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8 毫秒
1.
同光之交即同治十三年至光绪元年(1874年至1875年),清政府内部展开了长达七个月之久的“海防议”。长期以来,史学界对“海防议”虽有较多评说,但不少评说不能令人信服。本文拟对“海防议”中的几个问题略作辨析,偏颇之处,祈请识者匡正。一关于“海防议”的历史地位“海防议”在中国近代史上尤其是在中国国防建设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是不能低估的。首先,“海防议”表明清政府对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侵华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众所周  相似文献   

2.
由香港历史博物馆和香港中国近代史学会联合主办的“第二届近代中国海防国际研讨会”于年前在香港召开 ,来自中国、美国、日本等国家和香港、台湾地区的 4 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就“海防人物与思想”、“海防史史料研究”、“海防策略与海军建设”、“民国时期的海防发展”、“海事与中国近代社会”、“地区防卫”、“海军、外交和亚太地区”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 ,现择要综述如下。一、关于海防人物与思想戚俊杰 (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馆长、教授 )的《戚继光兵学与中朝御倭海战的胜利》认为 ,戚继光不仅是我国明代的抗倭民族英雄…  相似文献   

3.
有关早期中葡关系与澳门的史料 ,中国明代典籍记载甚多 ,其中 ,尤以《明经世文编》中收录的澳门史料最为珍贵。《明经世文编》由陈子龙等编辑。全书共出六册 ,内容分为 32类 ,其中海防 ,火器 ,贡市 ,番舶等类 ,均涉及澳门问题。明代第一篇关于澳门的奏疏 ,即庞尚鹏于 1564年的《题为陈未议以保海隅万世治安事 (疏 )》也收录其中。《题为陈未议以保海隅万世治安疏》又名《抚处濠境澳夷疏》或《区画濠境保安海隅疏》。 (见《明经世文编》第五册第 3835页 )其主要内容分述如下 :第一 ,澳门原称“濠镜澳”。在 1564年之前常称为“香山澳” ,并无…  相似文献   

4.
晚清海防与塞防之争进入学术视野,始于蒋廷黼的《中国近代史》.此前它曾是奏折中的"海防议";之后近30年,它一直被"性质之争"所困扰:历经淮系与湘系利益之争、爱国与卖国之争和两种策略之争三个阶段.至20世纪末,在近代化视角下,关于海防与塞防争论的研究,摆脱了"性质之争"的局限,研究空间得以拓展.  相似文献   

5.
读者来信     
|编辑先生: 读贵刊1987年第10期《齐鲁文化之异同论纲》一文,很受启发.但其所用材料,尚有些不确切处,举如下: 一、文章对《左传·定公四年》条附注为:“杜预注:‘周之宗盟,异姓为后.'”“周之宗盟,异姓为后”二语,见于《左传·隐公十一年》条,孔颖达《春秋正义》曾经引用.《春秋正义》后收入《十三经注疏》.依此,这两句话应是孔颖达疏,而不是杜预注. 二、文中说:“战国田氏代齐后,齐桓公竞设立‘喷室之议'的议政机构”.按“啧室之议”出自《管  相似文献   

6.
刘晓莉 《兰州学刊》2008,(7):158-161
作为晚清早期的驻英公使,薛福成在出使之前,其外务历练和见识已颇为不凡。在“马嘉理”案件中析形势,定策略,使案件“及时议结”;及时抵制了朝中任赫德为中国“总海防司”之议,防止了中国应有主权的外溢;定计速平朝鲜乱事,使日本“无所逞其志”;亲自部署和指挥浙东抗法战役,打击了法军的嚣张气焰,其丰厚的外务历练和闳远见识维护了中国应有的权益,并构成了他被举荐为驻外公使的条件。  相似文献   

7.
《周易》意象与中国古代文论刘泽根(陕西财经学院)刘勰在其论著《文心雕龙·宗经》篇倡言:“论说辞序,则《易》统其首。”而《周易》是一部专从“意象”的角度来展开论议的,“《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①扫象则无《易》。它的深密几微的意象内蕴及独特的表述...  相似文献   

8.
李氏“和戎”之义是恪守“万国公法”,保持大清国残局;“海防”之义是师夷长技与之抗衡。李氏的“海防和戎”路线,没有给中国打下“求富求强”的政治基础,实际上却产生了维护半殖民地半封建之中国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宋书》考疑(四)丁福林《卷十五·礼志二》大明四年九月,……太常陆澄议立锴,(中华书局1974年10月点校本,第410页)按:考本史《礼志一》云:“宋孝武大明三年九月,尚书右丞徐爱议:……博士司马兴之、傅郁、太常丞陆澄并同爱议。”《礼志四》云:“大明...  相似文献   

10.
《社会科学战线》1992年第4期刊载的林乾先生《论中国古代廷议制度对君权的制约》(以下简称《廷议》)一文,是篇值得一读的好文章。笔者认为,可用行文简约、立论公允来概括《廷议》的特点。近几年来,史学论文似乎有“轻宏观,重微观”的倾向。见诸报刊的论文,大多是研究具体而微、时空很狭小的问题,故有人戏称之为“小题大作”;而  相似文献   

