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楼梦》究竟是曹雪芹独自一人所创作,还是像书中所说是在“石兄”的旧稿基础之上由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所形成? 本文正是针对这一长期困扰红学界的学术问题,运用曹家史料、脂砚斋批语、畸笏批语等翔实可靠的证据,充分证明了曹雪芹与《红楼梦》的原作者在辈份、年龄、阅历上均不相吻合,因而《红楼梦》应当是原作者和曹雪芹两人共同完成的优秀的文学巨著  相似文献   

2.
张杰 《唐都学刊》2000,16(1):65-69
《红楼梦》究竟是曹雪芹独自一人所创作,还是像书中所说是在“石兄”的旧稿基础之上由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所形成?本文正是针对这一长期困扰红学界的学术问题,运用曹家史料、脂砚斋批语、畸笏批语等翔实可靠的证据,充分证明了曹雪芹与《红楼梦》的原作者在辈份、年龄、阅历上均不相吻合.因而,《红楼梦》应当是原作者和曹雪芹两人共同完成的优秀的文学巨著.  相似文献   

3.
我国古典小说精于情态的刻画。是传统美学思想在小说创作上的体现。尤其是《红楼梦》,对人物情态的刻画更加出色,成了表现意态、塑造人物性格的重要方面。王安石“意态由来画不成”(《明妃曲》之一)的感叹,在曹雪芹的笔下得到实现。他在《红楼梦》的创作中,正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情态描写,使人物气韵生动、性格鲜明。当然,情态也是多层次的,有静态的和动态的。有无声和有声的。这里仅就《红楼梦》的有声情态——笑、哭、骂在人物塑造上的意义,谈点一管之见。  相似文献   

4.
丙子本考     
鲁迅先生说过,要探讨创作过程,最好看大作家的手稿。从事创作的同志,对《红楼梦》的版本也有颇感兴趣者,他们当然是想从这部书的手抄本中学习写小说的经验。这是我们研究各种文学作品版本的终极目的。同时,因为《红楼梦》和《石头记》的抄本很多,通过这些版本的会校,写定一个接近曹雪芹原著的本子,也是一项重要任务。这对于研究曹雪芹的思想和艺术意义很大,于疑是一种基础性的工作。中国古人对于儒家经典奉若神明,而对于稗说则随意改窜;如果我们把他人的涂鸦也误认为是芹溪的笔墨,《红楼梦》研究的科学  相似文献   

5.
贺信民 《唐都学刊》2004,20(6):132-136
从生命本体论、生命认识论和生命价值论三个层次破读《红楼梦》"好了歌"及"解",分析曹雪芹文化反思意识生成的原因,检讨《红楼梦》语境中"他乡"、"故乡"概念的意义隐含,推究出曹雪芹诗性加神性的人生理想及对"人"的终极生命关怀。  相似文献   

6.
魏文玉 《社科纵横》2007,22(11):124-125
《红楼梦》被誉为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文明的"百科全书",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结晶,具有典型的现实性和历史性。本文从《红楼梦》的文本和当时清代统治下的时代背景入手,分析《红楼梦》所展现的社会中的法制及其现实影响,以及作者曹雪芹想要表达的进步思想。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集中反映了康、雍、乾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曹雪芹借助他的这部小说提出了针对于封建社会末期一系列社会危机的经济治理思想。本文就曹雪芹的经济治理思想结合当时的历史现状进行基于经济层面的分析,得到了有益的理论启示,并提出了对红学中某些问题的看法,给出了对曹雪芹治理思想的认识及客观评价。更重要的是,曹雪芹的经济治理思想对于今天的社会经济管理工作仍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创作思想存在诸多深刻矛盾,本文论述了八个矛盾:眷恋贵族生活与暴露封建末世黑暗的矛盾;为闺阁昭传与阳性阴化、阴性阳化的矛盾;积极入世与消极出世的矛盾;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的矛盾;崇仰佛道与贬低佛道的矛盾;不敢稍加穿凿与文学大虚构的矛盾;贵族意识与平民意识的矛盾;对贾宝玉的爱与憎的矛盾。同时分析了曹雪芹创作思想这八个矛盾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张雪  徐彬 《社科纵横》2007,22(11):173-174
英国小说创作由来已久,在为世人留下宝贵传统的同时,也为后续小说家的创作带来了"影响的焦虑"。在约翰·福尔斯的短篇小说集《紫檀塔》中,主人公对小说和艺术的本质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争论,其中短篇小说《紫檀塔》、《可怜老》、《迷》成为蕴含福尔斯小说创作理念的"逆反批评"三部曲。这些创作理念成为福尔斯本人超越"影响的焦虑",进行小说创作的思想和理论源泉。  相似文献   

10.
高中语文课本第3册小说单元中,同时节选了十九世纪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和俄国大作家果戈理的《死魂灵》,课题分别为《守财奴》和《泼留希金》。《欧也妮·葛朗台》是巴尔扎克的代表作之一,是浩瀚的《人间喜剧》中一朵放射异彩的浪花。作品中的葛朗台亦是世界文学人物画廊里的一个极为出色的典型形象。从这一形象的刻画中,我们可以窥视到这位大师的非凡手笔。用泰纳的话讲,巴尔扎克正是以他那“非凡的洞察力”,“能在一个姿态里窥见一种性格、一个人的整整一生”。(《英国文学史引言》)同样,果戈理以他的杰作《死魂灵》而“震撼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