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满洲"如何演变为民族——论清中叶前"满洲"认同的历史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聪九年,皇太极下诏以"满洲"来称呼被他统治的全体"诸申"部众.自那以后,这个原先由金元女真边缘人群后裔的部落集合蜕变而来的共同体,经历了一系列重大的变化.直到乾隆时代,通过将满洲人的集体记忆"世谱化"和重新勘定"满洲源流"等大规模的文化动员,满洲人的集体身份意识,方才成功地转型为以"共同血统"观念为中心的前现代民族认同.民族认同意识并不完全是"民族"作为一种"已然的客观存在"在人们观念中的反映,它实际上是民族"构建"的积极参与者. 相似文献
2.
皇太极在十分复杂的形势下,在十年间巩固了自己的权位,维持并稳定了满族社会的发展,同时迅速扩大了后金政权的控制范围。尽管他多次发起讨论和征询满汉臣僚对于明朝所应采取的攻守之策,他仍然只能尽量适应自己本民族发展的时代水平,不得不受原有习俗、惯例、趋势、欲望、意愿等的制约甚至对抗。在满汉官员的分歧中及时发现和协调两者之间的矛盾和意见分歧,在短期利益与长远目标之间寻找平衡点,并充分发挥彼此的优长加以权变和利用。皇太极称帝改号,是清朝争夺全国统治权的重大决策,但他却没有接受汉官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义原则,而是依然在放纵杀掠的利诱中维持着八旗军兵的攻取强势。明朝实如一棵内里腐朽又遭砍伐的大树,成为败亡之必然。 相似文献
3.
1900年春夏之交,义和团运动蔓延东北,东北三将军没有根据边疆地区的形势制定特殊的应对策略,而是在迟疑犹豫中不同程度地执行中央政府的命令,听任爱国官兵附和义和团,破坏铁路与俄为敌。俄国远东政策的缔造者维特先是指望中国东北地方当局自行靖乱,保护铁路安全,后随着东北局势的演变,又敦促沙皇出兵东北。义和团运动被扑灭后,维特反对占据北满部分领土,反对在满洲留兵护路,提出了以寻求经济补偿为主的满洲善后政策,并亲自参与中俄第一次交收东三省谈判。但由于杨儒最终拒绝在俄方修改后的协议上签字,中俄第一次交收东三省谈判失败,维特的满洲善后政策也遇到了严重挫折。 相似文献
4.
清军入关后 ,军纪严明 ,并全盘接受汉族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 ,模糊了满汉民族矛盾 ,招降明朝官吏 ,依旧录用 ,使地方秩序很快得到恢复 ,为清王朝在关内创立政权奠定了基础。然而 ,其野蛮的圈地令等政策 ,对中国北方的生产力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相似文献
5.
几乎在日本侵略满洲的一开始,原东北军各个部分就违抗不抵抗的命令,自作主张开始抵抗日本侵略军,并在其周围逐步形成各种抗日队伍,但初期的抵抗运动带有自发的性质。李立三的“左”倾路线严重影响了满州抗日统一战线建立的过程。种种因素又干扰了中共满洲省委及时纠正“左”倾错误和正确分析新形势、制定新路线,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经历了许多曲折,中共满洲省委才逐渐纠正了“左”的错误,满洲的统一战线由狭隘的发展为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这一发展过程为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时,能够准确地确立它的策略方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明末清初 ,明朝在朝鲜的宗主国地位遭遇日本和清两方面的挑战。日本德川幕府以强势外交 ,建立了以日本为中心的东亚国际政治秩序 ;清最终以军事征服取代对朝鲜的宗主国地位 ,但是它认可了既存的日本对朝鲜的强势外交地位。这种清、朝、日三国的关系直到近代始终没有发生变化。本文追溯这种国际关系形成的缘由及其潜在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7.
清学史在书写过程中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难度.必须在重估清学各派总体规模、流变的基础上,在探讨清学经学本质的过程中,打破以汉宋学之争为骨架来阐释清学史的桎梏,从而在反江南中心论、反考据学中心论、反西欧中心论、反中西比附的方法论中重建清学史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8.
清王朝以少数民族身份入主中原,对边疆民族管理极为重视.在总结历朝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制定了较为成功的民族管理政策,对“新满洲”采取了怀柔、恩赏及优抚等措施,实行一系列社会福利政策,将数以万计的罪犯发遣东北,赏赐给黑龙江等地“新满洲”披甲为奴. 相似文献
9.