11.
1.“津启庆之为行台左丞,典参谋议。”(《周书》卷三九《辛庆之传》,中华书局1975年标点本,第697页)
  “典”,《北史》卷七〇《辛庆之传》作“与”。按:古代无“典参谋议”的说法,“与参谋议”较为常见。繁体“与”作“与”,“典”与之形近,盖为其形讹。  相似文献   

12.
“总理海军事务衙门”,简称“海军衙门”、“海署”,是清季洋务派在“海防”活动中建立的领导全国海军事务的重要机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独立于“国防部”(兵部)之外的“海军部”。可是,对于这个机构,我们所知甚少。无论《大清会典》、《清朝续文献通考》、《清史稿》等清代典章史料,还是今人的研究著作(如《清代中央国家机关概述》等)都缺乏专门记载和论述。《清末海军史料》的编者说:“我们曾努力查找清海军衙门档  相似文献   

13.
滇案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滇案议郭大松近代中国历史上的“马嘉理事件”,1875年初发生于云南边界,故亦称“滇案”。“滇案”引起中英交涉长达一年半之久,导致《烟台条约》量签订。关于“滇案”发生的根本原因、最终结果及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史学界已备述详尽,但对其直接原因和围绕此...  相似文献   

14.
林则徐,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被称为“六任封疆帅,干秋社稷臣”,一生“历官十四省,统兵四十万”。他弹精竭议,尽心尽责,宦海浮沉,无怨无悔,反对侵略,为国为民。他的词堂左右旁门横匾称其为“中兴宗”、“左海伟人”,并非过誉。晚年,林则徐告老还乡,仍关心国家民族命运,以老迈之躯,在福州做了许多有益之事。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不平等的《南京条约》。福州作为五个通商口岸之一向英国开放。按约“领事官办理商贾事宜”只准居住在城外──南台。英方违约,在尝到了第一次“惟领事夷官准租城内房屋”“居住在乌石山…  相似文献   

15.
晚清海防思想的发展及其历史地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有清一代,迄于鸦片战争,中国朝野甚少有人关注海防问题。英国发动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始将海防问题严峻地摆到了中国人的面前。当时的先进中国人因之萌发了海防思想。自兹以降,议海防者渐多,数十年间逐渐蔚为风气。关于晚清海防思想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五个时期,即萌发(1840—1861)、重倡(1861—1874)、趋实(1874—1879)、深化(1879—1884)和高潮(1884—1894)。由于海防问题在中国是和近代化问题密切相关的,海防思想之由理论走向实践,必然会不仅带来海防建设的近代化,而且也启动了中国社会近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6.
光绪乙酉年间“海防筹议”述论季云飞光绪乙酉年间(公元1885年),清廷内部进行了一次“海防筹议”。(下文简称“乙酉筹议”)这是继同光之交“海防筹议”后的又一次大“筹议”。近年来,史学界对同光之交“海防筹议”评述较多,而对“乙酉筹议”并没有引起重视,至...  相似文献   

17.
历史的误读与道德的偏执──兼议中国当代文人的“心路历程”杨曾宪青岛社会科学院前不久,以敏锐著称的青年评论家王彬彬一篇《过于聪明的中国作家》所引起的一场热闹的论争①,可能已经平息,但王彬彬凭他“正义”的激情,说出或表达了一代青年文人的义愤,却触发了我对...  相似文献   

18.
甲午战争是以海战为中心的中日军事大对抗,中国方面的枢纽人物自当首推李鸿章。李鸿章是中国近代海军的创建者。早在19世纪60年代,李鸿章就与左宗棠、沈葆桢等人分头设局办厂,制造船舰,催生“中国海军萌芽”①。70年代,李、沈同受光绪帝之命,分别督办北洋、南洋海防事宜。1879年冬.沈氏去世。从80年代初开始,“海军之规划逐专属于李鸿章,乃设水师营务处于天津,办理海军事务”②。当时他的目标很明确:“日本国小民贫,虚骄喜事。长崎距中国口岸不过三四日程,揆诸远交近攻之义,日本狡焉思逞。更甚于西洋诸国。分之所以谋创水师不…  相似文献   

19.
伯乐现象及其启示──兼议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若干对策王巧梁编者按本刊“现代企业制度与股份制”专栏,首篇推出的南京伯乐电器(集团)公司《伯乐现象及其启示──兼议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若干对策》一文,使我们看到了一个曾为中国现代工业作出巨大贡献的大型企业,...  相似文献   

20.
唐武宗会昌灭佛后,下诏说:“天下所拆寺四千六百余所,还僧俗尼二十六万余人,收充两税户;拆招提兰若四万余所,收膏腴上田数千万顷,收奴婢为两税户十五万人。”(《唐会要》卷47《议释教》条上)然而,这条诏书所反映出来的实际效果如何呢?回答是否定的。其一,“收膏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