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14年后,法国决定承认中国并建立外交关系,不仅是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政府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结果,也是戴高乐主义在法国谋求世界大国地位和重返东南亚的战略中的具体实践.而此前,法国之所以迟迟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愿承认,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法国在经济、军事上对美国援助的严重依赖,导致其在外交上不能独立自主.  相似文献   

2.
布什政府单边主义外交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布什政府执政以来外交政策的显著特征就是单边主义 ,即使在“9·1 1”事件之后单边主义也并没有多大收敛。作为实施外交战略的手段和方法 ,布什政府推行单边主义外交政策决不是偶然的。它不仅是布什政府所信奉的保守主义政治哲学使然 ,而且也是美国超强实力特别是军事技术实力的结果 ,同时还与布什及其政府班底的外交风格密切相关。从未来走向看 ,布什政府不会根本放弃单边主义 ,但在特定情况下又会复归多边主义 ,而维持单边主义与多边主义的平衡点 ,将是“美国外交一贯见长的实用主义”。  相似文献   

3.
1913年美国威尔逊政府率先承认中华民国的决策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辛亥革命后,欧洲列强和日本以承认中华民国为要挟,企图迫使中国政府满足他们瓜分中国领土和夺取中国财政主权的无理要求,造成了中国的民族危机。而美国塔夫脱政府为实现其“金元外交”在中国的运用,自愿与其他列强一道,一再推迟对中华民国的承认,违背了美国民众要求政府承认中华民国的主张。威尔逊就任美国总统后,率先承认中华民国,在客观上产生了有利于中国的作用,但是威尔逊政府这一决策的制定冠以同情中国,宣扬民主和理想的虚名,实则是从扩大美国在华政治影响的国家利益出发的  相似文献   

4.
威尔逊政府为维护和扩大美国在华利益,放弃其对外传播美国式民主的“理想主义”外交原则,无视中国民主运动向前发展的趋势,支持袁世凯帝制运动的政策。帝制运动失败后,威尔逊政府又未能正确地总结其政策失误原因,在对华政策上继续不支持中国的民主革命力量,转而注重协调与其他列强的关系。可见在与国家政治、经济利益相冲突时,美国要求其他地区、国家接受美国式民主制度的外交政策就需让位于现实利益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波匈事件后美国对东欧新政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美国对东欧和平演变政策是美苏关系缓和及苏东内部演化的产物 ,其形成与确立经历了一个缓慢而曲折的过程 ,最后由于匈牙利起义的失败 ,促使美国彻底摒弃“解放”幻想 ,在艾森豪威尔政府后期确立了新的外交政策 ,使其成为以后美国历届政府对东欧国家的一项最基本政策。  相似文献   

6.
本文的目的是批判新保守主义是主导当代美国外交的主流意识形态这一流行观点;事实上,新保守主义对美国外交政策影响甚微。为了论证这一观点,本文首先在美外交政策的背景下定义当代的新保守主义,然后探讨布什政府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发现美国的外交政策更多是由保守民族主义动机而不是人们所认为的新保守主义所驱动。认为美国的外交政策由新保守主义主导不仅夸大了这个独特的意识形态的影响,而且低估了自“9·11”以来决定美国外交政策的其他因素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正> 二次大战中的中美关系是一个饶有兴趣而又颇为严肃的课题。有人说,在抗日战争中“美帝国主义是最阴险最毒辣的敌人。”一部有影响的著作写道:“1942年以后,美国以‘援华’的名义,较多地给予国民党政府以贷款租借物资和训练军事人员的帮助……伸展美国在华的侵略势力。”还有的同志认为,战后美国帮助蒋介石打内战的政策“是罗斯福政府在珍珠港事变后对华基本方针的继续和具体化。”我以为这些观点对战时中美关系的评述是不当的,需要“从头开始研究”。  相似文献   

8.
美国的对华政策,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然而由于美国与中国地域遥远,其军事实力不足,国内政局的影响,以及孤立主义情绪制约等因素,美国在对华政策上一向是谨慎和保守的。在20世纪以前,美国在华主要是分享列强刺刀和侵略外交所夺得的特权。19世纪末,美国抛出了“门户开放”政策,开始积极参与列强在华的竞争与对峙。义和团运动后,美国为了维护本国利益,积极倡导“保全中国”和各国在华“一致行动”的原则。武昌起义爆发后,美国提倡的各国“一致行动”原则,被日、俄、英等国所利用,他们借“承认中华民国”和“善后大借款”,大肆索取在华的政治、经济权益,肆意扩大本国在华势力。这就直接危害了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及其在华利益。为此,美国抛开与列强的“一致行动”,宣布退出银行团并率先承认中华民国。  相似文献   

9.
1933年3月4日,富兰克林·罗斯福正式就任美国第三十二届总统。他在就职典礼上,发表了一篇重要的演说,郑重而明确地宣告,本政府在外交政策上,将坚定地奉行“睦邻的政策”。关于“睦邻政策”的评论,国内学术界意见历来存有分歧,而多以贬为主。比如认为,“罗斯福的‘睦邻’政策,是美国在罗斯福执政前期用以欺骗拉拢拉丁美洲各国的政策”。在前些年出版的美国史著作中,认为“‘睦邻’政策的实质是在伪装‘平等’、‘不干涉’的口号下,以迂回的方式向拉丁美洲继续扩张”。“美国对拉丁美洲提出睦邻政策。实际以‘睦邻’为幌子,对拉丁美洲进行粗暴干涉。”上述这些对罗斯福“睦邻政策”持完全否定态度的观点,论据是不是充足,是值得商榷的。本文仅就“睦邻政策”产生的背景,简要实施经过及其历史意义,略谈几点浅见:  相似文献   

