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洪秀全的政治思想,产生于中国旧民主革命的童年时代,不成熟的社会条件产生不成熟的政治思想。作为农民革命运动领袖的洪秀全,其政治思想既摒弃了鸦片战争时期地主阶级改革派的经学思想形式;又不可能汲取后来才传入中国的近代西方政治学说,因此,采取了宗教的、王朝的、民族的复杂而特殊的思想形式表现出来。一、宗教的——政教一元化的国家观国家观是政治思想的核心,几千年来,不同的阶级和政治集团的政治思想家,都从不同阶级的政治利益去解释国家的产生,如“君权神授”、“天赋人权”、“社会契约”说等。洪秀全的国家观,如同“闵采尔的政治理论是和他的革命的宗教观点紧密相连的”一样,也与宗教观紧密相连。他说:“天下凡间,分言之则有万国,统言之则实一家。皇上帝天下凡间大共之父也。近而中国是皇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问世以来,世界各国的社会结构日新月异。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传统的工人阶级意识形态陷于模糊,诸如种族问题和性别问题等等浮出水面。谈论阶级政治是否已经不合时宜?本文立足于马克思的阶级概念,批判考察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奠基人卢卡奇和最新代表人物之一詹明信的相关著述,认为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仍然有着显著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是当代发展理论之一。他认为人为的风险是现代性和全球性问题;是后工业时代的主题和中心议题;具有风险后果不可计算性等特征;导致国家的非合法性危机;其出路在后民族国家的世界主义社会和世界民主上。  相似文献   

4.
试论人类社会政治发展的永恒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社会的政治到底是仅仅与阶级、国家等范畴相联系而存在于某个特定的历史阶段,还是永恒发展的?对此,目前我国一些政治学者的看法是前者而不是后者;笔者认为应当是后者而不是前者。认识人类社会政治发展的永恒性,对于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期,更新人们的政治观念,适应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的社会政治生活的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人类社会政治发展问题上,我国政治学界有一种流行广泛的看法,即认为政治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把人类社会的政治看成是只与阶级、国家等相联系的特殊社会历史范畴,认为它只存…  相似文献   

5.
潘桂媚 《理论界》2014,(6):22-24
20世纪中后期,政治营销理论兴起于西方政治学界。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与西方国家政治传统和现代经济领域中的营销理论有着密切的关系,有着独特的内涵。"政治营销"已成为西方国家总统选举、政党竞争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并以其独特的模式在西方国家政治生活中扮演重着要的角色。本文通过分析西方国家政治营销的理论渊源及其内涵,认为政治营销理论为政治学的发展与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视角,为世界民主政治的发展以及公民社会的形成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手段和民主理念。  相似文献   

6.
关于阶级的概念,目前在理论界存在着不同的意见,分歧主要表现为阶级仅仅是一个经济范畴,还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在内的广泛的社会范畴。正确地回答这个问题,对于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时期的阶级关系、阶级斗争及其规律,关系极大。 从总的方面来说,我赞成阶级不仅是一个经济范畴,而凡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以及思想在内的广泛的社会范畴。什么是阶级呢?我认为所谓阶级就是由一定经济、政治以及思想联结起来的稳定的社会集团。这里需要进一步分析和明确的是,经济、政治以及思想,在阶级产生、形成、存在和发展中所占的地位、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所以,在理解阶级的概念时,应该明确,阶级首先是一个经济集团。马克思对阶级所作的解释,列宁给阶级所下的定义,都说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7.
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阶级和阶级矛盾“消失论”是当今西方国家社会阶级结构问题研究中较有影响的一种理论。这种理论认为,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当代资本主义的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已经“消失”了,劳资之间的阶级对立已经“消除”了,工人和资本家已经“同化”了。因此,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就不再有阶级和阶级斗争了。笔者认为,这种阶级和阶级矛盾“消失论”是不符合事实的,是反动的。  相似文献   

