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时间不仅是一种尺度,还是一种意义的源泉。不同时代的人们总是从时间观念中构建他们看待世界和生活的不同方式。本论文指出不同时代的时间意识导致了这三种时间总是处于一种微妙的、相互争夺的张力关系之中,也造成了意义与真理、延续与变迁、传承与更替、静滞与发展的不同时代导向。传统社会以"过去"为中心,强调回归和经验,现代社会以"未来"为中心,以进步主义理念为旗帜,强调发展与规划。但是现代时间意识过度地从"未来"中攫取意义也导致了一系列问题。如何重构新时间意识,仍是人类发展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2.
欣赏自己     
生活中,我们总是把太多赞许的目光给予了他人,觉得他人总是优秀的,是舞台上光芒四射的"白天鹅";而自己却总是那么微不足道,无人问津的"丑小鸭"。是啊,我们对他人的评价总是高  相似文献   

3.
笑看年龄     
曾经在一本书中读到这样一段话:小孩看到正在劳作的大人时,羡慕地说:"大人多好呀,什么都可以自己做主。"可是,当大人看到正在玩耍的小孩时,也感慨道:"小孩多好啊,什么都不用自己做主"。人总是这样,在小的时候,总是希望快点长大,等到长大了,却又总是无故地希望能回到从前。我身边的朋友经常会为青春逐渐远离而感伤,正如书上所形容的,人生  相似文献   

4.
声音     
我希望告诉人们,在这个老龄化社会我们(老人)还有能力做很多事情。74岁的日本老人三浦雄一郎每日坚持高强度锻炼,为明年攀登珠穆朗玛峰、夺回"登上世界最高峰最年长者"头衔做准备。某些人总是把事物看成固有的形式,然后问"为什么?"而我总是把事物想象成从未有  相似文献   

5.
在以往的教学中,人们总是在积极倡导五线谱视唱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总是在大力推崇它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很少有人关心五线谱视唱应具有的简易性与实用性。本文通过对五线谱发展史和唱名法的剖析,对传统五线谱视唱的训练方法加以改进,提出"移调声乐谱表"的概念及方法:每条曲首须标明实际应唱的调高,只唱C调乐谱,按C调的音位记谱,使五线谱视唱变得简单有序、确实可行。  相似文献   

6.
正一直以来,社会总是用教书育人来概括教师的职业特点,细加辨析便知其包含两层含义:教书和育人。然而放在一起总是容易让人产生认识上的偏差,误以为教书便是育人。然而,从事教育工作的人稍加辨析,书是可以用来"教"的,人却是需要慢慢"育"的。其本质区别不言而喻。《说文解字》对此有记载及释义: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辞海》释"教"为:教育,训  相似文献   

7.
<正>在生活中,有这样两种"极端"的人,一种是"怎么吃都不胖"的瘦子,另一种是"喝凉水都长肉"的胖子。在这个追求骨感美的时代,前者总是招来很多人的羡慕,而后者总是陷入越减越胖的恶性循环。其实,这两种体质的人身体里都藏着不少健康隐患,而"吃不胖"、"瘦不了"只是外在的表象。如何才能拥有真正的健康好身材?中医专家为胖人、瘦人分别支招,教你对症调  相似文献   

8.
在谈及养生秘诀时,一代大师季羡林总是这样回答:"养生无术是有术。"季老的养生术是和宇宙融为一体的"大智慧",是他那平和、博爱的胸怀和"毁誉不动,得丧若一"的心  相似文献   

9.
教学动力的组成性质及特点由教学过程的本质所决定,而教学过程总是在教学模式下运行。以反映为核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和以经验为核心的现代教学模式中,教学动力以二元对立为特征,内部动力与外部动力、教的动力与学习动力之间片面发展、顾此失彼;以体验为核心的教学过程审美模式充分挖掘蕴藏在教学活动本身中的"即时"动力,使教的动力和学习动力共生共长、相依相存,使教与学双方的外部动力和"延时"动力都自然地融入了内部动力和"即时"动力中。  相似文献   

10.
在世界当代电影中,以目的论和二元对立为特征的男性树状文化模式总是会不断地在其中展现,它们带来的总是"终结"、"断裂"或者"崩溃".而在文化历史步入21世纪的当代电影.对更真实而合乎自然的女性/阴性方式和如自然一样绵延不息的生命本质的追寻已是势不可挡.女性式的精神是内在延续的,是没有起点、终结,也没有中心的,它所具有的"非理性"的认识方式则践行了与以往男性中心主义文化思想不同的"女性式"的思维/体验路线.这条女性式的精神路线,穿越了树状的和以目的论和二元对立为特征的男性社会文化模式,而进入到女性式的块茎的、游牧的和"绵延波动"的模式.通过分析<她比烟花寂寞>、<钢琴课>、<禁入坟场>、<鬼水凶灵>、<对她说>、<罗曼史>等影片,我们可以看到如今男性树状文化模式的式微和"女性式精神"凸现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汉语语境下,"教"总是关涉口头语言,"教者"总是企图让"被教者"接触、理解、认同并践行某些思想。"学"者希望获得现成的指导思想来提升自己的能力;这种现成的指导思想可以是别人讲的,也可以是自己阅读的,还可以直接效法他人的做法。作为一种客观现象,"教学"是在教育机构中,师生以口头语言为主要手段来传授、传递、传承课程思想的社会行为;是具有权利与义务的一种语言交往活动。其本质特征可归结为:三方参与性,动机目的性,语言交往性,话题限定性,权利义务性和社会活动性。因此,应在学校教学中高度重视(口头)语言问题。同时,由于教育机构的参与性、中介性和管理性,"教"、"学"二者的主动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削弱。  相似文献   

