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休”──一个起源于远古的美学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良运 《文史哲》2002,(2):103-107
一个出现于远古时代的审美观念──“休”及其美学内涵值得引起学界的关注。从《尚书》、《周易》、《诗经》用“休”,可知其与“美”字有相近或相同之义,《庄子》以“无为”释“休”而阐述其美的意蕴,“休”字构成了若干有美感意味的话语,如“休光”、“休畅”、“休美”等。魏晋以后,“休”的美感意味向“闲”转移。  相似文献   

2.
“志”“意”“情”是中国美学情意本体范畴中的三个主导范畴。“从心”的基本义基础上的内涵相通性、综合性,是其成为主导范畴的根本;三者在综合内涵基础上的意蕴偏指,是其作为独立范畴的内涵特色,也关系着它们在美学史上确立主导范畴地位的先后时间,形成了一个嬗变的范畴演进历程。“志”“意”“情”范畴的嬗变历程,折射出作为生发机制的思想文化语境、思维运构逻辑和作为显现形态的文艺表现方式、文艺审美形态的转变。通过内涵辨析和嬗变梳理,可以发现作为情意本体美学范畴,“志”“意”“情”主导的美学形态共同显现了中国美学古典性的意蕴美;同时,三者的嬗变演替,折射出审美主体地位的不断提升以及中国美学由古典向近代进发的整体趋向。  相似文献   

3.
江立中 《云梦学刊》2005,26(2):38-41
屈原作品在美学上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典型形象的“异采”美。我们读屈原作品,必须紧扣一个“异”字,才能淋漓尽致地感受到作品深层的意蕴美和形式上的创造美。屈骚的“异采”美,是战国后期我国社会审美水平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4.
俞驰 《理论界》2007,1(12):128-129
美学史上林林总总的“美本质”学说,它们的根本区别并不在于其各自提出了关于美学基本问题的完整观点。区别只在于各种学说都根据自己不同的终极理念,阐发了与审美对象感性特征相互对应的美的内在“意蕴”。一部美学史,人们在勤勉不懈地探讨“美本质”学说这一千载难题的时候,实际上收获的是美的“意蕴”说。黑格尔结合艺术研究发挥了歌德最先提出的“意蕴”,说。“意蕴”是比“理念”更富包容性和丰富性的概念。“意蕴”说明确了美的两个基本条件。“意蕴”说开辟了美学研究走向生活实际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沈广斌 《兰州学刊》2008,(4):179-182
从“闲”入手,考察苏轼“性命自得”的运思、创获。认为闲字具有防闲去蔽和闲适闲静两种指向,两者构戍了苏轼作品中多维的“闲”世界。在生存维度上,闲是安身之策,包括对政治的疏离和对生存状态的关照;在价值维度上,闲是立命之本,包括对社会、伦理、历史、文化“习规”的疏离和对斯文、价值的承担与构建,二者统一于审美的“为文”实践。苏轼之“闲”具有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休闲哲学的特质及其开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一、中国哲学中的休闲观念  休闲中的“休”字 ,我们今天理解为“休息” ;其实 ,从词源学上看 ,“休”指“人倚木而休” ,其最早的意思是“吉庆”、“美善”、“福禄”。如《诗·商颂·长发》中释“休”为吉庆。“何天之休” ,郑玄笺 :“休 ,美也。”《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以礼承天之休”。杜预注 :“休 ,福禄也。”至于“闲” ,其基本意思是范围 ,引申为道德、法度。如《论语·子张》 :“大德不逾闲”。因此 ,我们今天将休、闲两字连起来用 ,假如不脱离其原来的词源义 ,则休闲应当指人的一种生存状态 ,即人应当过美好的生活 ,而美好…  相似文献   