8.
知识分子与革命──论葛兰西的知识分子理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安东尼奥·葛兰西(1891—1937)是意大利共产党的创建人之一,著名的共产主义活动家和理论家。在短暂的一生中,他从事了大量政治活动和理论研究工作。其中,他有关知识分子的论述引人瞩目,作为一种革命的知识分子理论,在众多的西方同类学说中卓然不群。例如,与葛兰西同时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理论认为,知识分子超然于社会各阶层之外,是自由漂浮的社会群体,他们不从属于任何阶级和政党,独立地承担社会良知的职能。这种独立性被认为是知识分子的固有特征。①与此相反,葛兰西强调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强调新生的无产阶级必须产生自己的…  相似文献   

9.
西方政党阶级基础变化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政党是阶级的组织,代表一定阶级的利益。传统的观点认为,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越来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阶级,旧的统治阶级将在激烈的阶级斗争中灭亡。但西方社会的社会结构却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复杂化,政党的阶级基础发生了某些变化,使政党看起来已经成为“全民的党”。从阶级斗争的规律、执政基础与阶级基础的关系以及西方社会的独特性等角度,探析西方政党“全民党”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中西方政治伦理形成的差异性对各自的政治主体、政治生活、政治关系产生了不一样的影响。从伦理政治化的“求同”到政治伦理化的“求异”,虽然都将伦理精神同政治制度融为一体,但在伦理规范与价值观念的塑造和社会经济与政治发展上却起着不一样的作用。中西方政治伦理形成的差异性,引发我们在伦理价值取向上的思考和研究方法上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加拿大当代著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艾伦·伍德在她的<新社会主义>一书中对后马克思主义中较有影响的"新的'真正的社会主义'"(New Tnle Socialism,简称NTS)这一思想流派做了批判性的考察.笔者认为,伍德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立场出发,针对NTS把政治实践从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中分离出去的观点,结合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实际,对阶级、意识形态与政治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行了创造性理解,实现了经典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原则与当代社会发展理论的有机对话.  相似文献   

12.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相对自主性理论的视野中,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既不同于自由主义所说的"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之间的二元分离、相互对立的关系,也不完全是经典马克思主义所说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统治机器和社会阶级"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而是一种有限度的分离和有差别的互动关系.在"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关系层面上,它强调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的一种制度性分离,并认为这种分离能使资本主义国家在一定程度上超越剥削关系对社会经济进行调节;在"国家和社会阶级"关系层面上,它认为资本主义国家并不是资产阶级的简单统治工具,国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超越阶级关系进行调和;同时它还认为,这种超越并没有完全使国家脱离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仍然要服膺于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和社会之间关系的本质性规定.这一理论的意义在于,它提出了一个与西方主流政治学完全不同的对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关系的认识框架,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经典马克思主义对于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3.
高春芽 《社会科学》2022,(4):111-119
从当前西欧政党政治的变迁中可以发现,工人阶级选民已经成为激进右翼政党的重要支持者。在阶级分野居于主导地位的工业社会,工人选民为了实现经济再分配的目标,和左翼政党之间建立了传统的联盟关系。而在价值观冲突凸显的后工业社会,由于主流政党的政策趋同,以及文化议题成为公众关注的中心,工人阶级与左翼政党之间的联盟趋于解体。工人阶级对左翼政党认同的削弱和政治过程中文化议题显著性的增强,是激进右翼政党成功吸引工人选民的重要原因。有别于和左翼政党基于意识形态认同建立的传统联盟,工人选民主要围绕反移民等核心议题投票支持激进右翼政党。工人选民与激进右翼政党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不同于阶级联盟的议题联盟。  相似文献   

