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思格斯在给敏娜·考茨基的信中告诉小说家,作者的政治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应当特别把它指点出来”。这是对文学创作规律的一种科学概括。好的艺术作品往往是含蓄地表达思想的。它把小范围内的具体的人和事告诉你,让你去发现大范围内的带有普遍性的东西。它让读者享受着自己发现的乐趣。好的作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报告文学在近年来的文学创作中,是极为活跃、成就卓著的。目前,随着全国一百余家报刊联合举办的“中国潮”征文活动的展开,报告文学必将迎来空前勃兴与繁荣的崭新局面。相形之下,报告文学的理论研究则相当落后,与创作极不相称。一个“与生俱来”的真实性问题,至今没有任何突破。尽管有人抱怨,最近的一次(1982年)争论,“据粗略统计,研究报告文学基本理论的论文里,有一半是关于真实性问题的”,但对“真实性”问题仍是各执一词。奇怪的是,主张“绝对真实”的同志还是重复几十年前的老话,把背对着过去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步入近代以来,屡遭危难,几经挫折,鸦片战争,英国殖民主义者闯开了我国的门户,紧接着是英法联军攻进北京,火烧圆明园,与此同时,沙俄趁火打劫,强割我东北和西北大片领土。美、日侵占台湾,法国深入我国西南,继而是甲午战争、八国联军进犯北京……一个接着一个的  相似文献   

4.
德国著名"社会史"派(Gesellscha ftsgeschichte)因在(德国)历史研究中应用社会学现代化理论以及政治哲学现代化理论(sociological and politological modernization theories),为大众所熟知。汉斯.乌尔里希.韦勒(Hans-Ulrich Wehler)倡导现代化理论,并将其作为转变"传统"德国历史的方法:以少数"伟人"为中心的国家政治史,转变为综合比较的德国社会史,即政治之外的社会结构。1914年至1945年,德国处于灾难政治时期———德国"特殊道路",这段时期的政治被视为政治体制"延后的现代化"。同时,德国历史学家提出了能够解释社会结构和社会进程的社会科学理论及方法,以替代那些强调个人理解的"传统"研究方法。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初期,德国社会史学家通过运用现代化理论及社会科学方法对德国历史进行分析,在国内取得了主导地位。然而,80年代之后,这些社会史学家越来越受到"文化转向"支持者的批评,批评他们不是把文化融入社会史中,而是把政治归入社会,把个人归入到社会结构中。本文不仅认为这些批评基本正确,更认为这些与社会史相关的问题是概念倒置的结果。社会史学家所做的基本上就是将他们所批评的"传统"立场进行倒置(例如马克思对黑格尔学说的倒置)。这样一来,那些被批评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只是将立场倒置了一下而已。"传统"立场强调个人,倒置为"现代"立场强调结构;"传统"立场强调文化,倒置为"现代"立场强调结构;"传统"立场强调理解,倒置为"现代"立场解释因果。有人提出,社会史学家有必要提出一种新理论来摆脱倒置概念的陷阱。  相似文献   

5.
我粗略地统计过,罗达成的报告文学作品不过二十篇左右,数量不能说多,但影响相当大,其中有的还得过奖、夺得“金牌”。哪里有激动人心的具有新闻价值和文学价值的人和事,哪里就有作家的足迹,从东海之滨到峨嵋山麓,从黑龙江畔到五羊城  相似文献   

6.
何轩 《云梦学刊》2012,33(6):98-103
由中国作协创作研究部主办的全国报告文学创作理论研讨会于2011年7月26日在中国作协北戴河创作之家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报告文学作家、编辑和评论家37人,围绕新世纪报告文学发展态势及存在问题、报告文学公众影响力问题、报告文学理论建构问题、报告文学创作长篇和短篇如何贴近现实问题、报告文学与纪实文学、非虚构写作的关系问题等主题展开深入的交流、对话和反思。现将会议交流材料和讨论精要综而述之,鉴往思来。  相似文献   

7.
朱厚泽同志在1986年4月中宣部召开的座谈会上,号召广大理论工作者大胆探索和开拓创新,扭转目前理论研究落后于社会主义改革实践的状况,繁荣哲学和社会科学。这给了学术理论界以极大的鼓舞。在学术理论工作者们踊跃投入科学研究的今天,进行历史的反思,找出当前我国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落后的原因,对于今后的学术理论研究工作,想来是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8.
如果从1959年1月25日,郭沫若在《光明日报》上发表《谈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提出“替曹操翻案”,重新评价曹操算起,那么,新中国建立以来的曹操研究,到1988年底为止,正好已走完了她的第30个年头。30年来,曹操研究,始终步履蹒珊,背负着沉重的十字架苦行。1989年是郭沫若发起“曹操翻案”讨论30周年,值此纪念之际,有必要对曹操研究的历史进行认真的回顾与反思,以期进一步开创曹操研究的新局面。封建时代,人们对曹操的认识,对曹操的评价,在过去各个历史阶段,并不一致。但就总的倾向而言,曹操始终  相似文献   

9.
在一个由个体承担风险的社会中想象共同体是当前时代的一个重要议题.在传统共同体解体之后,借助传统共同体遗留下来的文化碎片重塑共同体,一直是理论和实践的追求.不论是基于个体自由的共同体,还是基于组织控制的共同体,都在历史的进程中被实践所否定.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再次激发共同体的想象力,需要从消费和分配关系的表象深入到生产关系之中,需要从对个体和共同体的内在性的实体化思考走向一种相互沟通的关系性思考.  相似文献   

