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存在问题:好吃饭、好聊天、好偷菜、好喝酒。分析原因:饭好吃、天好聊、菜好偷、酒好喝。总结经验:吃饭好、聊天好、偷菜好、喝酒好。整改措施:饭吃好、天聊好、菜偷好、酒喝好。努力方向:吃好饭、聊好天、偷好菜、喝好酒。  相似文献   

2.
有一个人买来一只大花猫,叫它好好看管粮食,捉到老鼠给赏。第一天,大花猫捉来了一只小老鼠。迷人丢了把鱼骨头给它,说:“大老鼠糟蹋的粮食多,小老鼠糟蹋的粮食少,捉十只小老鼠也比不上捉半只大老鼠的贡献大。论功行赏嘛,你只能吃这个!”第二天,又有一只小老鼠来偷粮食,大花猫想,捉了它实在不顶用,便在粮囤上把它养起来。等老鼠吃  相似文献   

3.
智者与毛驴     
智者在乡下散步,看到磨房里有一头毛驴在拉磨,脖子上挂着一串铃铛。于是,智者说:“你为何在毛驴的脖子上挂上一串铃铛呢?”磨房主说:“我打瞌睡的时候,毛驴常常会偷懒, 挂上铃铛后,如果它不响,我就知道这个畜生又在偷  相似文献   

4.
从写诗到写小说子页似平走了与许多作家相差无几的文学道路。从政界跳槽文坛子页似乎又走了一条有。怖于常规的人生道路。一般的文科科班学生多是先从文从教熬到老大不小的年纪做学问太苦太清贫做文章又累又不出名于是费尽心思找块敲门砖弄个一官半职干干也算人生的到位。子页的命运好步入社会就踏上了“仕途”。子页从兰州大学中文系毕业时正值“文化大革命”阶级斗争是治国治民的”纲”还有一句叫“纲举目张”。他得感谢他的父亲在那个“纲”上为他确定的位置。“第二天光顾我家的是土改工作组组长他和父亲用维语交谈样子很亲密当看到屋里…  相似文献   

5.
北京的4月,天气还比较冷,特别是早晨和晚上,气温更低,凉意犹浓,就是树枝上的嫩嫩新绿,也显得既柔弱又单薄,好像伸展不开腰身似的。张纬早早地就起了床,因为心里想着昨天晚上的事,睡不着啊!昨天夜里.彭绍辉很晚才回来,他脚步迟重,神情恍馆,对张纬说:“这两天我的胸部背部痛得厉害,和过去伤口痛不一样,贴止痛膏、吃止痛药都不管用。”“是吗?”张纬吃惊地说,“那明天快到医院去查查。”彭绍辉摇摇头,说:“你老是让我去医院。明天挑选飞行员会议结束,我还要讲话,还有许多工作等着做呢。”张纬见动员不了,就打电话给门…  相似文献   

6.
忽悠     
聂明军 《人才瞭望》2009,(11):104-104
今年的高考成绩刚出来,在一次饭局上熊区长就说了一句:“我的小舅子的儿子今年考上复旦大学了。”第二天,熊区长就在城区的大富豪酒店预订了三十桌酒席。这个消息像自己长了翅膀似的,一下子在城区传开了。酒席这天,全城区有头有脸的人物蜂拥而来。五号包厢的那十个客人,本来就是酒中“神仙”,今天能到区长大人这里喝酒,更是高兴。  相似文献   

7.
荣获一等战功的“战斗英雄”、“时代先锋”、“独臂政委”丁晓兵,20年前,他完全可以凭借他的功劳回到地方找个名利双收的“闲职”把自己“养起来”,但他拂开荣誉和鲜花的光环,决意到部队继续当兵。他是一个身体上“失衡”的人,因为他少了一只胳膊。这样,就连跑步身体也不能保持平衡,刚开始跑的都不是直线。但丁晓兵和别人一样,从零开始摸  相似文献   

