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格萨尔传》又名《格萨尔王传》,是藏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集体创作出来的一部长篇英雄史诗,是藏族文艺百花园里一朵绚丽多姿的奇葩。多少年来,在藏、蒙等族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深受喜爱;近世逐渐传播到国外,极受重视。这不仅是藏族人民的光荣,也是中华各民族人民的骄傲。史诗的中心人物是藏族地区传说为“岭”国的格萨尔王,中心思想是为民除害,主要内容是战争。  相似文献   

2.
《格萨尔》与康巴文化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硕 《西藏研究》2004,(4):61-64
康区是格萨尔故里,也是《格萨尔》英雄史诗发源地。文章对康区为何会成为《格萨尔》史诗的发源地以及该史诗在藏族文化中的独特地位及其精神价值进行了探讨。认为,康巴人总体上具有个性张扬、强悍和善于开拓进取的性格特点,而造就康巴人这种性格特点的一是康区独特的地域环境,二是康区种族与文化的多元性,这也是《格萨尔》史诗产生的土壤。《格萨尔》史诗不但与康巴人的个性特点息息相通,且代表了藏族文化中对人性的颂扬和肯定的一面。藏族文化中有两个鲜明的层次,一个是对神的信仰、敬畏和服从,另一个是以对英雄的赞美而体现的对人性的颂扬,前者以宗教为代表,后者则以《格萨尔》史诗为载体。可以说,正是《格萨尔》史诗的产生使藏族文化的结构达到了一种完善和完美的状态。故《格萨尔》史诗在藏族文化结构中具有非常重要和不可或缺的价值。而《格萨尔》史诗对英雄的赞美和对人性的颂扬与肯定,也正体现了康巴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3.
在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的研究中,格萨尔是不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一直是众多学者所争论的问题.而且,在藏文史书中,对格萨尔又有几种不同的称谓.为了寻根究底,追溯历史依据,笔者查阅了手头仅有的部分藏文历史著作.现将其中有关格萨尔的记载摘录出来,供大家作为研究的资料,同时也谈谈自己的一点粗浅分析.一、藏文史籍中的格萨尔1、敦煌藏文历史残卷中的格萨尔  相似文献   

4.
史诗人物形象格萨尔是在"林葱土司家族祖先"这个不确指的原型基础上,综合历史上各藏王、各英雄的事迹的箭垛式人物。《格萨尔》史诗在形成过程中的口头流传形态和一源四射型的结构形态是对顾颉刚先生"层累说"的一种补充。  相似文献   

5.
英雄史诗首先是关于“人”的文学作品,即使其中不乏神的故事,但“人”事已经成为主流,探讨英雄史诗的人本主义对于“人学”研究及东西方著名史诗的国际对话具有重要价值。《格萨尔》史诗产生并发展于丰厚的藏文化之中,藏文化既包含理性的宗教文化也包含追求“人性”的民间世俗文化,两者共同孕育了《格萨尔》史诗两种人本主义——理性的宗教人本主义与追求“人性”、张扬个性的世俗人本主义。和谐共存是史诗中人本主义二重奏的主要表征。  相似文献   

6.
《格萨尔王传》(以下简称《格传》)是一部包罗三界、总揽神佛的英雄史诗。史诗的主人翁格萨尔既“征服有形的敌人”,又“调伏无形的鬼怪”因此,史诗的内容虚实并存,‘亦真亦幻、难以取舍’。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引证荷马史诗和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 ,论述了史诗中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是历史真实的再现 ,即史诗是历史的一面镜子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8.
古代藏族妇女的光辉典范──论《格萨尔王传》中的珠牡马学仁在著名的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中,塑造了一位典型的藏族妇女形象,她就是《史诗》中的第二号人物,格萨尔王的爱妃珠牡。作品通过她对格萨尔忠贞不渝的爱情、军事上的杰出指挥,以及对岭国山河的热爱,和尊老...  相似文献   

9.
《格萨尔》遭遇九十年代文·图/巴义尔《格萨尔》新消息:·用手画出一部史诗来·《格萨尔》进光盘———“角色扮演”世界屋脊、藏传佛教、布达拉宫……,伴随所有这些伟大和神秘的还有藏民族的英雄史诗———《格萨尔》———一部世界上最长的史诗。千百年来她被反复吟...  相似文献   

10.
《格萨尔》史诗是藏族牧业文明的代表作,叙述的是关于部落的历史。本文认为,在《格萨尔》史诗产生的早期阶段,尚没有专司史诗演述活动的职业化艺人。作为一种集体记忆,其建构和传承由全体部落成员共同完成。职业或半职业化的《格萨尔》艺人的出现,当是后来藏族地区社会文化生态变迁的产物。集体记忆时代的《格萨尔》史诗,不仅呈现出从历史化向传说化和神话化过渡的文类特征,也具有集体记忆所承载的时空要素及其与群体传承的关联性等结构形态。  相似文献   

11.
朗吉 《西藏研究》2002,(4):5-10
去年 1 1月 2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决议 ,正式将中国著名长篇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列入 2 0 0 2~ 2 0 0 3年的周年纪念名单。《格萨尔》史诗进一步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广泛关注 ,这是中国文化事业的一件盛事 ,是值得纪念的喜庆节日。今天 ,我们在格萨尔的故乡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 (由西藏社会科学院组织召开“《格萨尔王传》千年纪念学术研讨会”) ,作为史诗的爱好者感到无比的兴奋和自豪。在这样隆重的纪念会上 ,我认为应该感谢以下两种人 :首先 ,感谢《格萨尔》史诗的演唱艺人 ,感谢他们把千年的《格萨尔》薪火传递到我们手中。历代…  相似文献   