明清之际澳门天主教的传入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清之际,天主教传入澳门并持续发展。这一时期,澳门主教区成立,天主教各大修会耶稣会、方济会、奥斯定会、多明我会等纷纷驻足澳门。澳门天主教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澳门成为各修会对中国及远东地区传教的基地,使远东地区天主教事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明清之际儒者王夫之对天主教的评论,虽然比较少,但值得重视.《船山全书》中存有王夫之对天主教的评价,他与天主教的接触也值得考察.王夫之对天主教的理解,虽没有现代人理解得深入和准确,但他仍然敏锐地意识到了儒家文明与天主教的根本差别,并就此展开辨析.在明清之际,儒学的一个发展方向是加强经典中"天""帝"的人格化解释,以会通或应对天主教.但王夫之却进一步发展理学,基于理学的立场,来应对天主教义的挑战.由此,他以"理一分殊"来解读张载的《乾称篇》,熔程朱张载为一炉,对于儒家的宗教向度和伦理特色,都有深刻的揭示. 相似文献
11.
12.
端方是清末满族权贵中较为开明的封疆大吏,一生历仕南北数省督抚等要职,在政坛显赫一时。端方在晚清现代化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推动了清政府的现代化决策,促动了清政府在政治、经济、教育、民族和外交等方面的现代化改革。端方在湖北、湖南、江苏等地区的区域现代化建设方面做出了较显著的成绩。 相似文献
13.
任树民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6,27(2):71-73
本文拟就努尔哈赤天命十一年与蒙古科尔沁部王太子奥巴结盟誓词和皇太极崇德年间蒙文藏事文书档案译稿等两组史料作切入点,来解读官方编纂的汉文清太祖、清太宗两朝实录,揭示其刻意对满文蒙文旧档中的关键词语作了明显的润色与篡改,从而使以满藏蒙关系为坐标的清政权的历史定位,多处偏离历史的真实界限。 相似文献
14.
清代,东北旗人社会存在妇女守节现象。守节有常规形式,也有丈夫阵亡后妻子为其守节、未婚守节的贞女、殉夫从死的烈妇、以死抗拒奸污的节妇等特殊形式。影响清代东北旗妇是否选择守节,主要有节妇家庭经济条件、政治地位及朝廷政策、主流思想及舆论导向、舅姑父母对守节态度等四个因素。 相似文献
15.
晚清文化政策随着社会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嬗变,由单一的"崇儒重道"向杂陈的"中体西用"转变.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时代发展要求,在客观上促进了传统文化的近代化,但其始终以"崇儒重道"为核心,具有浓厚的封建性. 相似文献
16.
建构于近代民族国家基础上的世界格局,从根拳上将民族的演进历程区分为王朝帝国的民族阶段与民族国家的民族阶段。伴随着全球化程度的加深,人类的民族形态与民族关系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后民族时代”。王朝帝国的民族阶段的法是宗族性法,民族时代的法是“民族性法”。尽管民族性法在当下世界各国国际国内都还有着现实基础和实际影响,但“后民族时代”的民族与法律的总体关系已经出现了对民族性法的一系列新的修正和要求。 相似文献
17.
用结构主义人类学方法,比较六个回族族源的传说叙事结构,来探究回族文化的深层结构是一种尝试。多数文本的叙事结构一致性,沿着“唐王梦见回回(梦)———大臣圆梦,邀请回回(圆梦)———回回来华,辅助唐朝(请求贤士)———回回想家,唐王给他们娶亲,以求定居(人种和文化的交流)”的顺序来表述。在对不同传说对文化元素组合关系运用的共同性的讨论中,多个文本均是以回回/汉人、伊斯兰教/多神信仰、通婚/不通婚等三对基本的二元对立的关系组合来叙事,这正是回族日常生活中起主导作用的深层结构。 相似文献
18.
清代新疆伯克制度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沙勇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2(5):89-92
伯克制度原是天山以南维吾尔族地区旧有的社会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大小封建主就是等级不同的伯克,且均为世袭。清朝统一新疆后,遵循"因俗而治"的原则,对伯克制进行改造,废除世袭,将其纳入地方官制序列,但旧有的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未从根本上改变。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语境中文学的民族性与人民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给民族文学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震动 ,其中既有正面影响 ,也有负面效应 ,我们必须抵御具有强烈文学文化殖民倾向的负面效应。这就要加强我们文学的民族性。而要加强民族性 ,就必须强化人民性 ,因为文学的人民性是其民族性的精髓与活力源泉。在全球化语境中 ,走向人民性是文学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