8.
一生最爱你     
家在一个偏僻的山村,父母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我有一个小我3岁的弟弟。有一次,我为了买女孩子们都有的花手绢,偷偷拿了父亲抽屉里5毛钱。父亲当时就发现钱少了,就让我和弟弟跪在墙边,拿着一根竹竿,让我们承认到底是谁偷的。我被当时的情景吓傻了,低着头不敢说话。父亲见我们都不承认,说,那两个一起挨打。忽然弟弟抓住父亲的手大声说:“爸,是我偷的,不是姐干的,你打我吧!”父亲手里的竹竿无情地落在弟弟的背上、肩上,父亲气得喘不过气来,打完了坐在炕上骂道:“你现在就偷家里的,将来长大了还了得?  相似文献   

9.
谁也别指望李华的脑瓜儿抛开葡萄酒而空转悠一天。今年4月,作为“奋斗者的足迹”知识分子报告团的成员李华在北京期间的任务就两个字——演讲。可刚到北京两天,李华便闻酒而逃,四处跟人推销他的葡萄酒去了。其实,李华并非生意人,一个十足的书生而已:一位总是西装革履、怀揣5张文凭的留法博士。想想,文质彬彬的博士跟人神“侃”葡萄酒的工艺、葡萄酒的味道乃至葡萄酒的价钱什么的,该不会“掉价”?  相似文献   

10.
“天哪,这工作再做下去我就要疯了!”“这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何时是个头啊?”马芸觉得自己最近极不正常,在QQ或MSN上逮到朋友就要抱怨一番。有相同心境的就陪着她一起诉苦,有忙着的就发过来一个鲜花符号算是安慰。Q0好友二月风却告诉她:“亲爱的,你遭遇五年之痒了。”  相似文献   

11.
凯希真是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我应他之邀到马来西亚讲学,在赴吉隆坡的飞机上,马航的空姐就说:“海鸥了不起,陈凯希不简单。”我在大马逗留31天.其中15天就住在他家里。15天的朝夕相处,不仅使我们建立了深厚的友情,而且使我深深感到凯希确实了不起。  相似文献   

12.
1994年8月22日,是邓小平90寿诞。山东即墨黄酒厂特制了两瓶酒,晋京献给这位指引中国人走向富裕的耄耋老人。由于具有纪念意义,又送给伟人,两尊酒瓶匠心独具:一为紫铜瓶,瓶面上有一百个“福”字簇拥“福如东海”四个金字;一为黄铜瓶,瓶面上有一百个“寿”字簇拥着“寿比南山”四个金字。几天后,这个酒厂又有了令人惊讶之举:照样生产了两瓶,派员南下千里至鲁南重镇滕州,专门送给一个叫李福民的人。 李福民,何许人也?名不见经传,就是滕州本土人认识他的也不很多。但提起“异形酒瓶”或“那个收藏酒瓶子的”,恐怕不仅滕州人就连全国收藏界也已有不少人知道。1994年3月22日,他在滕州市墨子书  相似文献   

13.
一份礼物     
毕业前,学生给老师送小礼物表达谢意。查理的老爸是卖酒的,他带来一个大盒子,老师看到盒子在漏液体,就用手指蘸了一滴放在嘴里品尝。老师:“是香槟?”查理:“不是。”“白兰地?”“不是。”最后,老师说:“我不尝了,你说你带了什么?”查理小声说:“一只小狗!”  相似文献   

14.
1953年7月的一天,已是美国第34任总统的德怀特·艾森豪威尔,在芝加哥的一条邮轮上,设宴款待“二战”时跟随他出生入死的将领们,并将他们奉为上宾,安排在主席位上,而自己则坚持坐在偏席位上. 晚宴一开始,大家都兴奋地回忆起作为盟军欧洲战场总指挥、陆军五星上将的艾森豪威尔,是如何发挥他那卓越、高超、罕见的军事指挥才能,带领着他们,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不可思议的胜利.每个人的言语中,都充满了溢美褒扬之词.  相似文献   

