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汉代史官称太史令,亦称太史公。司马迁曾任太史令,他自称太史公,又把自己的著作称为《太史公书》。(后世习称《史记》)因此,后人一直把《史记》中的“太史公曰”部分,看作是司马迁对史事的评论。  相似文献   

2.
《史记》这部史学兼文学名著,千百年来一直被中国和世界的众多学者从各个不同的角度研究着,这是因为《史记》一书艺术内蕴的不可穷尽性决定了鉴赏的无限性,其中被后人经久不息地喜爱和欣赏的《史记》的语言,已被人们共视为古代语言的典范。《史记》的语言美,与《史记》博大精深的思想互为表里,相得益彰。正是“意立而词从之以生,词具而意缘之以显,二者相依,不可或离。”因此,我们研究《史记》的语言艺术,离不开对其所刻画人物形象的分析;离不开对其所叙述事件的研讨;离不开对其所发出论断的体味;离不开对其所描绘场境的剖解。  相似文献   

3.
伦理,是人们处理相互关系所应遵守的道德规范。《史记》是一部史书,其《礼书》、《乐书》,乃后人采《荀子·礼论》、《议兵》及《礼记·乐记》补入,其中有关伦理的论述,不能视为司马迁的东西。但统观《史记》,司马迁则往往通过写人论事,来阐明他所推崇的社会伦理。他的伦理观也因此而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4.
试解《招魂》之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关于作者的考辨在《楚辞》里,《招魂》是一个难解的谜。首先,《招魂》的作者即有屈原或者宋玉两说。太史公说是屈原(《史记·屈原列传赞》):王逸说是宋玉(《楚辞章句》)。后人或屈或宋,争讼近两千年,尚难遽定。其次,《招魂》系招谁人的魂和生招、死招等问题,说法不一。或云屈原招陷秦的楚怀王之生魂(如吴汝纶《古文辞类纂·校勘记》;或云系屈原自招生魂(黄文焕《楚辞听直》林云铭《楚辞灯》)。或言宋玉为屈原招致生魂(王逸等);或说宋玉为某一楚王招魂(中国社科院文研所编《中国文学史》卷一);或谓宋玉“模拟巫覡所唱的歌词”而作不一定有招魂的具体对象(陆侃如、  相似文献   

5.
在古文评点系统中,《史记》尤为后人所重。明代是《史记》文学评点的兴盛期。茅坤的《史记抄》用心独到,评论精妙,且多发明,是明代具有代表性的《史记》评点本之一,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茅坤极为推崇司马迁叙事才能,着眼于探求《史记》章法严谨、摹画精妙、手法多变的"叙事之法"。并且抓住历史人物塑造的个性化特征,挖掘《史记》的写人艺术。茅坤认为史迁之文独具"风神"之美,呈现出"遒逸疏宕"的文章风格。  相似文献   

6.
张颖 《江淮论坛》2001,(3):105-110
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历史学家,也是杰出的文学家。他所创作的《史记》,无论从史学角度还是从文学角度看,都达到了那个时代的高峰,并为后人所推崇。本文专从《史记》的“太史公曰”之内容、作用、形式等三方面采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史记·五帝本纪》"居西土,曰昧谷"句系承自《尚书》,"昧谷"有异文作"柳谷",就该处异文产生的原因,诸家各种歧议纷出。文章通过分析认为,柳、昧之异或因"酉(梄)"与"昧"古文字形相近而导致,《尚书》壁中书疑本作"酉(梄)谷",郑解《尚书》作"昧"乃误识字形,今文《尚书》作"柳"是受伏生所传,口授记音,不失其真。司马迁引《书》多采今文,《史记·五帝本纪》"居西土,曰昧谷"以作"柳谷"为宜,"昧谷"盖后人据郑玄对《尚书》的误识所改。  相似文献   

8.
《史记》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最直接的是散文。司马迁的散文在我国文学史上被视为巨擘,被后人当作一种典范,从唐宋八大家到明代的归有光、清代的戴名世、方苞等,都是高举学习《史记》的旗帜的。从他们对《史记》的推崇和师法中,我们可以看到《史记》对古代散文的兴盛发展,影响是非常巨大的。一、韩、柳与《史记》朝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著名领袖、杰出的散文家,他们都十分推崇司马迁,十分爱好《史记》。柳宗元最了解韩愈,在当时他就说过:“退之所敬者,司马迁、扬雄。”韩愈自己也说:“汉朝人莫不能文,独司马相如、太史公、…  相似文献   

9.
《史记·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发凡起例未有倒文之例。所作本表断限止于天汉。天汉以后为后人所补续 ,天汉以前本表中的倒文也是后人所为 ,非史公原制 ,因而说倒文寓微言深义云云谬矣  相似文献   

