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化及社会的网络化,人类社会的整个生产、生活将发生新质变化,这一变化将对大学教育产生深远影响.教育的网络化起源于现代远程教育.今天,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对现代远程教育及未来的网络教育的重视是超常规的,投入也是超常规的.信息时代首先是教育时代,教育领先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未来的社会是网络社会,网络将是人们获得知识的最重要渠道,也是人们接受大学教育的主要渠道.从今天的现代远程教育我们可以预见未来的网络教育,未来是网络教育的时代.  相似文献   

2.
从中枢神经系统延伸的由来、有关“真实性”、实现和未来四个方面论述在电影《黑客帝国》中涉及的数字技术对人类未来社会将可能产生的影响。沃卓斯基兄弟通过电影媒介形式的《黑客帝国》传递了关于未来的讯息:人们正在被深深地卷入一个数字化的世界,人们的选择将决定自己未来的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3.
历史即将把人类带入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新世纪。今天,我们已站在了两个世纪的交叉点上,面对未来一系列复杂问题,人们将无一例外地接受这个新时代的考验,而作为跨世纪人才的当代大学生则更是首当其冲。大学生如何适应未来,赢得未来、走一条勤奋成才的辉煌之路,不能不引起人们深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人们有着关注未来的共同心愿,但在传统思维框架中的未来走向通常呈现出两个极端,复杂性思维要求我们在“迷雾”中探索未来,因为未来不是过去的延长线,而是由无数不确定性所构成的。人类未来的悲喜剧取决于人的主体性。在复杂性理论引导下确立全球性策略以及通过树立具有人类性的信念能够更有效地应对不确定性的挑战。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环境问题越来越严峻,尤其是近些年我国很多地区出现了雾霾天气,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环境保护对人类的重要性。但是仍然有很多人还未意识到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环境污染与我无关的思想依然根深蒂固,现今环境污染随处可见。高中生是我国未来发展的主力军,所以要提高高中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从而保证我国未来能够更好的发展。所以高中的化学教师应该在化学的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将会对未来的环保具有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6.
“未来主义”是本世纪六十年代在西方出现的以“未来”为研究定向的一门学问,主旨在于劝诫人们为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冲击而提早作好生理或心理方面的准备,因而,“未来主义”不仅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与教育问题密切关联。这就导致了人们就目前教育如何适应未来作出某种哲学的思考,从而发展成为未来主义教育哲学。在对许多问题的认识上,未来主义教育家们尚未取得一致意见,甚至对于“未来”的表述,也是众说纷纭。归纳起来,大致有下列几种,即:“未来主义”、“未来研究”、“预言”、“预测”或“设计”等等。尽管如此,未来主义在确定预期的具体目标,以及如何为这一目标作相应准备方面却是共同的。一般说来,未来主义者要求人们去凭借既有的经验与知识,结合新的科学来想象、预测未来的社会远景,并据此来控制和规划目前活动的变迁。  相似文献   

7.
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 ,人们对未来有着不同的预期 ,而不同的预期对宏观经济的运行又有着不同的影响。因此 ,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 ,政府应采取不同的措施来调整人们的预期  相似文献   

8.
未来是将来发生的事情或事物存在的状态。自人类具有了高级思维之后,未来就是他们思考的一个充满无限魅力的主题。人们思考着未来,充实和丰富着自己的思想和生活,激励着自己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勇气。对未来的向往和憧憬引导着人类一步步跨入现代文明社会。  相似文献   

9.
异化的未来     
人们自然是根据他们对社会的未来所持的看法,以及他们对异化所下的定义,来预言异化的未来的。科学家们预言的平均准确率并不很高。他们的预言可能往往只是社会科学上的假设。一位社会学家“承认”:“迄今为止,我们在预言方面取得的成功并不大。”一个新的社会将会消除异化吗?还是人类要永远背着异化的包袱? 人们已对异化或各种异化的未来提出了许多看法。青年马克思相信,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将不  相似文献   

10.
本文探讨的是人们如何控制或试图控制未来的问题。以中国东北的一位老者为例,本文解释了他用以控制未来的两种基本机制:一方面,他运用源于中国宇宙观原则的算命法,通过理解甚至操纵个人与更大的宇宙过程的关系来掌控未来;另一方面,他也深陷于与他人建立关系的复杂人际过程之中,需要卷入与他者的关联来确保某种特定的未来。换句话说,第一种方式是宇宙的、指向世界万物的,而第二种则面向人际关系,并且,在中国,这样的人际关系建基于"分离与重聚"过程的结构性安排,将人们聚合到一个共有的命运。这篇基于中国案例的文章也试图以此探讨一些普遍意义上人的本质性。  相似文献   