15.
巧改对联     
杨畅 《人才瞭望》2014,(1):41-41
有个财主为了炫耀自己,过大年时写了副对联贴在大门上:"发财户金银尽是,积善家福寿无穷。"早已对他恨之入骨的长工,在除夕夜偷偷将上下联最后一个字铲去,使这副对联变成了:发财户金银尽,积善家福寿无。有个秀才平时常吃喝玩乐、挥霍无度,过年连饺子都吃不上了。为了装门面,他借钱买红纸写了副对联贴在门上:“行节俭事。过淡泊年。”乡亲们看后,为了教育他,便在上下联上各添了一字:  相似文献   

16.
李国文先生的散文集《历史的真相》(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出版)中《草间偷活沉吟不断》一文,说的是明末清初诗人吴伟业的经历,其中写道:“他的连捷高中,他的奉旨完婚,他的翰林高就,他的讲学东宫,也使得满朝文武惊诧,艺苑杏林艳羡.”其中“杏林”为“杏坛”之误.  相似文献   

17.
在培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人们对人才的作用越来越多地给予注视,“人是最宝贵的财富”、“以人为中心”成了生产经营者的口头禅。 一,人力资源及其在企业中的作用 我们在对上海市交通系统企业进行调查时,看到人才环境对巩固职工队伍极其重要。有些企业在经济效益不好时人才流失严重,一旦经济好转人才流失少一些,但过不久又重蹈覆辙;有的企业效益不错,工资时有增长,但人才流失一浪高过一浪;有的企业效益好时人心稳定,效益差时齐心奋斗扭转局面,始终没有大量人才流失。究其原因,是人才环境关系,有的是放松了思想教育,舆论软弱,好坏不分,良莠不辨,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工作松散,小道消息泛滥,学习无人关心,虚度时光极为普遍;有的是人际关系不睦,又无人关心,心情压抑,难以安心;有的是有钱多发以安人心,但缺乏有针对性的思想工作,职工多拿心安理得,“应该如此”,少拿则多有怨言,总之“企业欠他的多”、“给他的少”,一切向钱看,外因一旦引诱就想溜之大吉;有的是过多照顾高超人才,给下面关照少了,一旦他们掌握了技术,“翅膀硬了就飞”,对企业毫无感情;有的是企业家大业大,管理欠精,忙闲不均,不能人尽其才,更谈不上培养人才,上进心强的自然感到窝才,想另觅他途。 因此,特别需要研究  相似文献   

18.
《国际人才交流》2013,(11):62-62
2007年,第六届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移师深圳,并首创“国际人才高峰论坛”。面对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使人才和智力流动频率不断加快的发展形势,与会嘉宾探讨了如何提高中国人才国际化的水平,以应对世界人才的竞争。李肇星:发挥创新力只有依赖人才“创新靠什么?人才!”在国际人才高峰论坛上,李肇星强忍咽喉痛,将原定20分钟的演讲足足延长到一个小时。他的一句“深圳就像少先队员”成为了全国多家媒体第二天的头条新闻。  相似文献   

19.
碰了39个钉子后,躲在第40个钉子后面的成功就会光临。他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五,生性害羞,绰号“大妹”。因为害羞,其他小朋友玩,他只能在旁边看着。更要命的是,他似乎有种学习障碍症,始终无法把自己的精力用到读书上,上课5分钟后就完全失去了  相似文献   

20.
魔鬼与农夫     
从前有个老魔鬼,他觉得人.们过得太幸福了,就说:“我们要去扰乱一下,要不然魔鬼就不存在了。”他先派了一个小魔鬼去扰乱一个农夫。因为他看到那个农夫每天辛勤地工作,所得却少得可怜,但他还是那么快乐,非常知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