反,它是现代化的最深层的内涵,它将在根本…  相似文献   

16.
中国社会救助活动的近代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封建时代,由于社会经济以农业生产为主,以及庞大的农村人口的存在,社会救助主要体现为与人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灾荒救助与贫困扶助。在救灾与济贫这两大任务之中,前者被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对灾害的防备,以及灾后的救助工作,始终是历代封建王朝社会救助活动的基本内容。而各种救助活动得以开展,除了封建国家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外,民间社会与政府共同参与是其主要特征。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社会开始步入重要的历史转折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观念等均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传统的社会救助活动,因应时代的发展,在其形式、内容、行为观念等方面,也呈现出新的特征与状态。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直接促成了中国社会救助活动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  相似文献   

17.
黄庆林 《船山学刊》2003,(2):105-108
北洋政府时期,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个大的社会变革时期,也是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和文化全面解构的时期。这个时期,军阀混战,派系林立,内乱不已,政局变动频仍。与这种政治背景相对应的,是该时期思想文化的活跃与发展。这是继中国古代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思想文化繁荣、百家争鸣局面之后的又一次思想文化解放运动,一个重大的文化转型时期。这是有深层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成因的。一、权威失落之后的迷惘与振作在中国传统社会,权威对于社会、人心具有重大的整合作用。人们遵从权威、服从权威,形成了思维定势以致思想趋同,缺乏创新与求异思维。…  相似文献   

18.
明清时期是我国传统社会走向近代社会的发韧期。传统向近代的社会转型表现在社会层面上是商业活动的繁荣和兴盛,商人地位的提高和社会生活的扩张,是农业文明走向工商文明,在价值层面上则体现为个人地位的上升,人的感性欲望的张扬。这一历史进程在明清通俗化文学潮流中有着生动的反映,《金瓶梅》即是其中一个非常有力的佐证。  相似文献   

19.
明清长篇小说的人物性格呈现方式经历了从“四大奇书”的“同在性”呈现向清代《儒林外史》《红楼梦》等经典小说的“连续性”呈现的逐渐嬗变的过程,这也是中国小说由原始向现代形态逐渐转型的体现.明清长篇小说大面积存在“同在性”性格呈现方式,其原因主要在于早期小说习惯选择空间化叙事架构,很多小说作者和读者面对形象时共有的朴素的空间认知思维习惯导致小说有意无意地消解了人物现实存在所固有的时间维度,小说叙述者的全知叙事权力的过度膨胀也助长了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20.
《蒙古秘史》是一部文史不分的典籍,也是蒙古族文化的珍奇瑰宝。它集历史事件与英雄传奇于一身,既有真实的历史记载,又有优美动人的传说和诗篇,着重记述了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的蒙古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这一历史转折的波澜壮阔的政治和军事斗争。而《荷马史诗》是世界上最宏伟壮观的英雄史诗,也是古希腊文化历史的百科全书。它取材于古希腊特洛伊战争和传说,以神话和传说中的英雄为主人公,以特洛伊战争为主线,再现了古希腊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这一历史交替时期所经历的惊心动魄的战争和社会全貌。 这两部巨著体载不同,主题事件产生的年代相隔甚远,其历史背景又属于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但是,在战争的展现和描述上却存在着惊人的相同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