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当代灾疫问题已经不是纯粹的自然现象,而是融入了更多人为的因素,它是由工业文明以及由创造工业文明的人所造成.灾疫防治的伦理学思考正是立足于人,寻求人的生命与自然宇宙的律动规律,明晰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文章试图从灾疫防治的伦理学检讨、灾疫防治的伦理学依据、灾疫防治的伦理行动方案.探究人类在灾疫防治中应有的伦理行动.  相似文献   

2.
灾疫文化是人类应对灾害和疫病而创造出来的自救文化,它伴随人类始终,构成人类文明的持续不衰的动力。当代地球失律和气候失律,导致灾疫失律,即灾疫的日益全球化、日常生活化和治理的日常政务化趋势,迫使灾疫文化研究必然兴起,并以重建生境和生境主义文明为根本目标。围绕此一目标要求,灾疫文化研究必须探讨当代灾疫失律的自然机理和人力机制,揭示"自然、生命、人、社会"共在互存、共生互生的生态逻辑和限度生存的世界原理,探索生境主义道路,构建生境主义价值体系,以为在全社会范围内展开生境主义的灾疫启蒙教育提供认知、思想、智慧和方法资源。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与自然文明和谐发展的地球文明,其核心理念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伟大创举。通过应用生态足迹模型和灰色数列模型GM(1,1)对四川省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价和预测,发现四川省经济发展处于强不可持续状态,且其可持续发展能力还有进一步下降的趋势。为此,应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四川经济建设和灾后恢复重建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应用生态文明理念改造和变革区域经济系统,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增强四川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4.
在当代进程中,气候失律标志人类存在安全和健康生存的宇观环境不复存在。为谋求自救,气候伦理研究必须为恢复气候的时空韵律而重建全新的伦理认知理念体系:气候失律导致灾疫失律,灾疫失律进一步推动气候失律,其根本的推动力是人类无限度的地球活动。要全面节制人类的地球活动,必须重建人与环境的亲缘性存在关系,以此为整体要求,遵循生态逻辑法则,学会限度生存,重建生境利益机制,实施国际协作减排。这既是恢复失律的气候、根治灾疫、重建世界和人类生境的根本认知前提,亦是其恢复失律的气候、根治灾疫、重建世界和人类生境的基本进路。  相似文献   

5.
[摘要]建设生态文明,既是国家战略,也是人类发展的当代进程。如何设计和定位生态文明,这本身是一个不断提升、优化、完善的过程。《灾疫伦理学——通向生态文明的桥梁》一书,却从防治自然灾害和疫病角度切入,重新考察生态文明即生境文明,揭示自然环境生态、社会环境生态和气候生态的生境化,既构成生态文明的本质规定,也构成评价生态文明的宏观体系;而立足当代风险,全面探索可持续生存式发展方式,恰恰是开辟生境文明的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6.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小说《洪疫之年》描写的是在未来的某个时候,由于人类对自然的掠夺性索取,最终导致了“无水洪疫”的发生,人类面临灭顶之灾的故事.《洪疫之年》不仅仅是一部单纯的生态批判小说,更为重要的是,阿特伍德在这部小说中借助“上帝的园丁”这一宗教组织的原则及生态环保活动,向读者展现了她的深生态观小说主题.  相似文献   

7.
灾疫伦理学是对当代存在危机与生存风险的应对之学,它诞生于对生成当代频频爆发的灾疫之最终人为因素的伦理检讨。灾疫伦理学就是引导当代人类重建生态理性生存方式,通向“人与天调”之未来世界的桥梁。灾疫伦理学必须为灾疫防治和灾疫后生境重建与家园重建提供伦理方案。所以,理性审查灾疫伦理研究的生存背景、伦理目标、认知视域和探究方法,成为灾疫伦理学构建的奠基问题。  相似文献   

8.
生态难题日益成为威胁整个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主要问题。以系统论思维方式全面考察人类“自然观”的生态演化历程,历经远古文明时期“自然为人立法”、近代工业文明时期“人为自然立法”,应当寻归生态文明时期有机契合的系统“生态自然观”,是谓“人为自身立法”。其中,现代“生态自然观”的确立是马克思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在现时代的内在要求,为缓解生态危机并破解生态难题提供了重要的哲学依据,应当成为绿色文明时代的伦理共识和文明期待。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身心这四种关系的和谐共生的文明.它蕴含着人尊重自然、管理自然、保护环境等自然道德的根基;人尊重他人、宽容他人、与他人合作等人际伦理要求;社会尊重个人、个人认同接纳并融入社会等社会伦理精神;以及个体自尊、自律等自我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生态关切理念,对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积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本文以儒释道文化为例,分析了其传统理念中蕴含的“生态关切”这一公因子及其转化为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可能路径,认为儒释道文化从生态关切的心理驱动转化为积极参与生态建设、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既需要科学合理的政策引导,又需要自身的主动适应,两者相辅相成才能促使其生态保护潜能的释放,更好地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融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