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审美标准     
所谓审美标准,就是鉴别对象的美丑和衡量对象的审美价值高低的尺度和原则。个人在审美实践中形成的审美观点,被用来当作衡量新的审美对象的评价标准,这就是主观的审美标准。主观的审美标准可以包含有不同于别人的趣味爱好和审美偏见。除此之外,还应该有得到社会普遍承认的审美标准,还应该有客观的科学的审美标准。否则,美学也就不会成为一种科学。下面想就这些问题,展开来进行一些讨论。  相似文献   

2.
审美标准     
一、什么叫审美标准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接触各种美的事物,进行各种审美活动,衡量和判定事物的美丑。但是,判定事物的美丑,并不是随心所欲、完全按照自己的主观好恶进行的;而必须遵循一定的尺度和原则。在审美活动中,人们衡量和判定事物的美丑所共同遵循的这些尺度和原则,就叫做审美标准。 那么,审美标准又是怎样确定的呢? 诚然,在西方有“谈起趣味无争辩”的说法,在中国也有“情人眼里出西施”的俗谚,有人就据此否认美的普遍的客观标准的存在,认为判定事物美丑的标准完全是由人的主观爱恶确定的。其实,这是完全站不住脚的。因为,人的主观爱恶也不是与生俱来、天生就有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公平不等同于平等,但平等是一种公平,衡量个人收入分配公平的标准或尺度,不是主观的,而是客观的。机会均等只是实现个人收入分配公平的前提条件,但其本身并不是衡量公平的标准或尺度。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衡量个人收入分配公平的标准是多元化的。不同经济成份,个人收入分配方式不同,因而衡量个人收入分配公平的标准必然不同。这并不排斥全社会存在一个衡量个人收入分配公平的统一标准,这个统一标准就是“收入必须同投入相适应”。  相似文献   

4.
论评价及其标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既有的评价研究把评价局限在价值评价这个特殊领域。其实 ,评价不仅仅是价值评价 ,还包括感知评价、科学评价等其他类型。对评价的研究应从特殊走向一般 ,建立统一的评价观。本文在借鉴既有研究的前提下 ,提出评价的衡量性认识说 :评价是在真切认知被评对象的前提下 ,运用特定标准评判被识对象、以衡量对象为目的的目的型认识。评价标准是在人评价过程中运用的、主观形态或客观形态的衡量被评对象的标准 ,是在专门比同量异、认知被评对象质与量的过程中 ,通过符号语言思维和运用物料的行为而制定、制作出来的。  相似文献   

5.
法律之美的研究,一直以来存在着重形式轻内容之不足,从而大大降低了法律美学研究的价值。法律内容美是指自然人依据自身社会生活实践,以法律规制为对象,通过主观感知所获得的理智满足感和心灵愉悦。其特征表现在两个方面:审美对象的抽象性和审美标准的历史具体型(时效性、地区性、阶层性)。判断法律内容美的标准是:“质”标准--是否以应然为价值取向;“量”标准--是否最大程度趋同于应然法。  相似文献   

6.
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深入,人们提出了“什么是检验实践的标准”的新问题.有的同志发表了《实践的目的是衡量实践成败的标准》一文,回答了这个问题后,一些同志提出反对意见:认为用实践的目的作为衡量实践的标准,就是用主观的标准检验客观的事物,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的,因而是错误的.两方面各持己见,互不相让.读了双方的文章之后,发现各方意见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又论述的都不全面,所以造成了长期谁也说服不了谁的僵持局面.研究了争鸣的症结所在,我们发现:争论的双方都是没有弄清楚衡量实践成败的标准和衡量实践对错的标准不是一回事!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古典美学的理论研究中,多数学者只注重对诗文理论的整理、归纳和探索,而对小说的审美理论研究却重视不够,其原因就在于人们普遍认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审美理论比较零散,缺乏具体的审美标准,其实不然。中国古代许多小说评点家的理论批评形成了古代小说的具体审美标准:传统诗文美学理论多表现作者的主观精神、自我的生活情感体验,侧重主体自身。而小说则以生活本身为主要描写对象,其审美倾向偏重生活与艺术的关系;诗文理论注重精神的思辨性和情感的抽象性,而小说则注重人物性格的审美刻划,及其情节的发展过程,并以此为依托来再现对生活的审美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8.
新闻价值究竟是在新闻写成之前,作为记者衡量事实可否成为新闻的标准;还是在新闻写成之后,作为编辑衡量新闻质量的标准;或是在新闻写成之后,作为受众评价新闻产生的作用、效果的标准。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和方法可以得出,新闻对受众来说它是客体,受众对新闻来说是主体,新闻能够满足受众需要的功能和效用是新闻价值的客观基础,受众对新闻的需要是新闻价值的主观条件。新闻中介的劳动量就是新闻的价值量,凝结在新闻中的劳动质量越高,新闻价值就越高。  相似文献   