12.
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以她浩繁的卷帙、博大精深的内容和宏伟壮丽的场面 ,跻身于史诗之林 ,堪称“史诗之最”。然而 ,对史诗中主人公格萨尔的诞生地 ,学术界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看到同仁们各说其是 ,作为一名格萨尔研究工作者 ,有责任澄清这个问题。因此 ,去年仲夏季节到《格萨尔》遗物遗迹较多的青海玉树果洛和四川甘孜阿坝等重点地区进行了为期数日的考察 ,此记  相似文献   

13.
《格萨尔》:世界上最长的英雄史诗,比世界五大史诗--《吉尔伽美 什》、《伊利亚特》、《奥德修记》、《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 多》的总和还要长。 《格萨尔》:二十世纪中国人花了近五十年时间搜集整理它,而这一 工作还将继续下去,所以它是一个名符其实的“跨世纪工程”。 《格萨尔》:花费十七年时间终于编纂而成的精选本前 4卷,终于将 在金秋十月出版,而它仅是全部工程总量的十分之一 ! 在今天的藏学界,降边嘉措这个名字同藏族史诗《格萨尔》不可分割。   25年前,降边嘉措曾说过:“敦煌学”既是辉煌学又是伤心学,《格萨…  相似文献   

14.
蒙藏《格萨尔》音乐艺术之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生在雪域的藏族长篇英雄史诗《格萨尔》,上千年来以它特有的魅力被多民族所接受,并各自得到巨大的发展,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博大、渊深、丰厚与多彩。这种多民族共同发展一部史诗的现象,将为我们在研究民族关系和文化交流方面提供许多有价值的信息。因此,现就在格萨尔学中具有独特意义的藏蒙《格萨尔》音乐试做一比较研讨。  相似文献   

15.
谚语是劳动人民用精练的语句总结社会生活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及其经验的语言艺术结晶。英雄史诗《格萨尔》中处处都是谚语的海洋,正是这些数不胜数的谚语使得《格萨尔》在刻画人物、论证观点、描写情景等方面给人以无比的享受。文章将《格萨尔》中的谚语按其内容进行了分类.  相似文献   

16.
《亚鲁王》是有史以来第一部苗族长篇英雄史诗,是当代文学史上的重大新发现,其文化价值堪比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蒙古族史诗《江格尔》、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它的发现和出版,改写了苗族没有长篇英雄史诗的历史,也是当代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抢救的重大成果。  相似文献   

17.
史诗《格萨尔王传》是一部藏民族形成和发展的文学纪录、是重大历史事件的艺术概括与再现,也是该民族的“传奇故事”和“圣经”。正如黑格尔所论:“史诗是民族精神的标本展览馆、它所反映的是本民族的伟大人物。他们代表全民族的整体,他们虽然是个别的人,却有着普遍性,是民族精灵的体现”(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214页)。  相似文献   

18.
臧学运  赵蔚 《西藏研究》2022,(2):125-132
《格萨尔》的英译历史已达一百余年(1905—2022)。通过对《格萨尔》15个英译本的爬梳,展示史诗的英译类型与英译方式。结合史诗英译中存在的二度翻译,文化过滤;诗性缺失,韵律不足;文本固化,活态尽失等三个问题,可知以诗译诗,韵律再现;合作翻译,扬长避短;深度翻译,文化补偿的英译策略具有更好的效果,并且为藏族活态史诗《格萨尔》的英译指明发展方向,助力当前方兴未艾的格萨尔学研究,也可以为我国丰富的少数民族口传文学的对外传播提供理论范式,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走出去”提供可资借鉴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格萨尔》是藏族人民集体创作的一部英雄史诗。本文就《格萨尔》史诗能在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和国家广泛传播的原因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今天,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已经被国内外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中国无史诗论”(黑格尔语)得以彻底纠正。藏族,蒙古族《格萨尔王传》已经跃上了国际学术论坛,引起各国藏学,蒙古学家的广泛重视。特别是1983年以来,《格萨尔》的抢救工作连续被列入国家“六.五”、“七.五”的重点项目后,抢救、搜集、整理、翻译、出版和研究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它的多种文艺改编形式,诸如歌舞剧、京剧、藏戏、电视剧等的相继问世,令国人耳目一新的同时,对这部英雄史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它的价值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已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承认。格萨尔学作为藏学中的一个热点已经在格萨尔的故乡——中国形成。这是一个伟大的进步!一部劳动人民创作的史诗得到如此的重视和赞誉,古今中外史无前例,只有在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才能成为可能。这是在旧中国、旧西藏所不可想象的。 目前,如果说人们对于史诗的价值已经有了足够的认识的话,那么,对于参与创作并直接传承了这部史诗的民间说唱艺人的历史功绩和作用的认识和评价却远远不够。究其原因,可以归纳为如下两点:1.轻视民间作品及其创造者的传统观念的存在。虽然人们承认民间艺人对史诗的贡献和创造,但是,若将他们与作家相提并论,又总觉得难于接受,似乎,仍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