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是我国创新法律人才教育培养模式的重大举措.针对为民族地区培养既有厚实的法律专业知识,又懂民族语言和民族习惯的应用型法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应当创新法律人才培养模式,一是对少数民族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进行准确定位;二是少数民族卓越法律人才的培养应该进行“重点突破”;三是构建完善的师资队伍;四是强化实践教学,重点培养法律人才在民族地区的执业能力;五是建章立制,为少数民族卓越法律人才的培养提供政策保障.  相似文献   

2.
教育部和中央政法委在2011年联合推出"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以解决传统法学教育中存在的不足。但该计划无法覆盖600多所开办法律专业的高校,本文试从高校法学本科教育的存在的问题入手,结合广西高校关于专业特色定位的大讨论,探讨如何借"卓越计划"改革之风,全面推行法律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特别是为地方高校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3.
以知识政策为逻辑原点分析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认为各高校应当区分复合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通过比较借鉴框架,研读相关高校卓越法律人才办学经验,分别探究复合型与应用型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前者可建构为学科交叉培养模式,后者为实践教学培养模式。在提出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若干建议基础上,提出全面落实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教育计划的主要任务之一。从我国目前高校法学教师的整体素质来看,普遍存在着实践水平和能力欠缺等问题。民族地区高校只有进一步提升法学教师的实践能力,才能够胜任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法律人才的重任。法学教师与法律实务部门之间良性互动,是提升法学教师实践能力的最佳途径。民族地区高校应建立健全相关保障机制,保证法学教师与法律实务部门之间保持长期、稳定的良性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5.
地方性高校是指未进入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以及教育部直属的“211”工程和“985”工程高校之外的开设法学本科教育的地方性高等院校。地方性高校在法律人才培养资源上与非地方性高校存在较大差距,其法律人才的培养应该以差异性人才培养为基础,充分利用地方性高校法律人才培养的资源优势,以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为定位,构建高校-实务部门联合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6.
分析法学专业的就业形势和法律职业的素质要求对地方院校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指出在对辽宁省地方院校法律人才培养路径选择进行专项社会调研的过程中发现地方院校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目标定位与职业需要不适应、不能结合自身优势资源进行差异化培养、课程设计不合理且缺乏应用能力训练以及课堂组织和教学对于学生复合能力培养缺位等问题。地方院校应在厘定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结合相关实践经验,进行以创建网络化高校资源共享与教学跟踪延伸平台为依托的应用型人才定位下的差异化核心课程体系设计、兰戴尔教学法指导下的教学模式与课程组织方式转变和创立高校与实务部门合作培养下的实践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7.
针对当前法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教育部提出了"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是具有复合化知识结构、较强的实践能力、广阔的国际视野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新型法律人才。在法学教学改革中,应采取分类指导、加强合作、改革教学方法、完善毕业机制、融入理念教育的综合措施。优秀师资是培养卓越法律人才的基础,采取分类培养,到司法机关挂职锻炼的方式,有助于教师实践指导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8.
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提出使高校法律人才的培养面临新的任务和要求.主要体现为:打造卓越法律人才,法学师资和法律文化是基础,教学理念是条件,教学法为手段.  相似文献   

9.
“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力图通过创新培养机制、强化实践教学和优化教师队伍等方式,推动我国法学教育整体转向和全面转型。理工院校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应以此为契机,结合法学专业特点和理工院校的自身特色,认真思考理工院校法律人才的培养定位,尽力从法律职业培养角度,从法律思维养成和法学方法训练上,不断挖掘培养对象的职业发展潜力,以科技法学、知识产权法务、企业法务等复合型、应用型职业法律人才培养模式,打造自己的法学人才培育优势。  相似文献   

10.
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提出要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法律人才以适应多样化的法律职业要求.作为法律人才培养主渠道的法学院系必须按照卓越计划的要求,深化高等法学教育教学改革,加强与实务部门的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法律人才培养质量,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卓越法律人才.  相似文献   

11.
论法律基础教学中的法律情感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基础课程是一门思想政治教育课,法律意识的培养应该是本门课程的主要任务.其中,法律情感的培养是法律意识培养的核心.要培养学生的法律情感,就应当将揭示法的理性、法的价值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  相似文献   

12.
民事法律人是拥有民法理念,运用民法知识,解决民事问题的法律人。民事法律人应当树立正确的欲望观,有激情、有个性、有节制,弘扬人性中的美,遏制人性中的丑。民事法律人应当培养科学的知识观,玩转民法知识体系,从民法逻辑体系中获得美感。民事法律人应当培养良好的社会观,用民法的眼光去观察社会问题,妥当解决民事生活中的利益纷争。民法是幸福的学科,学习民法的人是幸福的人,享受人性之美、逻辑之美和社会之美。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内容包括 :丰富的法律知识、健康的法律心理、正确的法律观念和较强的法律能力。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 ,它需要全社会和高校的共同努力和密切合作  相似文献   

14.
公民守法道德作为实现法律的德性保证,其对法治建设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在向度上,公民守法道德表现为强制守法、自觉守法和信仰法律三个层面.就实现条件而言,公民守法道德的养成离不开公民意识和保障机制的确立,也需要政府切实有效地履行自身应尽的责任.  相似文献   

15.
从法律意识角度出发 ,法律信仰是法治建设的观念基础 ,有着重要意义 ,但中国的传统没有法律信仰并阻碍着中国现实的法治化的进程 ,法律信仰的形成也就意味着理想法治状态的实现 ,因而法律信仰的培植是必须的 ;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以促进其生成。  相似文献   

16.
法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教学发展取得了较大成就,但是要培养卓越法律人才,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和创业,还需进步提高培养质量.文章认为,提高途径主要在于完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多样化,改进学位论文制度.  相似文献   

17.
法治建设需要法治精神的支撑.当前我国农村法治精神的匮乏给农村法治建设带来了诸多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顺利推进农村法治建设亟需法治精神的培育.  相似文献   

18.
民法教学与法律思维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律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法学教育的重要目标,民法教学在这一目标实现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必须改革民法教学,从概念分析、法律规范分析、民事制度分析、立法演变分析、案例教学改革诸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9.
依法治国与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法治国需要依赖于全体公民法律意识的提高。大学生是公民中先进的特殊群体,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对实施依法治国具有长远性、根本性的意义。在认清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的基础上,切实加强法律基础课建设,注意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在综合素质教育中贯穿法律意识教育,着力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意识、尊重法律意识和法律主体意识,逐步形成大学生良好的法律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20.
公民法治观念淡薄的成因与法治观念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五大以来 ,“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经成为我们的治国方略和我国社会发展的总目标。实行法治 ,建立法治国家 ,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历史重任。然而 ,在推进法治的过程中 ,自然会遇到许多问题和阻力 ,其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是由于公民法治观念的淡薄 ,难以对法治的有效运行提供有力的思想、行动支撑 ,极大地制约了法治目标的实现。为此 ,本文在对公民法治观念淡薄的成因进行历史与现实的探究与反思的同时 ,并将面对现实 ,就如何培育公民法治观念的问题 ,提出相应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