9.
对教育活动的审美评价同对艺术美、自然美以及其它社会美的欣赏评价有相同之处.就是同样需要有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两个方面构成审美关系;审美主体也需要具备相适应的主观条件,包括具备与对象相应的有关教育活动的知识和素养,对教育教学活动有亲身的经验或经历、或具有一定的有关教育哲学思想,这样审美主体才能在欣赏的基础上对教育活动做出比较适当的审美评价.在这里,教育活动已兼具教育媒介和审美对象这样两种性质、双重身份,因此教育活动的审美评价与一般的教育评价也不完全相同.一般教育评价所涉及的是教育教学活动本身、方案、教材、课程等内容,对这些内容的价值和成就尽量做出科学的判断,进而作出教育或管理的某些决策或改进.教育活动的审美评价也包括教育教学活动的  相似文献   

10.
批评标准哲学基础的置换--文学的价值层面与批评尺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以价值论为哲学基础的批评标准,可以包容、超越以认识论为哲学基础的批评标准.文学的价值包括文本价值、社会价值、超越价值和审美价值.衡量文本价值,重在文本的篇幅与信息量的比例关系;衡量社会价值,重在识别、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社会特征;衡量超越价值,重在把握其将会增值的基点与增值系数;衡量审美价值,重在令读者实现自己的本质力量、张扬优秀人性以及化丑为美的深度与广度.  相似文献   

11.
一、“美的理想”——审美的主体性 问题缘起于著名的“没有目的的合目的性”或“主观合目的性形式”的康德命题。 康德认为在审美判断中,主体在知觉对象时,表象中并不唤醒一个明确的目的概念,即不具有目的性,这表象不是自觉有意识的表象,而是油然而生的对象形式表象;但审美的对象形式又恰好唤起审美主体知觉中想象力与知解力的协调活动,对象形式恰好符合主体知觉中协调活动的目的图式,这不能不说似乎具有某种目的性。围绕这个命题,康德认为,审美判断与对象关系的规定根据在于,既不是逻辑认识,也不是道德体验,而是对象的形式感被主体觉知为某种愉悦的情绪,由此构成了审美判断。所以,审美判断不涉及概念,当然也没有主观或客观的目的性。如果审美判断受到一定概念制约,这个判断就不是纯粹的审美判断了。正是基于这种分析,康德提出了“自由美”和“附庸美”的重要区别。  相似文献   

12.
1 什么是审美对象?这是美学家们孜孜以求的难题。当代美学家帕克就说过:“美学科学原是要对美的对象和我们关于美的对象的判断以及我们创造这些对象的行动动机等,求得一个明确的一般观念。”美的本质是西方古典美学研究的重心,为了探讨美的本质,美学不能不首先回答什么是审美对象。因为审美对象是探讨美的本质时所指涉的具体对象,美的本质的争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审美对象构成成分的争论。波兰美学家w·坦塔基维兹指出:“客观论和主观论的争论……可以用下列的话来加以简单概括:当我们称某物是‘美的’或‘审美的’时候,我们是把它归之于客观对象所具有的一种特质。或是把客观对象看成为并不具有这种特质,而只是由我们赋予它的。……当柏拉图说‘美的东西是依赖于美的特质而成为美的’之时,他的美学观是客观论的;当休谟说‘事物的美仅仅当它被静观之时才在  相似文献   

