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深深地影响了各国对外交往政策的调整 ,作为国家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政党外交 ,为适应经济全球化这个大的国际环境 ,我国必须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外交 ,以进一步充分发挥其独特的外交作用 ,推动国家外交活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张辉 《理论界》2009,(2):203-204
经济外交,是指世界各国以最大限度地促进经济合作、扩大和维护经济利益为出发点来确定外交活动的目的,制定对外政策,并开展相应的外交活动.在冷战期间由于受美苏两极格局的制约.经济外交作用不太突出,主要用于苏东集团和美欧集团内部的经济合作与协调.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趋于缓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各国顺应全球化发展潮流,纷纷调整国内政策,将发展本国经济,提高以经济、科技为核心内容的综合国力和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国内的中心任务,为实现此目标,各国日益重视运用经济外交来促进经济合作.加速本国经济发展.经济外交在全球化进程中表现出一系列的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3.
李运昌 《阴山学刊》2006,19(4):87-91
在无政府状态下的国际社会,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相互联系的行为体纷纷通过经济的手段进行“博弈”,实现政治大国目标,是日本战后外交追求的主要目标。从国际政治经济学角度看,日本对中国、东盟、印度、非洲和拉美等地区推行经援外交,其实质在于为其政治目标服务。从日本的经援外交的发展与变化,分析日本在经援外交上的成败与得失,可为新世纪中国外交战略的制定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4.
经济外交,简单地说就是指运用外交手段谋求经济利益或运用经济手段谋求外交利益.在处理国家间关系时,各国一般都不会就事论事,而是要从经济和政治相结合的角度通盘考虑,且经济利益日益成为考虑的重点.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经济外交已逐渐被各国政府所接纳和使用,经济外交也自然而然地成为现代国际关系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5.
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不仅使一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而且也使世界经济和政治的结构与形态发生了深刻变化,并且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和速度重新塑造着国与国之间的互动方式,不同社会之间的互动正在愈益广泛和深入地渗透到国际关系中来。以政府之间的互动为主要方式的传统外交正在被不同国家民众之间,或者说不同社会和文化之间的互动所推动和左右,着眼于赢得其他国家人民理解和认同的外交即公共外交正在成为一国赢得主动的主要方式。公共外交因此上升为世界各主要国家大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关系进入了"公共外交"时代。作为延续千年的文明古国和正在崛起的新兴大国,公共外交正在成为中国赢取世界理解、认同和支持的主要手段,同时也是助推中国经济、政治与社会健康发展,塑造中国有别于西方大国的新兴大国国家形象的战略部署。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崛起的成败取决于中国的发展道路和世界主张能否赢得中国周边国家、其他大国乃至世界多数国家的理解、认同和赞赏,取决于中国公共外交的成败。  相似文献   

6.
目前,国外媒体外交研究重点集中在政治传播、战略传播等领域,而研究的重点内容是大众传播与国际关系、经济全球化与对外传播、媒体效果等。同时,国外也重视在媒体外交实践中研究媒体外交,包括媒介发展与媒体外交、媒体记者在外交中的作用、主流媒体的渠道、以Twitter革命为代表的新媒体外交等研究。  相似文献   

7.
政党外交是我国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政党外交工作,将其作为党的事业关键战线.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的兴起包含了国际和国内两方面的背景,而其在长期的发展中起到了国家关系的推进器、政府外交的有益补充、展示党和国家良好形象的重要途径以及多领域合作的重要平台等重要作用.未来在基于"一带一路"的大战略背景下,为使政党外交更好地服务于总体外交,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将呈现有重点和阶段性开展外交工作、进一步淡化和超越意识形态以及外交主体拓展与客体延伸三大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朱丽 《阴山学刊》2006,19(4):92-96
中美两国各自的国家利益、国内因素和世界各主要力量影响中美双边外交。冷战后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化和“9.11”之后中美双边外交出现了一些新特点:战略竞争与合作关系取代了中美安全战略合作关系,美对华政策正向着一种基调积极的方向转变,经济贸易外交成为巩固两国关系的基础,反恐外交成了非常重要的一种形式,美国始终没有放弃对中国的人权外交。美中关系总的趋势是向着良好方向发展的,中国的发展不必然伴随着美国的衰落,中美各自的国家利益也不必然具有对抗性。对中国来说,在对美外交中处于被动反映的模式仍将存在。  相似文献   

9.
西安事变后,中国出现了团结抗日的形势。日本推出对华“新政策”,主张将重大的政治性问题搁置起来,先与中国实行“经济提携”,以实现第一步目标──控制中国的经济,以后再提变中国为其附属国的政治要求。佐藤利用其外交渠道不断向中国发出“经济提携”的信号,要求回应。国民政府则对日本战略性意图十分警戒,采取了既不与之决裂,又不中其圈套,耐心与之周旋,设法拖延时日的策略。“佐藤外交”事实上没有得到中方的实质性回应,对华外交僵局仍未打开,这就决定了“佐藤外交”失败的命运。  相似文献   

10.
时新华 《天府新论》2010,(3):18-21,86
随着外交形式的丰富,政党外交的作用日渐突出。国际政治形势、经济全球化、政党自身发展的逻辑、中国共产党对不同时期自己不同身份的认同、中国共产党的国际视野与宽广胸怀,都是影响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的重要变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