10.
<正> 1958年在毛泽东的号召下,五亿农民在3个月中被组织到人民公社中.直到1982年11月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修改宪法时改变人民公社政社合一的体制,设立乡政府,这时人民公社才算结束.人民公社24年的实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经验教训.今天认真地反思总结,无疑对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认真贯彻十三大提出的基本路线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核心制度和经济基础。随着社会主义实践的进展,对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内涵,反思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历史实践,是社会主义改革事业能够顺利进行、不走弯路的重要前提保障。 一、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历史构想及实践反思 “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一概念的提出源于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批判。传统社会主义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根本特征是其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性质。这一性质决定了资本生产剩余价值的本性,即资本所有…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化的历史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波澜起伏的历史画卷。现代化的变迁与受挫构成了这一画卷的中心图景。希望与失落、亢奋与冷漠、突变与回归……交织成一幅幅交替显现的戏剧性场面。在这一个半世纪里,古老的中国经历了开天辟地以来最为惊心动魄的冲撞和嬗变。千年循环的历史终于摆脱了“治”“乱”相替的怪圈缠绕,走向了全球性的现代化浪潮。  相似文献   

13.
当今世界是改革的世界,当今时代是改革的时代。放眼全球,不论是东半球或是西半球,也不论是社会主义国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或发展中的民族独立国家,到处的人们都在议论改革、酝酿改革和实施改革。人们对改革寄予莫大的希望,把它看作是求生存、求发展和消除社会弊病、摆脱社会困境的国策。可以这样说:改革在今天已成为举世关注的一个热点。然而在现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人们如此关注的改革却几乎毫无地位,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为此,对古今中外普遍存在的改革进行反思,从哲学的高度进行总结,概括和阐述,是时候了!本文试图对改革的范畴和一般规律作一些探讨,目的是抛砖引玉,希冀引起更多的人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一 反思,是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旧哲学中广泛应用的一个术语。通常是指精神的自我活动和内省的方法,是从唯心主义角度来说明人的认识活动的。如洛克把对意识的内在活动的观察称为内省经验即反思。黑格尔所说的反思则是指对思想本身进行反复的思考,即指思想的自我运动。马克思主义以唯物主义的观点解释反思,认为反思就是对过去的实践活动包括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更开阔的视野范围内,从新的角度进行再思索、再认识。反思的目的是为了全面、科学地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更深刻地认识现实,更好地进行现实斗争。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反思,就没有人类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15.
近代中国在不断加剧的外部危机和内部压力下,逐步进行自救,然要么因为没有触动传统政治体制,要么因为顽固势力的反对,都很快失败了。1911年辛亥革命的成功,结束了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使人们精神上获得了空前大解放,但此后再次陷入专制与动荡的历史深渊。反思历史,通过执政者与民众的通力合作,推动以宪政为中心的政治改革,应是正确选择,这也是辛亥革命政治进程为我们提供的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不少作家和记者都用饱蘸深情的笔墨,用报告文学的形式为当代英雄人物塑像。这些作品中,有的博大精深,有的细腻纤巧,有的构想奇谲,有的风格清新。数量之多,范围之广,是我国文学史上少见的。 在一个政治变革时期或一个历史转折关头,会  相似文献   

17.
历史走到今天,社会主义已经不再是马克思恩格斯在书本上论说的理论,不再是在现实中徘徊的“幽灵”,而是活生生的社会现实.列宁是第一个使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实现为现实的人,十月革命开辟了现实的社会主义的真实发展历史.而毛泽东则是第一个让中国人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站立起来的人,社会主义是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历史选择.但是,使中国的社会主义真正在大踏步发展物质生产基础上向前走的,却是今天邓小平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这里,本文试图对现实的社会主义发生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前期探索进行一些历史反思和深层哲学研讨,以作为我们今天深刻地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历史意义的理论逻辑前提.  相似文献   

18.
杨青山 《殷都学刊》1998,(4):130-131
一、对“向钱看”的历史回顾“向钱看”这种思潮一经出现就理所当然地遭到批判,尽管人们批判的角度不尽相同,但都认为“向钱看”就是金钱高于一切,把金钱视为最高的人生追求目标,是地地道道的资产阶级唯利是图的拜金主义,它必然导致人们为了金钱而不择手段,不惜损人...  相似文献   

19.
一、从汤因比的文化交流公式谈起 汤因比的《历史哲学》认为,某一文明在向外扩散或发射光辉的时候,外族文化首先受到它的经济因素的影响,其次是政治因素,第三才是文化因素(见《历史哲学》下卷第462页)。在这里,素以注重实证著称的汤因比却给我们虚构了一个近乎“天方夜谭”式的公式。我们并不否认历史哲学需要从全部文化交流史中引出一般结论,也不排斥存在着外在于一般结论的少数历史特例,但一般的历史哲学结论应该在  相似文献   

20.
晋商衰落原因的历史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鸦片战争后 ,清朝丧权辱国 ,内外交困 ,致使晋商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劣 ,不能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连遭失败加上它又与腐败的清政府紧密的结托 ,所以 ,随着清朝的灭亡 ,晋商也走到了尽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