11.
上个世纪后期学术界在认识论这一领域出现了所谓的“超前认识”的提法。自此,超前认识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关注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但在笔者看来,超前认识没能区分这种认识是否是对未来实践的正确反映,因而不能有效指导实践。本文尝试用前瞻性认识这个定义来弥补这个缺欠,并提出前瞻性认识的定义及其意义。一、超前认识存在的缺欠近几年,学术界关于超前认识的内涵说法不一,主要有以下几种:1、以刘泽民为代表的:“它是以人们认识未来、把握未来、创造未来的实践为认识对象与任务的,要求我们不但要把客体未来运动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与规律(客体事实)纳入认识论的视野之内,而且要把未来主体改造世界、创造未来的实践(主体事实)也纳入认识论的视野之内,同时还要把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规律也纳入认识论的视野之内……亦即超前认识论。”2、“超前认识是人的思维依据生活实践的需要对未来活动过程和结果以及人们活动所牵涉到的环境的未来变化过程和结果的提前反映和设计。”3、“超前认识是指主体在实践活动基础上,立足并超越当前现实状况而对于尚未出现或发生的自然事件或社会事件以及人们未来实践活动过程、结果及其效应等的一种前瞻性认识。”4、“所谓超前认识...  相似文献   

12.
不远的将来,现代人须臾不离的手机将逐渐成为人们未来获取新闻资讯的一种主要阅读终端。  相似文献   

13.
晚清政治小说以全新的叙述起点,设计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给人们提供了新的想象空间,也开启了中国小说关注社会现实的大门。在传统农耕社会人们的社会理想是陶渊明《桃花源记》里描绘的古典乌托邦图景。晚清政治小说想象和描绘了未来国家景象,实现了对古典乌托邦的超越。政治小说内容的功用性超过形式的艺术性,另外政治小说本身属于上层知识分子的集体愿望,没有体现普通民众的想法,因此没有实现最初的设想。但政治小说毕竟带给人们无限的的憧憬。  相似文献   

14.
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是当今条件下人们普遍接受的一种合理的发展观。这种发展观是伴随人类社会的变迁和人类自身的不断觉醒而逐渐形成的。它要求人们今天的发展要适度,即今天的发展不能危及未来人们的发展。真正的发展是人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反映即认识,它具有直接性、间接性和超前性特征。反映的直接性与间接性,实质上就是认识的源与流的问题。现代认识论把符号和工具引入认识过程之后,人的认识越深入、越向前发展,对符号和工具的依赖性就越强。在此情况下,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往往以间接性为主。比如对历史客体和外域客体的认识,就是通过物质中介和精神中介进行间接性的认识。超前认识,也是一种间接性认识。它是人们对未来世界以及人们的未来行动的认识。超前认识带有预见性,对人们未来的实践活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市民》2006,(7):131-131
我们在谈及居住理想时,脚踩在当下,却眼望着未来。对未来寄予厚望意味着对当下满意度的匮乏。乡村社会的景致来自浪漫主义者的营造,然而这却只在想象中提供人们以“诗意栖居”的处所。现实是:乡村中的人们受制于社区,甚至,其便利性和自由度遭到侵犯而城市里.强制性和限制性社区的缺失,引起了城市的混乱,导致了城市生存的畸形状态。  相似文献   

17.
人们对于工作和生活态度的转变带动了办公空间设计的发展。从传统办公空间设计的特点、现代办公空间设计的发展变化进行阐述,结合传统设计和现代设计的特点以及人们的生活需求和工作需求,对未来办公空间设计做出了合理的展望。  相似文献   

18.
一、关于传统的理想定义的检讨“理想”一词.最初来源于希腊语“idea”,意思是指人生的奋斗目标。在中国古代,理想叫做“志”.即志向。“理想”则是现代人经常使用的概念。但是,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给理想下定义,有多种不同的解释。如张岱年先生认为:“人生理想论即是关于人生最高准则的理论”。也有从社会学角度指出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和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还有的学者从心理学、伦理学、教育学、美学等角度认为“理想是指向未来,指向人的生活和活动的远景”,“是对于未来事物的系统的想象”;理想是“道德的最高者”;“是人们的奋斗目标”;是“体现人们关于至善至美的生活和至善至美的人的观念”等等。如把以上诸种理想定义概括起来,也即理想的一般涵义.就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向往奋斗追求的目标。其实这种定义  相似文献   

19.
《阅读与作文》2008,(10):15-15
服装向来被用来保护人体不受外部环境影响或维持人们的良好形象。然而,在美国加州圣迭戈举行的2007年计算机图形学年会未来服装展,却让人大开眼界。因为未来的服装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人体保护层”,而是融合高端技术的智能服装。  相似文献   

20.
一般说来,历史文化意识在社会变革时期总是比较活跃的。社会变革是某一社会稳定状态的终结。这时候人们失去了传统惯性的支配力量,人们思考的对象是当今的现实,同时还关联到推测中的未来。基于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