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少年》2014,(5):F0004-F0004,21
国粹京剧分为生、旦、净、丑四个行当。  相似文献   

2.
<正> 我国戏曲里的角色,分生、旦、净、丑四大行当,究其由来,解释不一,归纳起来,大致有四种说法: 一、兽名说。这一说以明代的周祈为代表。他在《名义考》卷五里说:“今角戏有生、旦、净、丑之名,尝求其义而不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戏曲分为生、旦、净、末、丑五个行当,丑角虽然一直被排在末位,但在戏曲中的地位却不可小觑。豫剧《卷席筒》中丑角小仓娃堪称此剧中最经典的人物形象,小仓娃滑稽可爱,其善良机智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文章从小苍娃这一人物形象出发,分别从行腔、旋律、吐字、咬字等方面来进行分析,探讨经典戏曲中的丑角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4.
《临川四梦》旦、生用韵基本规范,但净、丑、贴、末等次要角色的戏剧场面活泼鄙俗,多用方言俗语,体现出浓重的赣东民间风情和演剧特色。这种现象在同时代的昆腔传奇曲家中是不可能有的,这是汤显祖"临川四梦"最鲜明的特色。  相似文献   

5.
李金河 《社区》2014,(8):56-57
不久前,中央电视台直播了全国少儿京剧大赛,从海选、复赛、决赛历时五个月,我是每场必看。生、旦、净、丑每个行当的表演我都喜欢。我已年近八旬,因为年少时的生活环境和成长中的一些机缘,让我对京剧艺术有着难以割舍的痴迷情怀。看到少儿京剧大赛,又勾起我尘封多年美好记忆。  相似文献   

6.
正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才能在京剧舞台上多姿多彩。无论是诙谐的丑角.霸气的架子花脸,还是武艺精湛的武旦,每个行当都有每个行当的不容易,都是多年辛苦打磨出来的功夫。人人都有一本"练功经"……  相似文献   

7.
《金陵瞭望》2011,(1):77-77
刘映华近年来创作的油画与众不同,选择的题材更是独领风骚,别具一格。从2008年出版的《刘映华佛教油画》中可以看到深远的人生哲理,内涵令人深思。油画组画《生、旦、净、丑》被2010年上海世博会采用,烧制成大型彩釉壁画。生、旦、净、丑的一招一式传神生动。夸张的人物造型、强烈的带有东方意味色彩、酣畅的线条、写意的风格,传达的了中国本土民族的精神气概。  相似文献   

8.
四川皮影造型的审美性特征植根于四川浓郁的地域性文化氛围中,川剧是其模仿借鉴的最直接的范本。四川皮影吸纳川剧生、旦、净、末、丑的角色分类,在不同角色头茬造型方面大量吸收川剧脸谱以色彩、线条、图案塑造人物性格的手法,又进行因地制宜的改造,形成了独有的艺术特质。  相似文献   

9.
2016年11月15日晚,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教学成果汇报演出暨京津冀艺术教学汇报交流在长安大戏院开锣,四出折子戏文武兼备,涵盖了生旦丑等行当,吸引着戏迷的眼球,充分展现出学生扎实的基本功和主教老师的教学能力与技巧。  相似文献   

10.
"寓技于折"使折子戏成为昆剧的技艺箩筐。"依行分戏"则完成了折子戏舞台呈现时的角色归属。二者对昆剧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在角色行当方面,首先通过技艺的专擅各个行当巩固了行当表演特色。其次,由于分工和专攻的存在和发展,行当分工得以明晰,行当地位也得以进一步确认。第三,由于明确的分工和专擅,就很容易形成剧团内各行当之间在分工基础上的合作和协调。"寓技与折"和"依行分戏"的作法在平衡不同行当的地位和作用方面也有显见作用。借助折子戏中的"家门戏",昆剧原本相对弱势的行当得到了发展机会,"生旦"体制的缺陷在很大程度上得以弥补。二者还促使昆剧剧目围绕舞台演出逐渐发展和成熟。这一成熟的标志即"家门戏"的形成,以及由此引发的骨子戏、五毒戏的出现和形成。  相似文献   

11.
保定老调     
文华 《山西老年》2013,(8):46-46
保定老调又称"老调梆子",起初为白洋淀周边农村花会中的俗曲"河西调",清道光、咸丰年间已具戏曲雏形,是河北具有悠久历史的地方剧种之一。早期老调行当以生、净为主,而生、净两行又是分行不分腔,同唱老生调,故称老调。保定老调流行的地区较广,除保定外,在沧州、衡水、  相似文献   