12.
三月 《北京纪事》2016,(1):13-15
他瘦高个子,少言寡语.据班主任反映,他平日里总是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经常不交作业,上课睡觉. 这天中午他坐在了我的对面,也是一副蔫头耷脑的样子. 我从他的精神状态展开了话题:"看你总是睡不醒的样子,晚上睡不好吗?" 他说:"睡得还可以." "那怎么总是无精打采的?" "我总是觉得日子很无聊,做什么都没意思,打不起精神." "总是这样吗?"我追问了一句,因为这个年龄的孩子往往容易把一些现象泛化成一种状态.  相似文献   

13.
我在家叫老伴"省长"——因为,"节省"真是他的专长。老伴是典型的男人婆性格,喜欢管理家务,喜欢针线活,还有些女人的小脾气。我和老伴结婚几十年来,一直是老伴管理家务,我当了几十年的甩手掌柜。老伴很勤快,很顾家。但是过分节约已经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几十年来让我一直很不习惯。举例来说,老伴买菜买水果总是买便宜货,一买总是买一大堆,吃的时候总是先挑烂的吃。这  相似文献   

14.
西方传统文学一直在理性主义的价值框架里,托庇神学、哲学实现其"认识必然"和"超越必然"的心灵自由象征.所以,西方传统意义里的"诗"与"思"总是同神和理性所保证的"逻辑"或者经验和生活所证实的"事实"密切交织一体.西方传统的"诗"总是运用透明、规整的语言话语传达清晰、明澈的思想意蕴.西方现代哲学价值论转向以及所引动的价值观转变和对语言符号的关注终于摇撼了理性主义的价值框架,使传统历史理性与价值理性通过相互的位移而推动了诗、文学与思、哲学在更深、更本真根源基础上的合二而一,并最终改变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自由象征意蕴.  相似文献   

15.
本伍尼斯特是一个结构主义者,他的语言学观念来自索绪尔,他的两卷本《普通语言学问题》极大提高了他的学术地位并在更广阔的领域获得了普遍承认。他拒绝传统语言学解释,并回到话语行为事实,例如"我-你"关系,意味着正在说话的人当下的话语场合,"我"只能被同化且包含在该场合之中。他认为作为语言学范畴,"我"与"你"在语言中具有位置上互相关联的关系。本伍尼斯特所强调的不是"词汇",而是更为广泛的语言社会行为的理解和比较分析。在他看来,语言是人的能力,总是特殊的、变化着的,或者总是处于不同角度。在这些不同视角中,我们把自己放置在这儿或那儿,这里所揭示的问题,总是涉及结构、句法、时态、人称等等。  相似文献   

16.
技术的人文观照--虚拟主持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人类总是有其自身无法克服的局限,总是期望借助科技的手段来弥补、改变人类自身的局限,科技的发展总是意味着新的希望、孕育着新的理想、预示着新的可能.科技与社会具有互动性,虚拟主持人的出现体现着数字技术对传播领域的人文观照,受众期待完美的心理为虚拟主持人提供了独特的"生存空间".数字技术催生下的虚拟主持人并非是画蛇添足,虚拟主持人有其自身的荚学品质.  相似文献   

17.
客家人"忧国忧民、爱国爱乡"的优良传统,源远流长,来源河洛,是在不断迁徙、不断抗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客家人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传承和发展这一优良传统,使客家人从小就养成爱国爱乡情操.每当民族危难、国家危亡之时,客家人总是忧国忧民,率先挺身而出,揭竿而起;为了抵御外侮,客家人总是奋勇抵抗,冲锋在最前列,义无反顾,甚至于牺牲自己的生命.  相似文献   

18.
罗伯特跑到牧师面前抱怨:"这个世界太不公平了,为什么荣誉总是别人的,我却只能收获白眼和诅咒?比如说哈里森,他年年都会得到鲜花和锦旗,我却什么也没有得到。"牧师说:"哈里森是一个警察,他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甚至连圣诞节也没法休息。"罗伯特说:"我也总是工作到深夜,有时还要通宵加班。就算我的工作  相似文献   

19.
刘瑛 《社区》2012,(22):27
广西柳州鱼峰区丽都社区以建设"平安社区、和谐社区、幸福社区"为目标,多措并举,大力推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在推动社区建设工作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得到广大居民群众的好评。发现得早,畅通"民意直通车"长期以来,丽都社区党委真正把基层问题当成大事来抓,把群众小事当成大问题来抓。最基层的生活总是五味杂  相似文献   

20.
由于地理、文化、历史、经济发展相互依存等诸多原因,中日两国的关系总是"剪不断,理还乱",中日"民间外交"也随之跌宕起伏。本文以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贵档案为依据,从中日民间交流的发展历程、中日民间交流的组织和团体、中日交流的症结和中日民间交流的未来三个方面,对中日民间交流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