10.
1937~1941年的美国对华政策基本上属于一种过渡型的政策,既因袭了过去的“不承认主义”的中立政策,又孕育着新的同盟因素,走上援华制日的道路。同时,这段时期的美国对华政策也属于多边型政策,对日政策又是其远东政策的主体,对华政策攀缘在日美关系之上,缺乏独立性、主动性。另外,这一时期的美国对华政策还属于一种倾斜型的政策,其意义远远超出了中美关系本身的范畴,它几乎包含了帝国主义强国对半殖民地半封建弱国不平等政策的全部意义,如:强权政治、强权外交等。美国把中国作为棋局中随着美国利益和意志任意驱使的一枚棋子,为美国利益去做铺垫交换。  相似文献   

11.
后冷战时期,随着美国对外政策制定系统的结构性变化和美国对外政策目标的相对转移,利益集团在美国对外政策制定过程中参与程度有所增强。20世纪后期,利益集团在中国贸易"最惠国待遇"问题上展开了激烈角逐,支持无条件延长中国贸易"最惠国待遇"的集团游说取得了明显成效,表明利益集团在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制定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美国对新中国经济禁运的确立是一个逐渐演进的过程。朝战前 ,美国已经确立了对华与苏联及东欧国家同等水平的严厉的贸易管制措施 ,但并未实行全面的禁运。朝战爆发后 ,尤其是中国的参战使美国迅速确立了对华全面禁运政策。美国的经济禁运政策对中国的内政和外交、中苏关系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茹莹 《齐鲁学刊》2003,(1):133-138
由于不同地理环境、经济实力、历史传统以及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影响 ,1 945年以前的美俄 (苏 )对华政策存在很大的差异。就在华扩张方式而言 ,美国强调经济的扩张 ,俄国则注重领土的控制 ,苏联继承了俄国的这一战略传统 ;在如何对待中国革命的问题上 ,美国始终站在中国革命的对立面 ,而苏联对待中国革命的总体态度虽然是积极的 ,但也表现出明显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不过 ,无论是美国 ,还是俄国 (苏联 ) ,在其各自政策的背后 ,国家利益都是最具决定意义的因素。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后,我国外国文学研究在取得"有目共睹"的成就的同时,也至少暴露出五大缺失,即"没有语言的语言"、"思想苍白"、"歧视翻译"、"科研与教学脱节"和"言必称欧美文学"。弥补这五大缺失,有赖于体制的变革和学者们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发展中经济体进行战略转型和通过加工贸易活动参与全球化进程而不是进行全面的贸易自由化的原因;通过对东亚和拉美地区的对比分析,指出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政策变革,适当的工资政策、物价政策和利用外资政策,决定了加工装配活动的成败,制定的促进后向联系和技术溢出的政策,对加工产业的升级有着重要影响。对中国大陆加工装配活动的分析表明,加工装配活动与进口替代战略没有必然联系,出口导向战略是开展该活动的必要条件,中国大陆开展的加工装配活动非常成功,但仍需解决加工产业的升级与转移问题。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60年代初期,正当中国大陆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难时,台湾的国民党当局错误地估计了形势,认为这是实现其“反攻大陆”梦想的有利时机。围绕“反攻”问题,美国政府与国民党之间进行了激烈的较量,最终迫使国民党放弃了这一冒险企图。美国政府之所以反对,主要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现实使美国决策者深深地认识到,新中国是不可能用武力推翻的,国民党的反攻行动没有成功的任何可能,而一旦失败,则美国也难逃干系。此次台湾海峡危机体现了美国、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三方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从一个侧面揭示出美国政府僵硬的对华政策已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相似文献   

17.
考察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全过程,论述美国在中美关系正常化过程中对华政策的决策模式。结合美国学术界现有的理论观点和美国政治的实践,提出了一种新的决策模式——多元社会模式。尼克松政府的对华决策符合理性行为体模式,福特政府的决策模式是多元社会模式,而卡特政府的对华政策更符合官僚政治模式。  相似文献   

18.
吴原元 《兰州学刊》2009,(7):213-216
在中关隔绝对峙时期,美国中国学家或专注中国研究,以认识和理解共产主义中国;或就中关关系问题为政府出谋划策,以使政府制定符合现实的对华政策;或致力于公众的中国知识教育,加深公众对中国的了解,消除他们对中国不必要的恐惧和敌视。  相似文献   

19.
美国对鸦片的政策及其禁烟的努力经历了一个演化的过程,即首先由美国国内的禁烟开始,然后将目光转向了远东的属地菲律宾,并在菲律宾开展禁烟运动。1906年,晚清中国的禁烟运动给美国提供了一个得天独厚的机会来倡议国际联合禁烟,将禁烟运动国际化,即由一国的国内事务成为世界各国共同担负的责任和义务。中国日益高涨的民族主义浪潮拉开了禁烟运动的序幕,由民族主义浪潮所激发的清政府维护国家主权的努力也迫使美国作出了让步,支持中国第一次以平等国家的身份参加国际禁烟会议。  相似文献   

20.
在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之前,日本对华政策的最大特点是“政冷经热”,这在池田内阁时期表现得尤为突出。池田内阁在政治上积极配合美国反华的同时,在经济上加强了与中国大陆的联系,其对华政策具有明显的两面性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