14.
新闻工作要讲政治,并不是一句时髦的口号。新闻与政治有着特殊的关系。从新闻传媒发展史可以看出,它的产生与发展,是由一定的物质技术条件决定的。没有印刷术的发明,就不会有现代印刷报纸的出现;没有电子工业的兴起,也就不会有广播电视的诞生。现代社会中西方世界少数发达国家垄断新闻舆论阵地的现实,也无情地说明,经济实力、现代科学技术是新闻媒介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基础。另一方面,新闻传媒的产生,不仅决定于社会物质技术条件,同时也包含着社会的政治因素。换言之,新闻传媒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果,又是政治发展、阶级需要的产物。…  相似文献   

15.
后工业时代背景下的西方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职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双重变化使传统的阶级理论受到挑战,诸如“工人阶级消亡”等观点甚嚣尘上。对此,密利本德通过重新检视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提出在当代西方社会的梨形金字塔状阶级结构中,仍然存在两大阶级的对立,来自下层的和来自上层的双向过程阶级斗争充斥整个社会。在复杂的斗争中,由于工人阶级的庞大数量及其革命性,他们仍然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可依靠力量。密利本德对阶级问题的分析使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得到丰富和发展,但密利本德在阶级划分问题上陷入了多元论的泥淖。  相似文献   

16.
理论是对时代问题的解答.本文认为,政治研究应采取出场学研究方法,在把握时代特征和时代根本问题的基础上推进理论研究.本文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本质含义的理解,认为交往实践是人的存在的基本方式,而物质生产性交往实践具有基础意义.物质生产性交往实践所产生的物质利益关系是社会形态分类的基本标准,它决定了特定社会所适合的政治模式.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就是要在正确指认当代中国社会类型的前提下去探索适合的政治模式.  相似文献   

17.
社会福利政策的本质:社会控制与“去商品化”孙慧民学术上用阶级政治的观点,来分析社会福利政策发展的理论主要有两种:一是新马克思主义者的观点,另一是社会民主派的观点。这两种理论观点都将国家提供的社会福利看成是一个阶级的议题,但对社会福利政策的本质与功能,...  相似文献   

18.
吕志祥 《兰州学刊》2004,(1):168-169
市民社会理论曾经在西方政治家和公众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和共鸣.本文将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开发与市民社会及其基本理论相结合进行研究,认为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开发首先应该是市民社会市民之自主开发,要发挥市民自身的智慧和创造力;政治国家应对自己有个准确的定位,要"有所为"而"有所不为".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消费社会的来临,文化消费在社会结构与重构中的作用愈发明显。布迪厄充分关注到这一点,按照"结构产生惯习,惯习决定实践,实践再生结构"分析框架,构建了其文化消费理论,本文则主要对此理论进行研究探讨。在该理论中,布迪厄充分探讨了文化消费行为同社会结构之间的互动关系,认为通过资本总量、资本构成比例以及资本的时间延续三个维度考量的社会空间位置,在消费者主观能动的长期实践下,内化成不同阶级独特的阶级惯习,并产生了不同阶级特有的文化消费行为与品味;而不同阶级文化消费行为则进一步实现了阶级之间的区隔与融合,改变了消费者的社会空间位置。布迪厄的从阶级与阶层角度出发、揭示隐藏在消费现象背后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权力关系的文化消费理论为我们了解贫富分化背景下当代中国社会的消费特征提供了独特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20.
詹姆逊立足于现实,以马克思主义为最主要的理论资源,探索了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左翼政治的斗争形式和前景。尽管马克思主义意义上的阶级政治和联盟政治已经明显衰弱,但仍然是目前左翼政治的最重要的斗争形式;包括文化政治在内的各种新社会运动非常活跃,但是,其局限决定了它们只能是阶级政治、联盟政治的补充,而不能从根本上取代阶级政治、联盟政治;阶级政治、联盟政治与各种新社会运动应该相互配合,共同发挥其作用、克服其局限。但是,詹姆逊经常摇摆于阶级政治与新社会运动之间,这些矛盾反映了其理论的不彻底性、折衷主义和抽象性等局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