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论白居易诗中的爱情婚姻观孙兰廷白居易作为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在有唐一代,乃至整个中国古代诗坛上,其贡献是令人瞩目的。他写了大量的爱情婚姻诗,这些诗反映了他的爱情婚姻观。探讨于此,对白居易思想和创作的深化研究,庶几略有裨益。一、继承“相敬如宾、始终如一...  相似文献   

2.
元杂剧是元代戏剧艺术成熟的标志。其中爱情婚姻戏数量最多,所塑造的女性人物形象丰富、鲜明,个性突出。元杂剧爱情婚姻戏剧本继承了文学抒写爱情婚姻的传统,其女性形象书写的成功,得益于元代宽松的社会环境,也是大量文人投入杂剧创作的结果,承载了元代文人仕途和婚姻的幻想。这些爱情婚姻戏中的女性形象符合女性善良、勤劳、包容的传统理念,元杂剧爱情婚姻戏塑造的女性形象,对后世明清戏曲发展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林语堂拥有特殊的中西文化背景,他将传统婚姻与现代爱情兼容并蓄,和谐统一于"现实的理想"中。他否认爱情至上论,主张婚姻的和谐互补,性爱的自然美妙,反对不婚不育。他对完美女性做出了既现代又传统的阐释,并从男女不同的身心结构和生存方式入手思考女性的归属及其与家庭的关系,提倡女性真正的幸福在于婚姻和家庭。  相似文献   

4.
康德的婚姻学说因其对男女性关系的论述而被不少学者贴上“粗鲁”、“不体面”等标签。这些学者并未理解康德关注“性”这一主题背后所蕴藏的真正哲学动机。在康德看来,若要揭示婚姻的“实在本质”,则必须从人之固有的、不变的本性出发来探讨婚姻。基于此,康德认为婚姻的实在本质不是生养后代,也不是爱情,而是在不压抑自然性欲望的条件下,保留人性尊严。虽然康德强调婚姻的这一道德维度,但是他在婚姻问题上并不因此就是一位死板严苛的道德主义者;相反,他重视“爱情”、“献殷勤”等与婚姻相关的感性因素的重要性。因为在他看来,这些感性因素可以作为一种必要的道德劝勉,鼓励人从“性之爱”走向一种“人之爱”,从而学着去尊重他人的人性尊严。  相似文献   

5.
爱情和婚姻问题是劳伦斯小说探讨的一大主题,他在小说中深入探讨了感情对人的个性、人际关系、人的完整性等的影响。从他的爱情三部曲《儿子与情人》《虹》《恋爱中的女人》,其他小说如《白孔雀》《菊花香》及他的散文、书信不难看出,他反对纯精神和纯肉体的结合,更反对一方对另一方的精神控制,理想的爱情和婚姻模式应该是双方灵与肉的完美结合。他非常注重性爱的力量,性的满足可使一个人完整,抵御工业化对人性的掠夺,使婚姻和宇宙正常运行。小说中几乎所有主人公的苦恼均来自他们自身灵与肉的分离。  相似文献   

6.
《北方人》2006,(1)
和所有恋爱的人一样,经历了一番轰轰烈烈的爱情以后,她和他终于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可是和他结婚了以后,她就觉得自己婚后的生活和想象的相去甚远。婚姻不像爱情,往往是多了琐碎和枯燥,少了激情与浪漫。当她不得不每天都面对这样单调而又乏味的生活时,她感觉自己的心在一点点磨平,生活如同白开水一样索然无味。婚后他  相似文献   

7.
元杂剧剧本计有五百多种,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以婚姻爱情为题材的。这些作品提出了与传统道德截然不同的新的婚姻爱情标准,并塑造了许多极富个性的具有反叛意识的女性形象。本文分析了这些女性形象的特点,并与唐传奇同类作品中女性形象作了对比,最后从元代作家的世俗化和元代思想统治的相对宽松两方面分析了其产生的社会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8.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基.德.莫泊桑的长篇小说《一生》和短篇小说《保罗的夫人》中主人公的爱情遭遇来管窥莫泊桑本人的爱情观,继而得出莫泊桑宿命论的爱情观:他是幻想美好爱情的,但他对爱情所持的态度却又是悲观的;他是不相信爱情的,无论是否建立在婚姻上,因为在他眼里爱情就像一场虚无飘渺的游戏。  相似文献   

9.
张洁是新时期前十年中女性作家的代表。她以自己观察社会的独特视角,以女性作家特有的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展示,以对女性奉为首位的爱情、婚姻和家庭问题的密切关注而给新时期中国文坛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在(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沉重的翅膀)中,张洁分别塑造了一系列当代知识女性的典型形象,笔者认为,这些形象无碍于其外表的美丑,而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张洁通过这些人物,展示了一系列爱情、婚姻和家庭领域里的重大问题:如爱情和婚姻相修离的问题、知识女性理想化的爱情境界与社会现实相矛盾的问题、男性和女性的冲…  相似文献   