7.
在庄子美学思想中,“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字,不仅体现出其美学思想不同于现代西方主客二分认识论下美学的涵义,而且体现出中国古典美学思想中强调“天人合一”、追求“物我两忘”审美境界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8.
许家竹 《东岳论丛》2005,26(2):142-147
“养气”说 ,是中国古代文论中关于作家修养的重要学说 ,它以中国古代生命哲学中的气化谐和论为指导 ,强调生命谐和与审美创造的有机统一。“养气”说的这种生命美学意蕴 ,首先表现在孟子和庄子的美学思想中 ,后代的文论家则从作家养气的生命意义和审美价值、实施途径和具体方法等层面作了大量的阐发。全面而深入地把握“养气”说的生命美学意蕴 ,能够为当代作家修养、文艺生态批评和生命美学建设等提供可资借鉴的文化养料。  相似文献   

9.
<正> “意境”是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亦是最高的审美范畴。它的内涵非常宽泛,可以说是一个包括审美意象、审美意蕴、审美意趣、审美意味、审美意韵与审美风格在内的集合体。它是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中风与骨、兴与象、形与神、物与心、景与情、知与行、学与悟等基本范畴的高度抽象结晶,亦是中国古代艺术家以心灵感悟审美对象过程中所经历的一般之境、审美之境与宇宙之境等三个心理层面的完美统一整合。它体现着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以“气”为主,认为气是人与自然万物的生命本原,因而也是美的精髓,审美主体通过审美体验能够把握到字宙、人生的生命意蕴,达到物我一体、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的  相似文献   

10.
在《庄子》众多的寓言故事中,“解衣般礴”是在艺术创作的语境来揭示了艺术创造的根本规律的,故而它具有特别的美学意义。本文拟从“解衣般礴”的哲学基础,“解衣般礴”与审美观照以及“解衣般礴”的现代美学价值等三个方面来探讨“解衣般礴”的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11.
“风骨”是我国古代文艺理论的一个重要范畴。对于它的美学意蕴 ,历来就有不同的看法。其实 ,“风”和“骨”的概念都是逐步发展起来的 ,而为它们赋予更深内涵的是刘勰。刘勰的“风清骨峻”反映了我国古代文论强调动静结合的美学标准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翻开国内已出的一些美学著作,其目录中大概尚未出现“野美”这一美学范畴。迄今为止,似乎也未见过专题论文正式将“野美”纳入美学范畴并且沿着美学的阡陌探索一番。《光明日报》1989年5月21日发表过一篇谈“野逸美”的短文,认为“野逸美”是中国美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可惜只有一两千字,论及的也仅是“野美”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13.
一中国美学在其表现形态上,大致可以划分为四大思潮,即儒家美学、道家美学、楚骚美学、禅宗美学。其中,对陆游山水诗影响很大的首推儒家美学。儒家美学正像黄河一样源远流长,绵延不断,灌溉和浸润着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原野。这肯定是一种非常独特的人类精神文明现象。在儒家美学里,以宗法社会的道德精神为美之本的主张,无疑成了陆游山水诗里最佳的精神寄托。在则、园·四》里,他咏叹到“少年壮气吞残虏,晚觉丘樊乐事多。骏马宝刀俱一梦,夕阳闲和饭牛歌。”可以说,陆游笔下的山水诗,是他在穿过了人生的风风雨雨,见惯了世间的悲欢…  相似文献   

14.
《诗经》中“德音”一词的确切含义,历来争议较多.“德音”应当视为并列式词语而非偏正式词语,“德音”即为“德言”.理清“德”字的内涵是正确理解“德音”一词的关键,而“德”字在西周的文献典籍中,个体内在的心性道德不是其主要意蕴,外在的“行为”义是西周时期“德”字的主要用法,“德音”可以理解为“言行”.  相似文献   