13.
素描训练中应增加审美趣味的培养,尽量做到学生内心审美与外界客体的吻合,从而使之在绘画里形成一种纯正的趣味,这里包括“个性”和“风格”。入画对象和不入画对象或眼高程度,可以通过图绘视觉印象产生审美情感,其中包括“几何”、“线条”、“韵律”、“色彩”等等。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审美标准和法则,们又不能用固定尺度来衡量审美的发展和衰落。因此,提倡学习绘画的人要以艺术作品的广泛交流来达到心理沟通,把个体的我移入作品中使其产生审美趣味,以便在素描训练中相互结合。应让学生做到“立意造像,以象尽意,以形写神,形神兼备”。  相似文献   

14.
美是客观的,美的规律寓于客体之中;美感是美的反映。客观地存在着丰富美,反映到人的感觉,才形成各种各样的美感。 心理是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人就是凭藉自己的大脑,在劳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认识世界,并且有目的地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由此可见,客观存在的美与认识客观现实的心理活动是非常密切的。没有审美对象,审美意识是不能产生的。正如美学家王朝闻所说的“人对客观世界的美的主观反映,即审美意  相似文献   

15.
任何评价问题的永恒难题都是评价的标准问题.新闻道德评价标准,就是用来衡量评判新闻行为道德性、评价新闻主体、新闻道德品性的尺度.评价标准的内在构成,包含着不同的层次;针对评价对象的差异,评价标准可分为"规范性标准"和"品质性标准".评价标准具有主体性、历史性和相对性.  相似文献   

16.
审美范畴是不同类型审美现象的主观反映,对人类的审美对象按其不同的审美特征及其给予人的不同审美感受来划分,就形成审美对象的基本类型。其中,崇高是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它无论在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中都表现出不同的具体形态,给审美主体造成不同的审美感受。体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其中潜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体育崇高美以其神圣性和庄严性构成了独特的审美形态。  相似文献   

17.
衡量艺术品质量的重要标准是社会性和审美理想的统一.两者的统一,首先表现为功利性和审美性的统一;其次是"再现"和"表现"的统一,"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再次是社会性和审美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所谓“共同美感”,就是同一事物在人们的审美活动中所产生的相同或相近的审美感受以及由此得出相同或相近的审美评价。简括地说,也就是同一审美对象所引起的普遍的“共鸣”。共同美感的问题与审美评价的标准有着密切的关系,深入研究美感的共同性,有助于进一步辨证地解决审美标准的客观性和社会性。[共同美感的表现]共同美感在人们的审美实践中是大量地客观地存在着的。也就是说,美感既有差异性,也有共同性。既然如此,那么,共同美感有哪些表现呢?或  相似文献   

19.
文学创作以作品的完成为终点,但从整个文艺实践活动过程看,作为文艺创作终点的文艺作品又成为文艺接受的起点。所以,文艺作品既是创作主体的对象,又是接受主体的对象。所不同的是,文艺创作以创造艺术形象为指归,文艺接受则是以作品为对象的审美意象再创造。所谓审美意象就是审美主体借助审美经验,通过对审美对象的观照,在头脑中所形成的审美形象。审美意象形成的过程,就是接受主体再创造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英伽登认为审美经验活动开始于对实在事物的认识,审美对象是审美经验的产物,但是审美对象不同于实在事物,审美对象形成后也不局限于实在事物。本文探讨了英伽登的这一美学思想,即审美经验活动经历预备情绪,审美对象的形成和作为审美特质的审美对象质和谐的产生过程。在形成质和谐的基础上,审美经验过渡到它的最后阶段,就是对价值的认识。英伽登运用现象学方法论证了审美经验活动过程,其中体现着他对于存在问题的深层次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