10.
从性别视角梳理、解读爱默生的作品、日志与信件,还原了一位开明、温情、慈爱的爱默生形象。他对女性的特质、美德与贡献的肯定,对女性追求与男性平等权利的鼓励,对爱情中灵魂交融的执着,以及他对婚姻的赞美和责任都一扫独居离索、冥思苦想的超验主义者的冷峻和乏味。几位重要的女性成就了爱默生,塑造了他关于女性、婚姻与爱情的观点,这在其书信与日志中有充分地体现。  相似文献   

11.
艾青的早期诗歌中,苦难意象是诗人反映社会现实、表达心灵情感的主要符码。一系列的苦难意象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其苦难意象显示了巨大的美学魅力: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苦难意象映照的是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人们弃恶从善的发动机,是产生崇高情感的催化剂。总之,艾青早期诗歌中的苦难意象是真、善、美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12.
西方悲剧精神的本质是人在苦难中向自由人格生成。遭遇苦难、反抗苦难和超越苦难是西方悲剧精神的动态三要素。  相似文献   

13.
论西方悲剧对人的苦难根源的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悲剧展示了人的苦难 ,因此询问苦难的根源至关重要。西方悲剧对苦难根源的解释大致有两种 :命运观念和正义观念。本文较为深入地分析了西方悲剧中的命运观念和正义观念 ,指出西方悲剧中苦难的根源归根结底是人生存的事实性 ,并粗略地考察了西方文学史对人的事实性关注的历史演变  相似文献   

14.
文学的忧患意识,是作家对现实人生、社会现状的深邃思考,是历代进步作家对国家兴亡、人民苦难深切关怀的艺术表现。中国文人自古就有强烈的忧患意识,瞿秋白的忧患意识不仅仅是对中国文学传统的继承,更来自俄罗斯文学的影响。在俄罗斯文学作品中,表现的往往是忧世之思的大忧患,与其不同,瞿秋白散文集《饿乡纪程》中表现的是个人之忧的小忧患向忧世之思的大忧患的转化。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文学史上有一种带规律性的现象:许多文学高潮和文学名家的创作高峰都出现于国家的衰败、灭亡时期及其以后一定的时段,赵翼将其总结为"国家不幸诗家幸"。本文指出只有将国家不幸的苦难转化为艺术珍品的诗人才是幸运的,并探讨了实现这种转化的原因及此类文本的特点,揭示其"工"在何处。  相似文献   

16.
汉末魏晋诗歌重思辨,善于从时空的高度探讨人生的意义,追寻生命的本源。从《古诗十九首》到建安、正始诗歌,诗中充满了对人生苦短、时流倏忽的慨叹,诗歌风格苍凉而幽愤。及至东晋,王羲之、陶渊明用对自然人生的彻悟和特有的审美观稀释了人生短暂带来的痛苦,时空意识逐渐趋向和谐、宁静,逐渐消解了生命的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17.
A Psychological Interpretation of Zhou Zuoren's Surrender to Japan YUAN Liang-jun(Institute of Literature of China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 Beijing, 100732) Abstract: As far as Zhou Zuoren was concerned, the decade beginning with the publication in 1935 of Qin Kui and Yue Fei and ending with the Japanese announcement of unconditional surrender in August 1945 was an abyss of spiritual misery. Despite his complete knowledge of his surrender to Japan as a road of no return allowing no comeback once embarked on, he failed to refuse temptations and slid into the abyss step by step. It should be acknowledged that he suffered from a complicated state of mind during the ten years of misery. Key words: Zhou Zuoren; surrender to Japan; state of mind; a supervisor's state of mind; a prisoner's state of mind  相似文献   

18.
德尼·古莱发展伦理学"‘拥有足够’才能‘更佳存在’"的原则,内在地包含着以下4个问题:人们为什么必须拥有物品?拥有越多越好吗?物品的相对过剩和绝对不足会给人们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应当建立什么的样的制度来妥善解决这些问题?为此,相应地采用理论分析和事实说明相结合的方法,努力达成以下4个结论性的共识:拥有是存在的前提和基础;"拥有足够"有一个合理的限度,即拥有那些人们非此不能"存在"或"良好存在"的物品;物品的相对过剩与绝对匮乏一样都是非人性的,都不利于人类真正生活质量的改善;需要一种制度安排,即优先需求理论,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9.
儒家文化渗透在废名的文化心理结构中,构成作家精神生命的根底。儒家的现世意识、忧患意识和大同精神贯穿废名小说创作的始终,并对其文化价值取向起了内在的制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以对《石壕吏》、《新婚别》、《又呈吴郎》三首诗歌来解读杜甫所塑造的老妪、新娘、寡妇三种类型的劳动妇女形象,并进一步分析这些劳动妇女形象所体现出的一种在苦难生活中诞生的坚强生命的悲剧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