10.
林榕杰 《船山学刊》2010,(4):124-125
《史记》对老子记载较为简略,后人认识老子还应结合《老子》一书。《史记》的相关记载与《老子》书中的某些论述可相互印证。从《老子》等书中可以看出,老子除可说是不同于众外,还可用"少私寡欲"、"知足"、"深不可识"、"有道者"等加以描述。  相似文献   

11.
龙青然 《云梦学刊》2005,26(2):118-121
在将这部分成语分成两大类对其表义方式加以分析并在严格区分其所表现的比喻义和形容义的基础上,我们对《现代汉语词典》和《现代汉语成语规范词典》中有关成语条目的释义处理情况提出了商榷意见。  相似文献   

12.
林剑鸣同志《秦史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2月出版)第340页说,公元前233年(秦始皇十四年)的秦、赵大战中,“秦将桓齮由于失败,畏罪逃奔燕”。作者自注,系据“《史记·秦始皇本纪》、《史记·赵世家》”。经查证《史记》这两篇均未言及秦将桓齮败逃燕国事;先秦、两汉典籍亦无此种记载。 杨宽《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55年出版)第171页云:“(公元233年)赵派大将军李牧向桓齮反攻,大破秦军于肥,把桓齮打跑了。”杨氏于此加注:“(《史记》)《李牧列传》也  相似文献   

13.
《曾文正公年谱》(以下简称《年谱》)是研究曾国藩的重要史料,它问世一百多年来,后人引证于此书者多,而对它本身的史料忠实性,以及体例结构方面的得失缺乏全面的评价。并且该书的作者是谁,也还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所藏《年谱》的郭嵩焘批注本(以下简称郭批本)。不仅对《年谱》作了详细的评论和批改,而且为确定《年谱》的真正作者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关于汉初思想家陆贾、《史记》卷九十七本传,记载他著有《新语》。但《四库提要》疑现本《新语》为后人所作。为此余嘉锡的《辩证》对其疑问点作了解明、结果人们都把《新语》看作陆贾的著述。另外《新语》的注释书以王利器的《新语校注》(新编诸子集成第一辑)最为详细和准确、故本稿用之。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史记·日者列传》和《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的分析对比,可以看出二传在对贾谊的称渭、对贾谊的评价以及二传的学术思想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的作者是司马迁,而《史记·日者列传》的作者是司马谈。  相似文献   

16.
战国时期的魏国西长城(下简称魏长城),位在陕西省渭南地区。《竹书纪年》、《史记》魏世家、秦本纪、苏秦传诸史书对其走向,虽有记载,但由于后人解释不同,因而对魏长城的走向等问题看法各异。为此,于1980年8月至9月,我们对魏长城的遗址进行了实地考察。 一、遗址的遗存现状 为了叙述方便,我们按长城所经过的县、由南至北至东分段介绍。 (一)华阴县:遗址尚存四处。  相似文献   

17.
最近 ,由我院初教系高红芳老师主编的《巧记成语一点通》一书由内蒙古文化出版社出版。成语是我们中华民族千年文明的一枝奇葩 ,它是我国先人智慧才能的结晶 ,也是我们后人创新发展的累累硕果。它字字珠玑 ,寓意深刻 ,最能体现中国语言的精练 ,具有一般词汇所不能比拟的表达力。在口语表达和文章写作中恰当地运用成语可以达到以一当十、锦上添花、妙趣横生的效果。马国凡教授在他的《成语概论》中这样写道 :“成语是语言中最能表现民族特色的部分。在内容上 ,成语所选用的素材和民族的历史甚至风俗习惯息息相通 ;在形式上 ,成语的表现手段、…  相似文献   

18.
《史记索隐》为《史记》三家注之一,后世多以其成就在其他两家之上,然其作者司马贞的生平一直是学界的一桩悬案。通过探寻新的文献支持,钩稽考索,考证出司马贞出生于唐高宗显庆六年与咸亨二年之间(660—671年),睿宗景云二年(711年)年为国子博士,开元七年(719年)为弘文馆学士,开元八年(721年)出任润州别驾,不久后辞世。《史记索隐》成书应在开元之初,不晚于开元八年。  相似文献   

19.
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述了秦始皇的容貌:"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后人对此均无异议,甚至加以想象发挥。可是,据《太平御览》引《史记》文,证以相关典籍,知今本《史记》此句为讹文,原文当是"隆准、蜂目、鸟喙,豺声"。  相似文献   

20.
梁启超先生不但是著名的政治家,同时还是著名的历史学家。他一生著述甚丰,本文仅就他有关读《史记》的方法问题,做一简要介绍。 梁启超先生在其《要籍解题及其读法》(见《饮冰室专集》之七十二)一文中说,读《史记》的方法有两条,一是常识的读法,一是专究的读法,但不管是哪一种读法,一定要有一个共同的入门准备。这就是:(1)先读《史记·太史公自序》以及《汉书·司马迁传》,其目的是“明了作者年代、性行、经历及全书大概”。(2)读《汉书·叙传》论《史记》的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