15.
刘弋枫 《天府新论》2020,(2):152-160
北宋黄庭坚(1045—1105)是颇具影响的文人琴家,也是禅宗认可的知名居士。“无弦琴”是黄庭坚论琴、品琴诗文的关键范畴,体现了其古琴美学思想的核心及特质。黄庭坚论古琴的审美内涵、审美意象、审美态度、审美境界,皆可依“无弦琴”而得到美学阐释。“无弦琴”的美学意旨与黄庭坚的禅学修养相关联。“无弦琴”的审美内涵即禅宗的真如自性。“无弦琴”的审美意象,寓指古琴“意蕴”超越声“象”的“象外之真”,这是禅宗“不立文字”言意观的一种体现。要体悟“无弦”的审美内涵,其审美态度是“闲适”,这与习禅“虚静”无执的胸次一脉相通。“虚静”是禅宗“顿悟”前后的渐修,“无弦琴”也蕴含了禅宗“妙悟”的文化内涵。“无弦琴”所乐的琴趣与禅修的归趣都是天真“自然”,“无弦琴”敝开的是天人合一的审美意境,这当然也是黄庭坚清明“禅境”的艺术表达。  相似文献   

16.
在古代美学的范畴体系中,“味”由最初的表示“口舌之味”的感官体验,向“味无味”的人生体验转变,最终成为表达“澄怀味象”的审美体验。“味”范畴的生成及演变是不断和其他审美范畴融合而成的一个意蕴丰富、形态多样的审美范畴的过程,这个过程体现了我国古代美学感性和理性融合统一的“天人合一”思想。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文艺理论视阈内的"闲"范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闲"是中国古代文化美学视角下的一个重要范畴,其于文艺理论中的运用也非常丰富.从先秦"闲"作为最高人生境界之哲学奠定,到魏晋南北朝作为艺术审美意识之确立,再到唐宋作为艺术审美风格之崇尚,最后到明清作为艺术体式技法之提倡,其发展文脉确证"闲"范畴于中国古代的重要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8.
略论先秦诸子的尚“清”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美学中的尚“清”现象,源于先秦诸子。“清”的本义是指水清,先秦诸子由其本义出发,逐渐将其用于哲学、社会、道德、艺术等领域,使其获得了越来越广的审美意蕴。在道家学说中,“清”既是重要的哲学概念,又是审美的最高追求,老庄将“太清”视为天道的理想境界,将“缘而葆真,清而容物”视为理想的人性之美。在儒家学说中,“清”主要属于道德审美的范畴,用来概括隐士在乱世中清高处世、独善其身的人生境界与道德之美。由孔子到孟子,儒家对“清”的态度经历了由不重视到重视的逐渐崇尚的过程。荀子则融合了儒道两家尚“清”的内涵,并加以扩充,使之成为社会的共识,从而对后世的美学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鲁迅曾认为,魏晋南北朝是我国“文学自觉”的时代,那么是否可以说,陆机的《文赋》,乃是这一自觉时代的先声?作者提出“诗缘情而绮靡”这一重大美学命题,继承发展了秦汉诗歌音乐美学思想,对文学尤其诗歌的特质,作了剀切腠理的精辟概括。本文拟就其中的美学意蕴,予以深刻阐述,以证其对诗歌理论乃至整个文艺美学的特出贡献。  相似文献   

20.
刘建平 《学术界》2023,(7):161-169
在宗白华的美学思想中,存在着“可信”和“可爱”的审美理想冲突。宗白华所追求的审美理想应是富有生命精神的、雄丽的、能对时代精神起到振衰起敝作用的,这是“可信”的一面;然而,宗白华在他的艺术创作和“散步美学”中向我们呈现的审美理想却是忧郁恬静、闲和静穆的,这是“可爱”的一面。一边是“舞”的生命精神,一边是“静寂”的审美意趣,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审美理想“悖论式”地融合在一起,使得宗白华的美学思想充满了紧张、矛盾与张力。这两种审美理想是如何形成的呢?又是如何在宗白华美学思想中“逆反”地融合在一起的呢?从“可信”与“可爱”的视角出发去探究宗白华的美学思想及其悖论,能够克服学界对宗白华美学思想研究中片面化、简单化、肤浅化的问题,进而揭示其思想的丰富性和多元维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