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就生态伦理学的基本观点、“天人合一”思想在生态伦理学中的地位、存在价值及其对当代生态伦理学发展的启示等方面内容进行论述,以进一步探寻“天人合一”向“天人和谐”可持续发展观的转换途径,并实现其现代性转化,以有助于重建人文与科学理性并重的现代生态伦理观。  相似文献   

2.
现代人面临“单面人”的片面发展困境,面临严峻的精神危机、生存困境与发展悖论。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思想理论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如何使人生境界得以提升,其理论实质是一种生态伦理学和人生境界论,是一种传统形态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学说。经过一番意蕴剖析和话语革新,传统的“天人合一”,可以为人的全面发展开拓精神资源,提供思想指南。  相似文献   

3.
盖光 《江淮论坛》2007,(6):160-165
生态文艺关注的人的生存之“和”是生态化的“和”,是由生命的动势之促生的“和”。和谐生存呈现人的诗意性生存,人在诗意的生存体验中真正认识到人的存在本性,并在家园共生中体验到生命存在的自由感。生态文艺通过人的精神一文化生态的运演,经由社会生态运作机制而运行“人化”的“生生”节律,进而构建和谐生存的基础。生态文艺不仅要调动人的生命机能的全体总动员,进而合力打造精神生态的平衡机制,而且是促生、活化以及丰富精神生态的健康性生存结构,使人的生存更加充裕,更加顺畅,更加具有诗意性,更加富有魅力。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新人”观是从人的生存境况出发,在分析由市场经济与人文精神的矛盾和对立而引发的“物役性”精神困惑的基础上,提出未来的“新人”是科学与人文相统一的全面发展的人。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它同马克思的“新人”观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把社会全面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是对马克思一个多世纪以前所热切呼唤的“新人”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实际体现和创新。  相似文献   

5.
在创作实践中,自然纪录片的创作伦理问题长期被忽视,而跨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生态伦理学正是我们借以反思和审视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从生态伦理学的视野来看,自然纪录片的创作应该首先摒弃人类中心主义的优越感,放下高高在上的精英姿态,秉持一种尊重、平等的心态来处理与拍摄对象之间的关系,才能将更广泛意义上的“人文精神”与“自然精神”融于作品之中,并真正做到从理念到内容、从观念到现实的一以贯之。  相似文献   

6.
试论人的生态本性与生态存在论审美观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生态存在论哲学观是在当代生态文明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学术思潮。从生态存在论哲学观出发提出了人的生态本性理论,它的主要内容包括人的生态本源性、生态环链性与生态自觉性。在生态存在论哲学观的学理基础上,直接产生了以海德格尔后期美学思想(“天地神人四方游戏说”)为代表的生态存在论审美观。生态本性理论与生态存在论美学观表达的是一种具有当代意义的新人文精神,它在人的平等权、生存权、人的价值、仁爱精神与人文关怀等方面均包含了自然的纬度,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7.
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是一门科学.任何规划的本质都是重建人与对象的关系,规划是一个体系,是一个人与社会和自然相互关系的体系.能否和在怎样的意义上再建人、社会和自然的合理关系就显得极其重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与其他产业发展规划最本质的区别是它的精神性和精神的关系性:重建人与社会和自然精神关系和精神秩序.“文化生态”的规划思维,是一种与GDP为导向的规划思维相反的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思维.建立与国土空间规划布局的合理关系是这种秩序关系的必然要求.“胡焕庸线”应当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国土空间布局必须遵守的原则.文化产业科学规划的关键,就是建立这样一种协调和统一的文化生态关系.  相似文献   

8.
“生态纪”思想的提出 ,给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希望和可能。“生态纪”是继地球的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之后的一个时代纪元。要在宇宙过程的广泛背景之下 ,理解人的可生存性和危机的严峻性。“生态纪”就意味着创造性的生机 ,创造性是“生态纪”的动力 ,也决定了“生态纪”的必然与可能。  相似文献   

9.
在实践生存论的维度上,“解放的人”与“人的解放”具有内在一致性。“解放的人”是实现“人的解放”的关键要素,本质上构成马克思对关于人的本质的实践生存论的主体核心。“人的解放”是“解放的人”的价值旨归,指引无产阶级完成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最高理想。这就要求划定“解放的人”的概念边界,厘清何者成为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历史任务,回复无产阶级以人的本质确立无产阶级关于“人的解放”的使命所在和社会目标,阐明“解放的人”和“人的解放”辩证统一的内在机制和现实依据,最终才能彻底实现无产阶级和整个人类的完全解放。  相似文献   

10.
生态和谐与和谐社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及其构建的坚实的生态文明基础,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则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提供了精神动力和价值支撑。然而,“新结构危机”和“生态环境泡沫”已成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生态“瓶颈”,必须对生态理念、循环经济、制度建设、政府生态责任诸方面加以有力应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