12.
"丑"在中国古代戏剧中的发展过程较为复杂。由于"丑"和金院本、南戏、杂剧都有比较密切的关系,我们可以从元明戏剧的伎艺形式中"还原"宋金时期"丑"的表演形态。"丑"得名于"纽元子",通过滑稽的化妆和古怪的表情吸引观众,这种表演形态逐渐成为一种表演模式。在金元时期,人们不把它称作"丑",而冠以"净""外""末""梅香"等称谓,但是它们的表演形态实质和后世的"丑"一致。"丑"的戏剧性随着表演形态的发展而增强,戏剧脚色体制也随之完善,表演伎艺被艺人传承至今。  相似文献   

13.
中国戏曲和印度梵剧交相辉映在东方世界的两大文明区域,代表着两国文学艺术发展的高度成就。比较考证这两种戏剧形式间存在的事实联系,发现和把握二者在文化性格、艺术形态上的趋同、逼肖之处,进而论证这些现象与因素是同源传递还是异域共生是有意义的。笔者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出了散点透视和梳理求证:印度梵剧浸渗影响中国戏曲的文化中介是佛教的传播;印度宗教习用的"沿门教化"同我国民间傩仪的"沿街念唱"形式两相结合共同架构了我国的戏剧演艺形式;中国戏剧角色行当中之"末"、"旦"、"净"皆源于梵语、梵文之转音,戏曲中的一些剧目如"目连"戏系取材于佛经和变文。  相似文献   

14.
素描教学中的忽略与缺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果把素描教学比作一出戏,生未净旦丑,各自担负着一定的角色。主角也好,配角也罢,在戏中同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缺一便难以成戏。同样,默写也是素描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提起默写,大家是不陌生的,然而,翻开几乎所有的教科书便会发现,大凡论及默写,不是一笔带过,便是语焉不详。反映到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素描教学一直为原苏联"契斯恰科夫教学体系"所笼罩,素描课堂成为写生教学的一统天下,一些必要的教学手段,被置于冷落的一隅,实在是一种有害的倾斜。在我国传统绘画教学中有这么个例子:上课时,教师在桌上放…  相似文献   

15.
审丑是对审美的解构,是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概念。作为首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非裔女作家,托妮·莫瑞森可以称得上是后现代主义时期的"丑"艺术家。她最早发表的两部作品——《最蓝的眼睛》(1969)和《秀拉》(1973),深刻地反映了美国黑人处在当时时代夹缝中的"丑态"。莫瑞森在这两部作品中通过对外表之丑、语言之丑、意象之丑和自然之丑的描写揭示人物的人性之丑和人生之丑,并最终把矛头指向历史之丑。审丑是一种艺术手段,其目的是在认识丑的基础上,呼吁人们去颠覆和解构"丑"的社会秩序和伦理价值,重建新的社会秩序和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16.
戏曲脚色实际是由宋"杂剧色"演变而来的,完备的脚色体制出现于南戏中,元杂剧中则是"泛脚色"与末、净、旦的混合。明杂剧既有延续元杂剧脚色混杂的特点,也有采用南戏脚色的特点,最值得关注的是出现了把元杂剧与南戏脚色体制相混淆的情况。而且,正是通过考论这些脚色的混淆运用情况,使我们了解到脚色发展形成的一些规律。脚色的发展规律具有"以小见大"实证性地反应中国古典戏剧形态演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中古汉语人物容貌"美丑"类词语构成极为丰富。通过对其中核心词语"美、好、丑、恶"所作的定量分析以及对词语反义组合、同义聚合关系的历时演变研究,可以揭示这一组词语在中古时期基本的使用情况并有助于准确把握词义。  相似文献   

18.
戏曲是文人诗词与民间说唱艺术、民间小戏结合的产物。曲创于文人,戏源于民间。因而,戏曲在文人手里,难免会出现重曲轻戏,重唱词轻说白,以及与此有关的重生旦轻净丑的基本倾向。这种情况,即使一些大家如汤显祖亦未能幸免。 苏州派剧作的语言,在曲和白两方面都显示出他们力图摆脱“曲中之戏”而向“戏中之曲”发展的总趋势,显示出戏曲由案头向舞台回归、由文人向民间回归的总趋势,显示出写意性削弱和写实性加强的总趋势。  相似文献   

19.
以自身从事潮剧表演的实践,阐述了戏剧中人物个性特征与行当程式的关系。一切行当程式都必须服从于人物性格的塑造和人物情感的表现,程式必须因人制宜加以活用,必须根据需要及时补足并化为人物之行为,使之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性格趋向。  相似文献   

20.
《庄子》中人物繁多,人物的命名是作者匠心独运的创造。"重言式"命名传承历史评价,整合帝王系统,改换圣贤精神;"寓言式"命名消弭人物界限,为自然天象注入思想,赋予"概念范畴"生命;"卮言式"命名以技艺、区域为依据,与农耕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兀显"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